人生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巧合与机缘。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英雄”叫张珑,他一手创办了黔西南州诚爱残障儿童能力康复训练服务中心。说起与残障儿童康复事业的结缘,全因为是毫无关联的篮球牵线。
他本身是肢残人。但自小好强,不甘落后于人,腿脚不方便可偏偏爱上了打篮球。十五、六岁的时候,在球友中就已经算是姣姣者了。当然,这中间付出的汗水泪水甚至风险,只有他自己能体会。
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2007年,他前往深圳,想寻找发展机会。那天,驻地旁边的篮球场有人在打球,他观看了好久好久,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上场露一手。大概是看出了他跃跃欲试的样子,有人邀请他参与了进去。不知是发现他是肢残人呢,还是感觉他身手好,歇场时,邀他打球的人主动和他聊起来。
对方是深圳市蓝天社训练中心的陈主任。从对方的口中,他了解了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这一新鲜的行业,也对这个行业充满好奇……再后来,几场球赛后,张珑成为他们团队的一员。
在张珑的眼里,残障孩子却是不一样的天使。他心里很清楚,如果成长过程中能得到专业的康复训练,有80%以上是完全可以生活自理、参与社会的。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太多无助无奈的家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就放弃了孩子,为孩子的未来又蒙上了一层层厚重阴霾。
在蓝天社训练中心,张珑看到许多的残疾儿童及他们的亲人,就想到了他自己、想到了自己艰难的成长经历、想到那些别人瞧不起的眼光。他默默下了决心,要把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当作终生坚守的事业。在深圳,经过五年的摸索与努力,在积累了相当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后,张珑创办了深圳市盐田区彩虹特殊儿童发展中心,并被深圳多家机构聘请为康复顾问。
2015年6月,张珑因事回家。到家当天下午忽然听到村里人家发出一声声孩童的尖叫。寻声过去一看,是一个由铁链栓着的10岁左右的小男孩在屋里大声哭闹。出于职业敏感,他明白是啥回事。打听下来,确认那是一个自闭症孩子,因父母忙于生计,无人看管,只能用这样的方法将他圈养在家里。
当天晚上,张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触动。因自己自小有残疾,对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的苦痛有切身感受。这种独特的感受,让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在家乡创办一所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呢?
张珑回到深圳,向妻子说了自己的想法。妻子一听,问:“你疯了?深圳的中心不要了吗?”
妻子坚决的反对让张珑犹豫了好久好久。但是,一想到那个孩子无邪的大眼睛和糟糕的生存环境,“回去帮帮那个孩子!”这个声音就一直在他的耳边回响。
张珑认真考虑过,深圳中心已走上正常运作轨道,完全可以交给团队打理,他相信妻子终究会理解支持的。
2015年9月,张珑毅然回到了家乡。经过三个月的筹备,黔西南州彩虹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宣告成立。
但创业不易,现实给了张珑一个“下马威”,一年下来,中心亏损40万元,这是他多年的全部积蓄!矛盾、无助、挫败感油然而生。怎么办?放弃那些已经接受了一年康复训练的20多个孩子?他们以后怎么办?张珑无法放下那20多张纯洁的笑脸。
就在这时,省残联出台了《贵州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办法》,让我重燃希望。张珑再次筹措资金70万元,决心重整旗鼓。州、县残联也为他积极收训残联项目对象。就这样,经过和残联同志们几年的奋斗,中心的残疾儿童由最初的20多名增加到了100多名,实现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全覆盖,残疾救助全覆盖。
2018年,张珑创办的训练中心探索新模式,在市、州残联的指导与支持下,创建了黔西南州首家家长学校、家长公寓及金州百花公益助残服务园,为陪同训练的家长免费提供食宿。这一举动为16户贫困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既减轻了他们的家庭经济负担,也让家长参与到残疾儿童的康复过程中来。
在市残联开展的残疾儿童筛查中,有一名语言障碍的儿童,8岁都没有接受过康复训练,已经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期。孩子初到中心时,由于口腔肌肉长期未得到锻炼,导致功能退化,口水流个不停,并拒绝配合老师做口肌训练。两名老师与父母密切配合,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引导孩子张嘴,接受口肌训练,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孩子流口水的症状得到明显好转,看到孩子的进步,家长也信心倍增,每天坚持骑摩托车从30公里外的乡村送孩子到中心训练,风雨兼程,从不间断。半年后,孩子的语言功能得到逐步恢复,能流利地说出日常生活短语,熟练地叫出身边人的称呼。
通过中心老师的耐心服务与教学,孩子们的康复效果喜人,有80%的听力残疾儿童恢复了语言功能,30%的智力残疾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升。目前,已经有20多名进入普通幼儿园,7名孩子进入普通小学。
张珑凭着一腔真情,为残障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撑起一片晴天!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