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战争时期或是和平年代,军人的牺牲都是巨大的,用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今天,我们再次向共和国伤残军人致敬,为他们的汗水和热血、信念与担当,为逆行的勇士,也为民族的脊梁。
张富清(左上)1924年出生,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人。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中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杜富国(左下)1991年出生,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在2018年10月一次排雷行动中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被授予一等功一次。李安甫(右上)1925年出生,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人。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四次。陈训杨(右下)1920年出生,江西省高安市大城镇洲上村人。先后参加过渡江战役、西南战役等,荣立一等功二次,三等功一次。
文_《三月风》记者 王雨萌
排雷英雄杜富国讲到自己为何要坚守在排雷一线时提到一件事:“有一次,我走进一个村子,这个村子一共有78口人,但是只有87条腿。”他为此内心悲愤,觉得一定要守护他们,就算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杜富国所在的扫雷大队,自2015年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以来,官兵们人均进出雷场700余次,搬运扫雷爆破筒等物资10余吨。每搜排完一个雷场,战士们都会手挽手趟过雷区,以表明将安全的土地交付给人民。2018年10月11日,在一次排雷行动中突发爆炸,杜富国为保护战友,挺身而出,最终因强大的爆炸力和冲击波失去双手和双眼。生死一瞬的选择,是杜富国对军人使命的最好注解。
张富清曾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的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视死如归,立下赫赫战功:从部队退役后,他扎根偏远山区,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来凤县工作,从此,赫赫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60多年来,他深藏功名,一心工作,连儿女都不知情他的过往。在部队,保家卫国,到地方,全心为民。张富清朴实纯粹,虽历经风雨,仍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忠贞不渝。
李安甫老人只有1.2米的个头,但枪法很准,他是威震敌胆的武工队队员,是冀鲁边区的小个子大英雄。李安甫13岁参军入伍,在一次战斗中,李安甫执行爆破任务,在炸毁敌人碉堡的同时,他失去了右眼,右耳失聪,脑垂体受损。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安甫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被授予“一级人民英雄”“全国战斗英雄”等10多个荣誉称号。李安甫曾感慨:“正是全国军民的浴血奋战才换回今天的安稳,每一个为和平而流血牺牲的战士都是英雄。”
百岁老人陈训阳在1950年的剿匪战斗中被弹片擦伤左眼,年近七旬时旧伤复发摘除了左眼球,凹陷的眼窝、严重变形的肩胛骨和满身的创伤,是战火留下的印记与荣光。然而,谈起这些,陈训杨说:“能够活着,已经足够幸运。”
无论在战争时期或是和平年代,人民军队始终牢记宗旨,担当使命,用忠诚用热血,用奉献和牺牲,为国家安全、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功勋。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群众游行队伍中,致敬方阵的第一辆礼宾车上,是6位新中国缔造者的家属代表,3位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属代表以及9位老红军、老八路军、老解放军。他们胸前的勋章、奖章凝结了人民的敬意,他们筑起了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也铸就了坚强不屈的民族脊梁。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的1614名开国将帅中,有16位伤残将军独具风采,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和平年代,军人的牺牲依然是巨大的,从洪灾、火灾到工业事故,从自然灾害到人为灾难,因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而受伤致残的军人们依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奋斗。1995年,军人梁强舍身抱走燃烧的加油器挽救27人生命,自己全身烧伤面积达85%,从医院回到部队后他请求继续带兵作战。2003年在救治“非典”病人中不幸感染的军医赵红艳,在股骨头坏死的情况下坚持重回医院,带病坐诊……他们的坚强和奉献精神,是这个时代应该铭记的符号。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