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一
1982年出生于河南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擅长画山水。多次参加助残艺术展览和活动。
文 摄影_《三月风》记者 刘一恒
在豫北平原长大的韩一,从小就向往高山。见惯了平原上风吹麦田、农舍炊烟、阡陌纵横的景观,别人眼中的田园风光对她只是平常。她自小就对遥远神秘的冰川、峻岭非常感兴趣,那是一种超越日常的宏大。
初中开始学画画,当时学的素描,很多的点组成线条,而很多很多的线条组成一幅素描,韩一练习各种各样的线条,浅线、硬线、软线、长线、短线、断断续续线……炭笔用秃了一支又一支,素描纸耗尽了一沓又一沓,她也慢慢从乡村走向了更大的世界。
2011年,韩一入驻北京宋庄画家村,跟随著名画家陆天宁研习山水画,阅读各种山水画的理论研究典籍。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有云:“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意思是说,一幅山水画,要做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四可”,才是好画。画家就如同导游,带领观者身临其境欣赏方寸之间这处盛景。
之后的5年,她进藏区、下江南深入写生,又到东南亚、欧洲游览采风。她不喜欢直接在户外写生,需要回到画室里,冷静下来,安静地创作,注重的是回顾景色时铭记于心的那份感动,用理性支配感性进行创作。
韩一作品《吉祥草原》
这些年,韩一遍览名山大川,她曾写道:“喜欢大自然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喜欢它的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喜欢它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而成败枯荣轮回中,觉宇宙之无穷。”
她的作品《神山》表现雪域高原的跌宕之势,云雾苍茫,两座巨峰矗立于天地之间,山石陡峻,几头牦牛驮着包袱,静静行走于空寂之中。在宇宙洪荒面前,人和兽看起来那么渺小,但是,渺小的生灵却给天地增加了灵动和活力。她笔下的雪域不是对藏区的简单描绘,而是幻化成自己心中的意象,“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取其象而不滞于象,取其神而不碍于形,充满张力。
韩一作品《喜玛拉雅》
“水墨艺术,就是巧妙地用好水和墨,才能把墨调到无限的空间,或浓或淡,或润或枯,水生气即润,润生韵,韵生意,意生境。”韩一在随笔里如是记录。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韩振刚评价韩一作品:“用水用墨都很大胆,水冲墨,墨挤水,水墨相冲,浑然得体,有高原雄浑之气,神秘之感。”
除了山水,韩一也喜欢画荷花,她的《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荷韵图》《不染图》等都清新雅致,新荷的花瓣粉嫩近乎透明,荷叶舒展,疏密有致,与她的山水画形成鲜明的对比。
韩一是喜静之人,她觉得“静了好找自己,更易听到心底的声音。静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心里踏实。”她觉得,画画的过程,就是自我寻觅的过程。你得摆脱世俗说教的牢笼,摆脱声色犬马的诱惑,摆脱任何别人的期待与许诺,真正找到自己灵魂的安息之所。
在绘画之外,韩一也热心公益。2015年,韩一参加了“融合·首届国际残疾人艺术展”,这次展览汇集了残疾人艺术家与健全人艺术家的作品,用艺术这门无界的语言进行沟通。韩一的作品《映日荷花别样红》参加了展出。2017年参加“残健同行·共享芬芳”全国书画家作品展,并到米脂县杨家沟慰问了残疾困难家庭。同年,参加了第二届“融合·国际残疾人艺术展”和国际残疾人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论坛。“艺术面前,无论残疾健全,大家都是平等的。”
“画要有意境,画家要有修养,画画时应该轻轻松松,但又踏踏实实,不轻不浮。画家做的事,永远是往前探索,没有尽头,也没有归宿,你走过的地方留下的印记,就是艺术。”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