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三月风》记者 刘一恒
摄影_《三月风》记者 白帆
海因里希·波波夫(Heinrich Popow)
1983年出生于哈萨克斯坦,在德国长大,因病左腿截肢。曾获得2012年伦敦残奥会100米短跑冠军。
见到海因里希·波波夫(Heinrich Popow),是在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这是他第五次来中国,第三次来北京。
5月11日下午,阳光明媚,波波夫带领16位佩戴着运动假肢的截肢者在场馆里挥洒汗水。他教他们如何操控假肢,如何跑跳,最重要的是,波波夫向他们传达一个信念:即使残疾,依然可以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这场活动名为“和波波夫一起运动”,是由波波夫在2012年发起的,已经在全世界十几个国家举办过,这位在残奥会、世界锦标赛、欧洲锦标赛中获得过27枚奖牌的运动员,希望通过这项活动,鼓励更多残疾人回归运动场。
1983年,波波夫生于哈萨克斯坦,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在他7岁那一年,全家移民德国,从此居住在德国西部一个名叫哈亨堡的城市。9岁的时候,他的左腿患上了尤因肉瘤,导致从大腿处截肢。
在一次采访中,波波夫提及,截肢给他父母带来的打击,要大于给他的打击,那时候他还小,只担心截肢后还能不能像过去一样踢球。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残疾带给他的艰难还是让他体悟颇深,被指指点点,被嘲笑,被另眼相看。波波夫坦言:“我庆幸失去腿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孩,因为小孩对生活中的新情况有更加开放的心态。如果我是成年后才失去腿,我大概会想很多。生活确实艰难,但是另一方面,也教会我很多。”
在成长过程中,波波夫的家人、教练给了他很大支持,“我的父母总是鼓励我,不会把我看得不同,不会特殊对待我,不会把我藏起来,总是为我骄傲。如果我想运动,他们就说‘去吧,好好运动’,如果我想玩音乐,他们就说‘去吧,开心玩音乐’,我做的决定,他们都支持。”
波波夫对运动十分狂热,在截肢之前就是如此,截肢之后依然尝试了很多运动,如田径、跳远等。
2001年,波波夫正式开始运动员生涯,2004年在雅典,他第一次参加残奥会,获得了100米、200米、跳远三枚铜牌;2008年,波波夫来到北京参加残奥会,100米短跑耗时12.98秒,获得银牌;在2012年伦敦残奥会上,波波夫100米短跑耗时12.40秒,获得金牌。
伦敦残奥会之后,波波夫发起了“和波波夫一起运动”公益项目,与奥托博克公司合作,到世界各地鼓励截肢者重新回归运动场,五次中国之行,让他颇有感悟,“这些年,中国各方面发展很快。截肢者们在心态上也有很大变化,过去,他们都会尽量把自己的假肢遮盖隐藏起来,现在更多的人能大方展示自己的假肢。”
波波夫还记得自己的第一副假肢,那是1992年,当时的假肢“又丑又重,没有功能,不过后来慢慢越来越好了,现在的假肢好看、轻巧、功能强大”。从截肢到现在,波波夫使用过超过15副假肢,小时候因为太爱运动,还没等到长高需要更换假肢的时候,假肢就先坏了。“好的假肢可以给我自由,可以走,可以跑,不用害怕,不用小心翼翼。”
关于假肢技术,波波夫有自己的见解:“其实将假肢做得超过了人类的生理功能,是没有意义的。比方说我的左腿是假肢,跑得很快,右腿是自己的腿,跑得比较慢,那假肢的快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是截肢者,不是机器人,假肢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更像普通人。”
谈及对假肢未来的期望,“在现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到功能强大的假肢,因为不适合不匹配,希望未来,假肢能适合更多的人。也许在未来,假肢会更加的个性化。如果假肢有自我学习的功能,能学习我的习惯,能学习健康的那条腿,就太好了。”
2012年,波波夫获得了“银月桂叶奖”,这是德国最高级别的体育奖项。这些年,他一直在为截肢者的权益而努力。在过去,德国的残疾孩子无法获得免费的运动假肢,在他的推动之下,现在只要是学龄儿童,上体育课需要运动假肢,保险公司就会免费提供。
2017年,波波夫参加了热门的舞蹈真人秀“一起跳舞吧”(Let’s Dance),这是德国最受欢迎的真人秀,每周末有五百万人观看。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波波夫在节目期间每天从早上六点练舞到晚上十点,终于跳出了优雅的舞姿,虽然后来因为受伤退出,但是他向大家证明了,截肢者依然可以跳舞,还跳得很棒。
波波夫未来的规划,除了教截肢者使用假肢,他想更多地和医生们接触,让医生们了解假肢的知识。比方说有人受伤了,医生在为他们做截肢手术的过程中,不会考虑到后续佩戴假肢、康复的问题,残肢可能保留得过多或者过少,导致患者术后无法使用假肢。如果医生有这方面的知识,就能大概率降低这种情况。“未来的目标就是家庭,孩子,工作,帮助别人,为截肢者奋斗。”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