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石胜兰 乱针绣里的家乡

2019年07月02日 来源:《三月风》2019年第6期

7F2F5194E91B6AF191CE840A5C64932E_副本.jpg

文_《三月风》记者 刘一恒

图_受访者提供

石胜兰

1986年生于重庆奉节,擅长乱针绣,其刺绣作品多次获得金奖。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获得者。

石胜兰生在奉节,长在奉节,她用各色丝线绣出来的山水风物,也是奉节的。

她的丝线绣过奉节洁白的橙花和明艳的脐橙,也绣过断崖壁立、江面如镜的夔门,古朴庄重的白帝庙……一针一线都是她对家乡的感情。

1999年暑假的一个傍晚,石胜兰干完农活,走山路回家途中意外跌下山崖,父母从崖底找到她,连夜送往医院。经过抢救,她活了下来,但是由于脊髓损伤,再也无法行走,也告别了学校。

十几岁的石胜兰常常坐在外婆或者妈妈身边,看她们绣一些鞋垫、枕头套、幼儿帽之类的物件。她们用的是数纱绣技法,对称均匀,纹样亮丽,石胜兰也跟着学,初学并不顺利,绣出的鞋垫皱皱巴巴,可是绣得多了,就越绣越好了。

2007年的一天,石胜兰和妈妈一起出门坐公交车,妈妈把她背上车,一位老奶奶见到了这一幕,心疼母女俩,对石胜兰说,你手能动,你一定要好好学一门手上的手艺,将来才能立足。

石胜兰很受触动,四处寻觅可以进一步学习刺绣工艺的去处。机缘巧合之下,在重庆一家小店见识到蜀绣之美,让她很是惊叹,这跟之前学的数纱绣非常不同,绣出来的山水气势磅礴,绣出来的花鸟鱼虫皆逼真传神。

拜师学艺了两个多月,石胜兰算是入了门,但是因为身体原因,她没有办法长留重庆,于是回到奉节,开始继续自学。她买来《雪宦绣谱》仔细钻研,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刺绣理论专著,总结了我国自唐宋以来的刺绣针法,如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等,还记录了作者借鉴西方素描、油画、摄影的表现方法,为表现物体的明暗虚实而自创的散针、旋针。

石胜兰整日沉浸在刺绣里,学有所得,便用针线实践,心思都放在了针尖上。刺绣是繁琐的,每一步都需要非常细心,设计绣稿,将绸缎丝绢上绷,把需要的丝线颜色拿出来,按照明暗、深浅挨个比对颜色,之后才是上手刺绣,几千几万针下去,才能创造出一幅精致的作品。

2010年,石胜兰的《绝美三峡》获得第三届重庆工艺美术展银奖,2015年,《荷花》获得第五届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2015年,石胜兰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存,学习“正则绣”,也就是“乱针绣”。吕存是“正则绣”的第三代传人。这种刺绣工艺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层次感强。简单来说,就是把画理与绣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中国刺绣艺术。

石胜兰非常喜欢这种技法,感觉不刻板,非常灵活,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她尝试在风景刺绣中使用乱针绣,比如绣山石崖壁,就用纵横交错的粗线,绣好崖壁的受光面和阴暗面,再用紫色或者黄色的细线补充细节。这需要对于所绣对象非常用心的观察和理解,要理解其形态、质感、光线、空间,用针要灵活自由,才会气韵生动。

WechatIMG4_副本.jpg
石胜兰刺绣作品《白帝雄姿》

研习了乱针绣技法之后,石胜兰绣了很多家乡山水,2016年,她的《白帝雄姿》获得了首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金奖,次年她的《游来三峡》再次获得该奖项金奖。

WechatIMG2_副本.jpg
石胜兰刺绣作品《夔门红叶》

她绣的《夔门》就是家乡奉节的一处盛景,夔门雄踞瞿塘峡之首,郭沫若过此发出“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的赞叹。夔门两侧的高山,南名“白盐山”,北曰“赤甲山”,拔地而起,高耸入云。高山映入平静的江面,风景非常美。而石胜兰用自己的针线完美再现了这处美景,山、树、水、云都极具神韵。

她的《烟雨瞿塘》描绘了微雨中的瞿塘风光,像印象派油画,又像中国传统水墨画,深深浅浅、朦朦胧胧,轻舟、小桥、层峦叠嶂的远峰和水中的倒影,如同梦境一般。

石胜兰每天要花6到10个小时在刺绣上,耗时最长的一幅作品花了9个月。刺绣需要安静的环境,她也养成了在夜深人静时刺绣的习惯。丝线会反光,晚上的时候一根根丝线在灯光下总是很刺眼,但是她说,绣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时,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很开心。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