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1963年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国科学院教授,哈佛大学建校300多年来第一位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的外国盲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唯一一位盲人女性。首届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盲协副主席。
1978年,15岁的我正在湖南师大附中读高一,因为成绩优异,我被学校推荐参加高考,和我的班主任同时考上大学。我记得当时是穿着一件印着Spring of Science(科学的春天)的衬衫走进校园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
那时有句口号是“把失去的十年夺回来”,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宿舍规定晚上9点熄灯,我睡上铺,半夜醒来发现还有灯光,原来下铺的一位同学头上戴着一顶矿工帽,在那儿聚精会神地看书。这种精神感染着我,丝毫不敢懈怠。我成了年纪最小的少年大学生,也是成绩最好的。我毕业留校任教时19岁,是学校最年轻的教师,24岁又成为中科院研究生院最年轻的讲师。
29岁那年,命运跟我开了一个大玩笑,因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我失明了。伴随而来的还有婚姻的破裂,我感受到残疾人的艰难,而残疾女性更难,盲人又是残中之残。一切从头开始,像个孩子一样在父母帮助下学穿衣、学吃饭、学走路。为了准时给学生上课,每天不到6点出门,摸索着提前写好板书。2000年,37岁的我考入哈佛大学,成为哈佛建校300多年来第一位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的外国盲人。
改革开放让我能够放飞梦想,重返讲台,能够继续教书、写书、读书,从哈佛回来能够学以致用。我不仅在研究生院,也是在中国首创了《经济全球化》《沟通艺术》课程,还当选了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成功竞选首届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当时,许多国家代表都对我说,你们中国运气真好,我回答他们:“不,不是中国运气好,而是我们国家好!”
三年前,我在人民大会堂代表九三学社做了题为《点赞正能量 厚爱正能量 弘扬正能量》的发言,“强大的正能量源自每一个人,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中国怎样你才会怎样”,这不正是改革开放中国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