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英杰
1957年生于北京,擅长楷书、装潢美术,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获得在捷克举办的第五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银奖。
文 摄影_《三月风》记者 刘一恒
岳英杰很忙。
从周一到周五,少有在家的时候,永定门、垡头、小红门、劲松、五棵松……他一周要跑好几个地方,教授书法课。
61岁的岳英杰,比同龄人要充实不少。
与宣纸墨汁为伴
1957年8月10日,岳英杰生于北京西城丰盛胡同,一岁多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因为身体原因活动受限,除了在学校上课,其他时间能去的地方很少,常常憋闷。
因为家里人喜欢书法,便让他临帖,起初临得最多的,是赵孟頫的楷书代表作《胆巴碑》,这碑内容为记述帝师胆巴生平事迹,是赵孟頫奉元仁宗命书写的碑文,被称为“古劲绝伦,品属第一”。
渐渐地,岳英杰爱上了书法,除了书法自身流畅精道的美感让他心情平静,通过书法与古人对话的感觉也让他神往。宣纸的质感,墨汁的芬芳,浸透他少年时代的记忆。
高中毕业之后,也就是1977年,岳英杰进入印刷厂工作,任务是刻蜡版,一干就是十多年。在电脑印刷普及之前,如果需要打印资料,是需要技术人员将打印蜡纸铺在钢板上,用铁笔刻上文字,再把刻好的蜡纸贴在油印机的纱网上,用蘸着油墨的滚子,一压一滚,一张张印制出来。要想把这项工作干好,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得能写一手漂亮的字。
在印刷厂工作的十多年里,岳英杰苦练硬笔书法,字写得刚柔并济、遒劲有力,深得好评。
1987年的一天,岳英杰偶然在报纸上看到“全国硬笔书法大赛”报名的消息,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报了名,比赛时写了一首唐诗,拿了全国三等奖。
之后,岳英杰进入北京中国书画业余学校学习毛笔书法,这是夜校,从晚上7点学到9点,岳英杰风雨无阻地学了两年多。教室在四层,他腿脚不便,光是走上楼,就要竭尽全力地走上半个小时,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下来了。四十多人的课堂,和他一样坚持下来的没有几位。
从布拉格赢回银奖
1991年,印刷厂外迁,因为身体不便,岳英杰于1993年办理了停薪留职,之后在阜内大街开办了一家装潢美术店,制作奖牌、牌匾、展板等。
岳英杰身上很有一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做装潢美术最初是为生计考虑,但对他来说,绝不是仅此而已,他日复一日锤炼技巧,手艺越发精湛。
2000年,岳英杰参加了北京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广告牌设计制作,荣获了第一名。之后又参加了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以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取得了当年在捷克举办的第五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的资格。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岳英杰非常激动。2000年8月12日,岳英杰与其他二十多名参赛选手一起,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出发,前往捷克首都布拉格。临行前,时任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对他们说:“你们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国6000万残疾人去参加比赛的,所以一定要完成好这次任务。”
经过12个小时的飞行,飞机抵达了布拉格,到后第三天,就轮到岳英杰的广告牌制作比赛了。比赛开始后,岳英杰发现组委会为他提供的工具里,缺少了一个重要工具:胶滚。他心慌了,这可怎么办?再看别的国家的选手,工具齐全,岳英杰求助于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去借胶滚,但是没有借到。
时间更加紧迫了,岳英杰只能边做边想办法,忽然,他急中生智,想起了擦汗用的毛巾。他将毛巾卷成一个卷儿,尝试了几次,最后成功用毛巾替代了胶滚,起到了推压的作用。
经过6小时的努力,岳英杰终于完成了广告牌的制作,最后以出色成绩获得第五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银奖。
最爱唐楷
2008年,岳英杰的装潢美术店租约到期,之后他在家的时间变多了,他有更多的时间练习书法。他十分喜欢唐楷,因其字体端庄,笔画凝重,结构严谨。他研习唐人大家的书法,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还有晚唐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薛稷的《信行禅师碑》、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都令他赞叹。
岳英杰擅写巨型字,他曾驱动轮椅,大笔疾书,在一幅长16尺,宽13尺,总面积208平方尺的白绸缎上写下巨型“龙”字。用的笔是在琉璃厂专门定做的,高2.3米,口径有0.25米粗,蘸饱了墨汁后重达35斤,写字时一手驱动轮椅,一手挥笔,疾速回旋,一气呵成。
如今,岳英杰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为残疾人、老人等教授书法,每天的生活都萦绕着墨香,而且因为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他感觉非常充实和有意义。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