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民近照
高民与学生在一起。
高民(左)下乡指挥抢险救灾。受访者供图
毕业的学生可直接在校办工厂就业。
残疾学生在学习画画。
高民(左二)深入田间地头调查扶贫。受访者供图
勇于担当 甘于奉献
“人活着要有一种精神,身残并不可怕,只要心不残,就不能虚度年华,就要把生命的活力注入自己热爱的事业之中去……”这是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董事长高民在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如果将人的身体比作笼子,高民就像是一只关不住的鸟,拖着折损的翅膀,坚持翱翔,寻找梦想。
出生于1967年的高民,是一位三级肢体残疾人。凭借自身的坚强和勤奋,他考上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美术教师;他理解残疾人的痛苦和生存的艰难,办起多家小企业专门吸纳他们;为了提高残疾人生存能力,他创办了全国首家私立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免费招收残疾生;如今,他又奔波在农村基层,为百姓办实事,帮贫困户精准脱贫。正因此,他收获了成功与无数赞誉。
高民于2009年被评选为“全国自强模范”,受到了时任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的接见;2012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自强创业之星”;今年3月,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他“2015年度全国慈善会系统基层慈善工作者十大感动人物”荣誉。除此之外,他还担任着诸多社会职务:2003年被推选为吕梁地区第一届肢残人协会主席;担任吕梁市慈善总会副会长;离石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离石区吴城镇油房坪村第一书记。同时,他还担任离石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吕梁画院院长、省油画学会副会长。
荣誉证书再厚,肩上职务再多,高民始终保持乐于助人的人生态度,他认为这是他最大的幸福。
寻路: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初冬的早晨,一碗滚烫的中药摆在高民的茶几上,冒着热气。近日来,他的鼻炎犯得严重,不得已他让学校厨师熬制了汤药。他身材瘦小,腰板却挺得笔直,看得出是一位办事雷厉风行的人。在等待药凉的间隙,高民铿锵有力地给记者讲起他的故事。
高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教师,母亲当医生。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经常教育高民:“男儿应该要奋力拼搏,造福于人。”在父亲的影响下,高民从小就向往当一名军人,成为像父亲一样优秀的共产党员。然而,他的这个梦想却最终定格在了六岁那年。
那一年,高民得了一场腿疾,由于家家境贫寒,无钱医治,造成他左下肢残疾。13岁时,父亲就为他设计好了未来的生活,给他买了钉鞋机、缝纫机,希望他将来依靠这些手艺在世上立足生存。这件事对他刺激很大,他望着钉鞋机发呆,“难道我的一生就要这样度过?”
在一个深秋季节,正当他苦闷迷茫时,哥哥给他买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生命的支柱》两本书,还有一张反映埃及盲人卡拉图奋斗成音乐家的故事片——《黑暗的光明》的电影票,以此鼓励他要用奋斗改变命运。高民含着眼泪看完了那两本书和一场电影,忽然懂得了奋斗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而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成为他一生学习的榜样。
初中还没毕业,父亲就托人将高民安排到离石的一家木器厂做学徒。做工之余,他拿着木工铅笔写写画画,渐渐对绘画产生了兴趣,还很着迷。那两年时间里,他沉醉在艺术的世界里,不停地画,忘了痛苦、忘了劳累、忘了时间。终于,他的面前出现了曙光,他的一幅《昭君出塞图》受到了周围人们的赞美和有关专家的认可。他被调到离石的一所小学任美术教师,这是他第一次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不过,高民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决定去高等学府深造。同事们知道了,都讥笑他是赖蛤蟆想吃天鹅肉。高民不在乎,他想:“既然我能从木器厂成功跃上三尺讲台,那么我也一定能成功地迈进高等学府的大门。”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辛苦:每天早上,当别人尚在酣睡时,他已经伴随着天边的启明星挥笔作画了;到了晚上,当校园一片寂静后,只留下月色与他的窗前灯光交相辉映。为了练好人物素描,他暑期不回家,他拖着残疾的身躯总是出现在农村郊野和城市的菜市场,甚至背着画夹单骑到陕北采风。
1985年,高民以优异的成绩被山西大学艺术系录取,如愿迈进了心仪已久的高等学府大门。当时,这件事在离石引起了轰动,他成为不少家长教育孩子的榜样。在大学里,他得到了更系统专业的学习,加上自己的努力,他的绘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作品《苦恋》在《山西画报》上发表并获奖,画中一匹白马和一匹腿有残疾的黑马紧紧相依,那情景让很多人潸然泪下。
创业:帮助残疾人自食其力
大学毕业后,高民顺利地进入离石一中担任美术教师,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和收入。但是,在他的生命里充满了挑战与不安于现状的想法,他没有把自己的幸福关在小屋里,他想为那些与自己有同样残疾的人做点事。
说干就干,凭着一腔热血,高民从贩卖衣服、开小门店,到装修承揽小工程、做煤炭生意,走南闯北什么都做过。他也上过当、受过骗,饱经人情冷暖。为了追回一笔欠款,他曾独自驾驶着对方抵账来的一辆旧车,从几千公里外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开回吕梁。车内没有空调,寒风袭人,几乎命丧异乡。
艰苦的努力,终于赢得丰厚的回报。到1995年,高民已有50余万元的积蓄。这期间,他帮助了无数的残疾人,随时随地遇到他们,就给买衣服或食物。看到他们脸上露出笑容,他由衷地感到幸福和欣慰。但他同时也感到,自己这样的接济方式,对于残疾人只是杯水车薪,他们没有生活来源,依然是困难的。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于是,高民在1995年创办了吕梁地区残疾人煤焦有限公司,安排了30多名残疾人就业。两年后,他又创办了吕梁地区大众服务公司和残疾人墩布厂,先后吸收了残疾人近80人。看到原来衣食无靠的残疾人能够自食其力,高民感到这才是他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
每年春节,高民都坚持慰问残疾人。当大家都在忙着准备年货的时候,他却冒着风雪,拄着拐棍,带着大米、白面、油和慰问金,一户户走访特困残疾人。别人都说他傻,拿上那么多钱白白送人。可高民心里却特别满足。
正值高民的事业蒸蒸日上时,公司遭遇了资金、原材料短缺等困难。尽管他千方百计想力挽狂澜,但到2000年,他苦心经营起来的残疾人企业还是失败了。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残疾工人是怎样含着眼泪,依依不舍地走出公司大门的。“当时的那种痛苦,我认为是我有生以来最大的心灵磨难。”他常常整夜整夜的失眠,从来不会抽烟的他,从那时起学会了抽烟。
尽管看着自己亲手创办的残疾人团队解散了;尽管还要承担几十万元的巨大损失;尽管感到自己疲倦的身体快支撑不住了,但是在高民心中,要为残疾人办实事的想法却如星星之火一样始终没有熄灭。他咬牙挺着,摸索着,思考着……总结着自己以前的助残经验,心里已默默孕育着一种新的助残模式。
办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离石区北部,吕梁火车站附近,有一座特殊教育学校。空旷的地面上,五层的教学楼崭新漂亮,颇为惹眼。它就是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办这所学校,花费了高民全部的心血。
多年的打拼经历,高民深刻认识到,仅靠给白面、送衣服这样输血式的扶残方式,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的生存发展问题的。要从根本上使残疾人自立自强,就得变输血为造血,必须让残疾人接受教育。于是他准备创办一所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
过程中,高民遇到了重重困难,审批难、找场地难、筹资更难,他受过冷遇、听过嘲讽、遭过白眼。
2004年初,高民终于拿到了开办特殊教育学校的全部手续,这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硬汉哭了。之后他抓紧时间开始着手设计建设学校。高民从图纸设计到施工质量,事无巨细,样样亲自把关,经常吃住在工地。
资金出现缺口,高民把家里能卖的家当都卖了,还欠了亲戚朋友不少钱。年仅12岁的儿子,也把积攒的1000多元压岁钱交给了父亲。在多方支持和帮助下,学校终于建成。2005年10月20日,看着第一批新生坐进宽敞明亮的教室,高民笑着说,“我多年的梦终于圆了”。
高民介绍,学校占地41.8亩,现已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校如今已在吕梁市范围内招生400多名,包括各种聋、盲、肢残、智力落后的孩子。班级设置达到34个,教职工人数126名。
由于来学校的残疾学生95%来自吕梁各县区偏远的农村家庭,家庭贫困,针对这一情况,2005年建校之初,该校就实行“三免费”,即免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2014年,又实行了“八免费”入学,即免收学杂费、教材费、住宿费、陪读费、清洗床上用品费、免费缝补衣服、免费理发、免收医药费。
为了缓解“八免费”给学校带来的经济压力,同时给残疾孩子创造有利的实习、就业条件,2010年,学校依据市场需求与残疾人的特点,开设了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和校办工厂(吕梁市德善残疾人福利制衣有限公司),以此为盈利点支撑学校的运转,形成了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的模式。
高民的辛苦没有白费,学校的残疾学生在全省的残疾人运动会上屡屡获奖,有十多名盲人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1名听障学生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录取……
扶贫:优秀的第一支部书记
办学圆了高民的梦,但他助人为乐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他除了帮扶残疾人士,还要去帮助身体健全的正常人走出生活的困境。
2015年8月,身为吕梁市离石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的高民,被派往离石区吴城镇油房坪村担任“第一书记”,对该村的困难户进行精准扶贫。作为一名老党员,他的脚步从学校走到了农村的田间地头,扎入基层,扑下身子,两脚粘泥,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甫一到任,他就开始走门串户,对全村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他了解到,油房坪村共有380户851人,其中有123户272人的贫困人口,24户残疾人贫困户,耕地面积2581亩,人均年收入2750元。油房坪村没有自己的企业,村里没有经济来源,是一个纯农业的贫困村。
高民将24户残疾人贫困户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利用自己的多年来积累的人脉,为这些残疾人贫困户争取到每户6只羊(价值5000元),共144只。为了能更好地利用资源,同时考虑到残疾人贫困户不具备养殖条件与能力,高民决定对这些羊进行集中养殖,从而大力发展油房坪村集中养殖业。
事实证明,高民集中养殖的思路是正确的。目前,由原帮扶的144只羊变成了现在的180余只,初见成效。而且通过专业的养殖,养殖技术的成熟,规模逐渐扩大,效益越来越明显,将给残疾人社员带来增收,减轻生活负担。合作社的成立给村民办了好事、实事,从实质上改善了油房坪村民的生活条件,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高民的身体虽有残疾,但对需要帮助的人却充满激情,似乎有使不完的力。去年下大雨,村里的路、耕地、居民的房子被毁了不少,高民站在泥水里,一手拄着拐一手指挥着村民抢险救灾。为了村民吃水卫生和出行方便,他共筹集9000多元,补修硬化了村中部分路面和建立水井房。通过联系吕梁市慈善总会,给村里中老年聋哑人争取了助听器30台,共计6万元;今年8月,他从离石区水利局争取到了43万元的自来水工程款,铺设村民引水管道,工程现已开工,这一工程的建成将彻底解决全体村民的吃水困难问题。
几番接触,村民与高民熟悉了,“高书记,我们希望你能多在我们村呆几年,你千万不能走啊。”2016年3月,他被离石区委、区政府评为“2015年度优秀农村第一支部书记”。
有人说,高民做的是无意义的事;有人说,高民操的闲心太多。他用朋友给他画的三幅图表达了心声。这三幅图分别是“米颠拜石”“雨过池塘”“大乐天地同”。他说,他做的慈善事业,虽然别人不理解,但他乐在其中。金钱就像雨点击打水面时泛起的涟漪,是虚假的。而只有做大家都快乐的事才是大乐。对于未来,高民依然倡导用爱心做慈善,他计划在目前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华北残疾人职业技能学院。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他设想,将对每个残疾人设计专业,让其真正学到技能、赚到钱的同时,体现其人生的价值。他希望,“更多的关于残疾人的痛苦和无奈在我的视野里消失”。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