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丁伦保 “蘑菇大王”扶贫记

2018年08月27日 来源:人民网 中新网综合
丁伦保(左)“利用长稻麦草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新技术”栽培的平菇

丁伦保(左)“利用长稻麦草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新技术”栽培的平菇

“蘑菇大王”丁伦保是安徽省肥西县丰乐镇人,现任安徽天都灵芝制品公司总经理、合肥市天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肥西县珍稀食用菌协会会长、肥西县第七届政协委员,他还被安徽农网、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金色田园》栏目聘请为在线专家、科技特派员、合肥市大学生创业服务专家团专家等。

丁伦保在食用菌产业上奋斗了30多个年头,他发起的肥西县珍稀食用菌协会是一家跨区域服务的协会,2007年协会被合肥市认定为“示范农业专业协会”、“科普惠农计划”先进单位。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上,他攻克、研究很多栽培食用菌的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他研究出的“利用长稻麦草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新技术”,不仅为农作物秸秆利用找到新出路,更是对食用菌发展的一大促进。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技术水平已达到国家领先水平。曾受到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杜占元的肯定和赞赏。

肥西县珍稀食用菌协会目前发展会员366人,此技术已辐射到12个省区市的36个县,受益农户超过15000户,已经实现销售额8622万元,会员年人均收入13420元,比当地农民年人均收入高出60%。

丁伦保,一年365天,有300天深入农村田头为菇农指导技术,解决菇农生产上的难题。在当地,乡亲们都称他为“蘑菇大王”。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确实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他有一个信念,就是在有生之年,带领乡亲们共同打造一个食用菌王国,走一条发展食用菌栽培共同致富之路。

初识蘑菇愁滋味 几番风雨志更坚

丁伦保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的贫困现状深有体会,也一直在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寻找出路。198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种植蘑菇是农民脱贫致富最有前途发展的产业,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没想到从此一头扎进去了,一下就干了30多个年头。在这30多年里,丁伦保尝尽了许多的苦辣酸甜。

1984年,他借了几千元钱在肥西原北张乡租几间空房开始种菇子,万万没想到,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菇子市场不买账,当时大家对食用菌不够了解(说有毒),不能吃,只好倒掉,因为乱倒垃圾而罚款。那时,丁伦保真是想哭都没有眼泪了,心如刀割一般。在这个时候,原北张乡党委书记张寿宜,向他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首先肯定了他走这条路是对的,只不过人们认识一个新的事物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鼓励他坚持干下去。有一次,张书记在全乡大会上说:“认识丁伦保他就是个宝,认不识他是根草。”这话给丁伦保既是动力更是压力,他的干劲又来了。

1989年,为了使蘑菇种植更上一层楼,丁伦保把目光瞄上了具有发展潜力的珍稀食用菌和药用菌,他找到朋友帮忙从信用社贷了一点钱,又开始新的征程,他利用农作物秸秆种植鸡腿菇、秀珍菇等,获得成功,当年他净赚了20000元,在当时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啊,周围群众一看也真赚钱了就找丁伦保要求学技术,于是他就办了几期学习班,同时带着十几户农民一起做蘑菇。后来,种植食用菌的人越来越多,光靠自己提篮小卖是不行了,这时他想必须组建公司了,只有这样才能规模化生产长途销售。1993年10月,他正式注册成立了公司,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天都灵芝制品公司。

由于自己缺乏管理技术和知识,丁伦保吃了不少苦头,记得公司刚成立的时候,他信心十足,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1994年1月,眼看要过年了,人们开始筹办年货,他瞅准了这个机会,千方百计的筹到15万元资金,将黄山灵芝进行包装销售,并花2万元在合肥齐云山庄召开黄山灵芝产品新闻发布会,心想这下可以稳赚一笔吧。没想到当时许多人对灵芝的认识还停留在神话故事里,认为灵芝要千年才能长成,而市场上的灵芝都是假的,加上安徽天都灵芝制品公司成立不久,没有影响力,信誉度不高,对灵芝产品的作用宣传也不到位。几千盒的灵芝产品只卖掉几十盒。可想而知结局是多么悲惨,欠下了50多万元的债务。没过多久,债主们蜂拥上门,办公桌椅一搬而空,电也掐了。来迟的人见啥也没有捞的,就将他软禁起来,逼他还钱,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又给债主写了保证书才放他出来,他只有一个念头,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在,就必须把公司办下去。

丁伦保下功夫学习市场管理方面的知识,把黄山灵芝重新包装,完备销售手续,辛苦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1995年,全国掀起了食用灵芝的热潮,刚包装好的灵芝一上市就卖完了,许多熟人还盯着他,提前把预付金送过来,这使他尝到了另一种被别人“追”的感觉,这和被“债追”的感觉不太一样了,这是一种初尝成功的快乐,这一年他净赚80万元。

1535335248624742.jpg

1535335248669482.jpg

共同富裕真豪情 无私奉献为农民

通过这次经历,他领悟到,公司要发展光靠自己是不行的,还要靠市场,靠技术,靠人才,更重要的要有自己的团队,只有走“协会+公司+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才能让公司发展壮大。同时他认识到光是自己富了还不行,还要帮助乡亲们一起致富。丁伦保这几年的工作的重点放在食用菌基地建设和农户技术培训上。每年举办食用菌培训班40多期,已培训26880人次,发放资料25600册、光盘600盘,不仅在肥西县,在全国具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丁伦保在创业之初,即将助农致富为己任,先后在肥西、六安、黄山、肥东、长丰、寿县、桐城等地建立十大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除此之外,还在海南省定安县、江西省乐平市、浙江省文成县、四川省南充市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总面积3000多亩,带动2600多户农民发展食用菌,解决了300多人的就业。

在他的帮扶指导下,很多人通过发展食用菌栽培而致富。如肥西县花岗镇西湾村解明友,原在家种一分地的蘑菇,经常出现技术问题而失败,即使将菇子种出来,也找不到销路。他正准备放弃蘑菇种植外出打工。2007年9月5日晚上,偶然一次他在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看到丁伦保创办的肥西县珍稀食用菌协会,不仅给农民发展食用菌提供技术培训,还上门指导、提供菌种,解决农户的产品销售等服务的报道节目。他及时联系了丁伦保会长,丁会长热情的接待他,将解明友收纳为协会会员,并和他签订技术承包、菌种供应、产品回收的合同。

解明友有了协会的靠山。2004年,他投资了30000元栽培2亩多食用菌,当年收回成本,还净赚30000元。现在他不仅盖了楼房,还在他家门口的小集镇上买了门面房,小家庭生活过的特别甜美。笔者上他家采访,解明友高兴的说:“我所收获到得都是丁伦保会长帮助的。”

寿县安丰镇马路村李道德原在江苏无锡打工,由于他的父亲生病,下肢残疾,行走不便,需要他回来照看。李道德很想找个在家发财的项目。2008年7月4日,他在安徽日报农村版上看到《稻草不粉碎,产菇量更高》的报道,他觉得这个项目非常适合自己在家发展,并通过报社找到丁伦保,丁伦保给李道德介绍利用长稻麦草秸秆立体高产栽培姬菇的新技术。李道德马不停蹄就赶到协会花岗培训基地参加技术培训班,学习7天,接着他将丁会长请到他家,帮助他搞好项目发展规划。在丁伦保精心指导下,李道德运用长稻麦草立体高产栽培姬菇新技术,一举成功,一下子赚了5万多元。乡亲们看到李道德利用这种新技术种植蘑菇,既简单,又方便,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纷纷要求学习技术。李道德把丁会长又请到他的蘑菇基地,进行田间办学,来参加培训的有50人。现在在李道德的影响下,马路村现有食用菌种植60多户。为了更好地把菇农组织起来,在丁会长的支持下,李道德成立了安丰伟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浙江省文成县珊溪镇李夏村包奕伦,原来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做出口手表生意。2008年,他春节回到老家,发现老家有部分弱势群体,不能外出挣钱,收入微薄,他很想帮助他们致富。一次晚上,他无心打开电视,看到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正在播放《泥土墙的财富》,他觉得这个项目比较适合家乡弱势群体发展,他果断将自己手表生意不做了,千里迢迢到安徽找到丁伦保求师拜艺,丁会长热情的接待他,并详细的给他培训“利用长稻麦草立体高产栽培平菇新技术”, 包奕伦从合肥回去,马上带动家乡几个人一起开始栽培。由于操之过急,栽培上出现了不少问题,他心急如焚,然后打电话给丁伦保,丁伦保不顾路途遥远,亲自赶往浙江文成县包奕伦家指导技术,包奕伦感动得掉泪了。

在丁伦保精心的指导下,包奕伦的蘑菇终于种了出来,他挖出第一桶金。目前,他那个村子在他的带领下,已有30户开始种植食用菌,每户增收20000多元,包奕伦说:“我的蘑菇种这么好,多亏认识了安徽的丁伦保,真是稻草变成宝啊!”

肥西县小庙镇的张洪宽,高中毕业在外打工,由于自己小孩在家读书,近年不能出去打工,要照看孩子,一天晚上休息时,她打开安徽广播,听到丁伦保会长正给广大农民介绍食用菌生产的相关技术,她发现这个项目非常适合她,于是她联系广播电台找到丁伦保会长,并接受培训,由于对技术掌握的不是特别好,菌种种下去2个月都没有长蘑菇,结果发霉了。丁伦保知道后,亲自前去指导,发现稻草处理不好,栽培环境把关不严所造成的。在丁伦保耐心的指导下,张洪宽的食用菌种植搞的有声有色,每年就食用菌一个项目为家庭增加4万多元的收入。央视七套《致富经》栏目还采访过张洪宽。张洪宽感动地说:“我现在种植蘑菇发财了,真是多亏了丁伦保啊,我们全家非常非常感谢他!”

帮弱扶残创业致富尤其让丁伦保关注,肥西县铭传乡启明村的黄邦发、高庙乡五四村葛守鹏、肥东县青龙乡方岗村董邦清等发展食用菌,丁伦保不仅热忱的教他们技术,还将菌种免费送给他们,多次上门手把手指导他们,从不收任何费用,还上门收购他们的产品,使他们很快脱贫致富。

丁伦保助农致富事迹,举不胜举,感人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就在2010年8月13日,丁伦保带着培训资料去30多公里外肥西小庙镇小柏村给菇农培训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一结束,丁伦保就接到安徽泾县菇农陈有国的电话,说他的菇子出了点问题要他去帮忙看看,丁伦保不顾上午上课的疲劳,饭都没吃就前往泾县,一到陈有国家就直奔到大棚看情况,并指导他如何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就在丁伦保离开陈有国家返回县城时,不幸发生了车祸。由于抢救及时,才保住了生命。但他醒来时,第一句话就是问陈有国怎么样。听说他伤势很轻,他才点点头说:“那就好”。

在住院期间,经常有菇农电话询问技术知识,他总是不耐其烦的讲解。很多学员去看望他,他叮嘱他们:一定要好好掌握技术,不断学习新技术,才能创造更好的收益。如肥东学员杨程亮感动的泪流满面并说:“丁老师是我们的贴心人!是我们的好老师!”住院期间,广州龙川县刘罗辉电话咨询一个多小时,丁伦保热心的讲解技术,指导他直到明白为止。丁伦保这种敬业奉献精神,深受大家感动。这次车祸,他左臂残疾。他但却说:“我这次大难不死,说明我为农民做的事情还不够,以后要加倍努力工作。”

艰辛创业得回报 带民致富攀高峰

目前,丁伦保公司固定资产500万元,年创产值1500万元。创业的艰辛赢来了丰厚的回报,公司效益逐年上升,乡亲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此,党和政府给了公司和他很高的荣誉。2004年,天都公司被认定为合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注册的“天都”商标被认定为合肥市著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由于产品质量过硬,2006年“天都牌”食用菌被中国绿色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和安徽省名牌产品,合肥市首届“阳光食品放心工程”指定推荐供应商。而丁伦保本人在1998年被省食用菌协会授予“先进个人”; 2002年被肥西县县委、县政府授予“科技知识传播带头人”称号; 2004年被评为“合肥市致富带头人”, 同时也被评为合肥市食用菌行业“先进个人”; 2008年被授予“优秀科技特派员”;2009年被授予“合肥市创业领头人”、“拔尖人才”等称号。

丁伦保已把食用菌发展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下一步,他要把他自己拥有的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到全国,再建20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展食用菌,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发展食用菌深加工,打响“天都”品牌,提高产品附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自1981年从事黄山灵芝及食用菌研究起,丁伦保在食用菌种植行业已经工作了30多年,并牵头组建成立了合肥市天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及肥西县珍稀食用菌协会,建立了一个连接市场、农户的平台。

在当地残联和丁伦保的带动下,肥西县花岗镇七十埠村已经确立了100亩食用菌生产基地,建了60个大棚,购置了栽培食用菌的装袋机、灭菌锅、拌料机和冷库等设备。在基地从事食用菌生产的残疾人,丁伦保都为他们提供免费的生产设备、技术指导、菌种支持,并包销他们的产品。截至到目前,已经有20名残疾人在该基地从事食用菌栽培工作。

花岗镇当地的残疾人倪友伍2013年来到该基地工作,“之前由于身体残疾,在家务农的年收入仅有3千元。”倪友伍介绍,来这里上班后,月工资是两千多元,年收入近3万元,比之前提升了很多。


天都公司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在做试验 余皓 摄

据了解,2013—2016年期间,丁伦保在合肥市残联就业培训中心的支持下培训残疾人1108人,成功对口帮扶35户建档立卡的特困户和226户残疾人家庭,每户贫困家庭年均收入6000—10000元。

在帮扶残疾人脱贫致富的同时,丁伦保对食用菌技术研发的追求也没有停止。幸福菇,是丁伦保及其团队研发出的一个特色食用菌品种。据丁伦保介绍,该品种具有栽培工序简单,栽培环境适应力强、投入少回报高等优点,适合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种植栽培,目前此项技术已辐射全国8个省,36个县,受益农民8500户。

目前,丁伦保正在与中国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合作,以培养更多的菌种,并提高食用菌的附加值,提升经济效益。

丁伦保还积极向海外推广食用菌产品,在他的推广下,其生产的灵芝、香菇等食用菌已经出口到韩国、印尼、泰国等国。

今年5月,丁伦保与到安徽来访的俄罗斯客人就食用菌栽培技术、合作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进行了交流洽谈,并将于8月赴南非、津巴布韦、俄罗斯奥伦堡州等地考察,“我们要在当地大学建立食用菌栽培的相关学科科目,并通过与当地企业联合,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丁伦保介绍,要将食用菌的菌种洒向海外,让食用菌栽培技术走上国际平台。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