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非凡 摄影/张立洁
当你在路边碰到乞讨的流浪儿,也许你会很自然地掏出些零钱去接济他们但如果要你教他们学会一门可以养活自己的手艺、不再讨饭,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了。在青海省西宁市,就有这样一位藏族汉子,不光给予孤残儿童以“鱼”,更是以一己之力创办学校、教会他们以“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授之以渔的,是历史悠久藏族的文化遗产——唐卡、堆绣、藏族刺绣。这位将救助孤残儿童与藏族文化遗产传承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人,这位几十个孤残儿童的“阿爸”,就是三智才让。
出生在热贡艺术之乡——青海省海南州同仁县的三智才让,今年四十有余,乌黑发亮的双眸散发出与年龄不相仿的朝气与活力。“也许是与孩子们呆久了,我总 觉得自己永远是20岁……”这位16岁就考上大学的藏族汉子,自小受爷爷的熏陶,对藏族文化艺术有着超乎寻常的痴迷。在青海省民族学院读完研究生后,三智才让一边从事藏族艺术品加工,一边搜集、整理、研究着源远流长的藏族艺术文化。“2000年时,我便赚到了200万,还制作过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幅唐卡,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既可潜心研究藏族文化,又不用为生计发愁,三智才让的人生本可顺风顺水地走下去,但在香格里拉县的一次偶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香格里拉的孤儿
2000年6月,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某藏药公司请三智才让做藏医药文化策划,州政府请他做藏民族风情建筑和藏文化的策划,在三智才让的策划下,一副十米长的巨型唐卡诞生了,这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唐卡作品。这本是一次藏文化的宣传、推广活动,三智才让却因为街头的一次偶遇,彻底改变了人生轨迹。
一天,三智才让在香格里拉县县城街头,看到一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残疾少年正被几个年龄相近的孩子辱骂、撕扯。他当即上前阻止,领着残疾少年离开。残疾少年穿着脏兮兮的旧衣服,表情迟钝,走路一瘸一拐,非常瘦弱,不管三智才让问什么,他就是不回答。三智才让带他去一家饭馆吃饭,一番狼吞虎咽过后,残疾少年这才告诉三智才让:他叫彭措,1 7岁,父母在他幼年时相继离开人世,从此四处流浪。十多年来,他夜晚露宿街头,白天乞讨为生……
“不能再让他这么流浪下去了,他总有一天会因病死去的,或者会被冻死或饿死。”三智才让想道,“应该让他像正常孩子一样地活着!” 三智才让给彭措买了一身新衣服,并带他去了自己的住处。他不仅供应彭措的衣食,还开始教他手艺。彭措手指残疾,握力不够,拿不住画笔、小铁锤、石刀,绘画、雕刻自然是学不成了,三智才让便教他刺绣。刺绣不需要费太大的手劲,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磨练,彭措渐渐掌握了这门技艺。几年后,彭措出师了。在三智才让的扶持下,彭措开始独立制作刺绣,不久便可以自己靠买刺绣的钱养活自己了!彭措开始幸福的新生活,三智才让却陷入了沉思。
彭措命运的转变使三智才让重新审视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一个彭措自立了,但社会上还有许多像彭措一样的孩子,在无知和颓废中摸索着……”
三智才让经过再三思考,最终下定了决心:他来到迪庆州残联,希望残联帮他广为联系流落在社会上的孤残孩子——他要教会更多孤残孩子一技之长,使他们靠自身力量自立于社会。迪庆州残联的同志被他的义举深深打动了,经过多方探查,陆续将8名残疾孩子交给了三智才让,这也形成了贡奔香巴林的雏形。
8名残疾孩子中,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22岁,有藏族、汉族、彝族。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残疾情况,三智才让分别教他们堆绣、刺绣、石刻、木雕等手艺,同时教授他们藏汉语文知识,使他们学会了读书、写字。
在为8个孩子授艺的两年多时间里,三智才让以身作则,强调“先学做人,后学做事”。8个孩子陆续出师后,有的成了企业职工,有的开始自主创业,纷纷走上了自立自强之路。离开云南前,迪庆州政府和州残联举行了隆重的表彰大会,对三智才让救孤助残的事迹进行了表彰奖励。
塔尔寺边的贡奔香巴林
2 0 0 3年底,三智才让回到青海,继续从事着藏文化、藏传手工艺的搜集、整理、传承、创作、策划事业。2004年5月,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成立了以保护藏族传统文化艺术、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藏族传统手工艺为宗旨的青海省佛教文化艺术服务中心,继续为藏族艺术的发扬光大、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藏传刺绣工艺的恢复、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
尽管最初教授的几个孩子已经“毕业”一段时间了,但他们都没有忘记三智才让,时常发来短信问候恩师。三智才让亦从未放弃过对藏区孤残孩子的关注:在对藏区孤残儿童的生存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后,他毅然掏出了当年从事艺术活动挣得的收入,于2005年3月在青海、云南等地招收了8名孤残孩子,在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附近租下了几间校舍——贡奔香巴林手工艺福利学校正式成立了。
学校成立后,又有20名孤残儿童被收进学校,在校生达到35名。2007年7月底,西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将该校正式定名为西宁贡奔香巴林职业培训学校,学校成立后,又有来自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的22名孤残儿童被收进学校,在校生总人数达到57人。2007年9月17日,该校正式挂牌,成为青海省首家专收孤残孩子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三智才让说:“一个人从小就要被爱、感受爱,并接受教育,只有这样,他长大后才能爱别人、爱社会,并成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为使这些孤残孩子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被爱、被关心,并接受教育,三智才让四处租借房屋、聘请师资、添置教学用具等,累计投入近180万元,将家底“折腾一空”。为此,妻子时常跟他吵闹,他也知道自己的做法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活,感到很对不起妻子,但一看到流浪的、无学可上的孤残孩子,他又会将妻子的埋怨暂时抛在脑后……每当一个个被接收的孩子亲昵地喊他“阿爸”时,他都感到无比的幸福,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当孩子们围在“阿爸三智”的身边、认真地听着他讲解着藏族文化的精髓时,三智才让笑得很开心,经常为经费而紧锁的眉头,才有了稍许的舒展。
南川西路上的梦想
贡奔香巴林最初的校址,是在西宁市湟中县的塔尔寺附近。虽然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旅游景点,但因为交通、气候等因素,与外界的联系不是非常便利。三智才让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将校址搬到了西宁市内。他整租下了一座三层小楼,“虽然很破旧,也没有暖气,但是这里离市区近,孩子们的生活也丰富些。
校舍简陋的墙壁上,处处可见学生们的绘制作的佛像、菩萨。神态安详,线条流畅的佛像洋溢着别样的艺术气息,与破旧的窗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群孩子,能在如此简朴的环境中,创作出脱俗的神明呢?
“学校的孩子们没有一个没受过苦的,他们的出身都很悲惨。比如有一个叫才项多杰的孩子,来自天峻县牧区,3岁时,家人被歹徒杀害,自己头部也被砍了一刀,成为牧区吃‘百家饭’的流浪儿;比如才乎加,他自幼丧父,双儿失聪,与母亲相依为命,从没上过学……”说起自己的学生,三智才让的面庞显露出丝丝痛心:“这些孩子从小就缺少关爱,没钱上学,小小年纪就饱经心酸,让人心疼。”说起创办学校的初衷,三智才让解释道:“一个流浪的孤儿,没上过学,缺少关爱,浪迹社会,如果被坏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藏族文化历史悠久,身为一名藏族人,我有义务去发扬、传承这些古老的艺术。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不忍那些孩子们乞讨为生,正好我也会一些唐卡、堆绣、刺绣等方面的手艺,二者结合——收留孤残孩子,不管是藏族、汉族还是其他民族的,均不收分文学费;教会他们一项手艺,一来可以让他们自食其力,不成为社会的负担,二来又可将藏族艺术文化传承下去,何乐而不为?”
贡奔香巴林的课程安排得很紧,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六点到晚上九点半,每个时段均有不同的课程。“早晨要出操,身体健康很重要。上午学习文化课,主要学习汉语、藏文、英语、微机、思想品德教育,下午一般是专业课。体育课比少,我们没有太多的空地,也没有运动服和器材,顶多组织学生们在活动室里跳跳藏族舞蹈。”
学校的老师有三智才让聘请的,也有寺院的僧侣,还有一部分,是西宁市的义工。“聘请的老师大多数都走了——人家有手艺,别处比我给的钱多啊!”学校成立四年了,除去一部分社会捐赠,学校维持运转的经费都是靠三智才让一人承担,当年经商所挣的钱,如今也所剩无几。
“前几年挣的钱,现在差不多花光了,请不起好老师了,我就把一部分学生托付到朋友那里,学一些家电、手机维修,这也算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吧。”
学校一年的运转经费平均要40万元,头两年对于三智才让来说还是撑得过去的,“那时候还是有些底子的”,现在,三智才让不得不为了那几十张吃饭的小嘴向政府求助。“我向有关部门申请帮助,几经周折后,终于争取到了5000斤面粉。孩子们平时吃的也不是很好,那天搬面粉时,大家都特别开心,一个个都变成了白雪公主、白马王子了……”学校租用的房屋没有暖气,在南国已是春暖花开的三月,雪域高原还在下着鹅毛大雪。“我们自己装了土暖气,可是没钱买煤……”后来,还是几位热心的在来学校当义工的外教凑钱解决了师生们的燃“煤”之急。
“从学校成立之初,我们也收到许多或大或小的捐助,还有许多热心的朋友来当义工,但自从去年三月份拉萨那件事后,来牧区支教的人少了,我们的学校也很少受到关注了。”三智才让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我只能做些批发藏文图书的生意来补贴学校的日常开销,学校的教学硬件很简陋,学生们的饮食不是很好,我也很着急,但经费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但是,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三智才让坚定地说:“为了孩子们,为了藏族文化艺术的传承,我累点不算么!”
“三智老师每天都在围着这帮孩子转,每天走在为学校的各种事务奔走,他太辛苦了。”一位来自南京的汉族女“居士”赵诣说道:“我本来是来西宁参拜高僧的,当我听说了三智老师的事情后,便想来学校看看。当我看到那群孩子的时候,我发现我走不了了——孩子们紧紧地拉着我的手,央求我留下来。”赵诣深情地说:“家里几次催我回去,可想想孩子们,我还是选择留下来,帮帮他们——他们需要帮助!”(编辑:文水人)
贡奔香巴林职业(孤残)学校需求一览表:
*运动服装、器具:各型号运动服装、运动鞋,约30套
*电脑:学校目前仅有3台老式电脑,有了电脑,学生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知识。
*文具:铅笔、橡皮、油笔、钢笔、直尺……对孩子们来说,这些近乎奢侈品。
*纸张:学习唐卡等艺术课程的最好用宣纸,普通白纸亦可。
*书籍:汉文的,藏文的,英文的,关于一切的。
*洗漱用品:牙膏、牙刷、香皂、洗发液、沐浴露,等等。
*绘画颜料:普通的绘画颜料即可,用量较大,紧缺。
*卧具:床单、被褥、枕头、毛毯。
*拐杖:结实、耐用的拐杖一副,青美卓玛的“树枝拐杖”实在是……
学校地址:西宁市南川西路红星村70号
邮编:810001
电话:0917-3892212 13327665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