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摄影/冯欢 2009年5期 编辑:穆小琳 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www.chinadp.net.cn )
阳光好时,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一栋临街的小板楼下,经常有几个女人推着五六辆婴儿车出来晒太阳。她们满脸笑意地逗着车里的孩子,途经的路人对这个庞大的“车队”都有几分好奇心,忍不住过来瞅两眼,有时会发出惊讶的叫声,女人们也不恼,依旧逗着孩子,似乎已经见怪不怪。
这些孩子是“天使之家”孤儿寄养点的孩子,都来自福利院,几乎都有残疾。
请换好鞋套,抱孩子前洗手
“天使之家”刚刚搬到新家,这套一楼的三居室很宽敞,采光也好。目前大小小地住着10个孩子和10个阿姨。客厅墙上贴着各色的动画图案和墙纸,每个孩子的照片和个人档案一目了然,阳台则被建成一个五彩缤纷的小游乐场。向阳的一间卧室里放着几张婴儿住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们,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住在中间的房子里。在客厅和房间里随处可见各类善意的提醒小贴士,进门处就贴着:“请换好鞋套,抱孩子前洗手,并等待10到15分钟再接近孩子。”
一个角落里,码放着爱心人士捐赠的奶粉、尿不湿、湿纸巾、衣服等各种婴幼儿用品。这些奶粉只够吃三四个月,因为病弱孤儿需要大补,食量偏大。客厅桌子Charity-aid 关注·招善“天使之家”天使的名字叫妈妈他们或许都还不知道自己跟其他小朋友的不同,他们或许还不知道别人叫他们孤儿,他们也不会知道阿姨为什么一定要他们要把东西跟其他人分享,但是在“天使之家”的每一天,他们是快乐的。
上两个大本子很醒目,一个上面写着日期和捐赠物品;另一本则记录着每个孩子一天的生活情况和注意事项。暖气片上,晾晒着小衣服、袜子、毯子等,十分整洁。
几个阿姨坐在沙发上,哄着怀里的婴儿。细聊后才知道,其中一个是住在朝阳公园的全职妈妈,自己的孩子寄宿,她就利用空闲来帮忙。有十多年照顾孤儿经验的阎阿姨正在给1岁的脑瘫患儿赵瑞雪做康复训练,学步车里的党英横冲直撞地在屋里穿来穿去,蹲下来和她打招呼,她马上咧着小“三瓣嘴”笑了,很灿烂。
接近中午,孩子们吃饭的时间到了,也是阿姨们最忙碌的时刻。换尿布的,要吃奶的,还有要吃的,哭声此起彼伏。阿姨先给较小的孩子喂奶,然后再一口一口喂较大的孩子吃蔬菜肉末米糊。照顾这些孩子,也比照顾普通小孩复杂得多。唇腭裂的孩子进食比较费劲,边吃边掉,有时吮半天也很难吃进去。
目前在“天使之家”寄养的孩子有15名,最小的刚满月,最大也就1岁半。们都有先天性缺陷,比如唇腭裂、先天心脏病、四肢畸形、脑瘫、肠道闭塞等。目前有4个在寄养家庭中寄养,1个在医院。
说白了,就是一种本能
下午两点,孩子们的“亲妈”来了,她就是天使之家寄养点的负责人邓志新。
邓志新忙叨了一上午,总算修好了好心友情捐赠的、唯一的一台VCD,孩子们又能看动画片听儿歌了。把孩子挨个看了一遍,邓志新又翻看了登记册上孩子们今天吃了什么,才放心坐下。
“‘天使妈妈’其实就是一群志愿者妈妈,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实体在后面。”邓志新2005年当上妈妈后开始“泡”母婴网站,在一家叫做“摇篮网”的论坛上, 看到有人转贴一些身患疾病无钱救治的孩子的信息,让她深受震动。于是她在网上自愿救助生病儿童,一来二去经常帮忙的妈妈们都熟识了,也开始尝试走出网络去救助那些绝望的家庭。如今,参与救助孩子者已有上百名,核心成员约有30多位,分布在北京、上海等地,还包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爱心妈妈来自各个行业,既有月入上万的白领,也有公司老板,还有不少公司普通职员,有媒体人,也有全职妈妈。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有孩子,并愿意把爱分给别的孩子。“只有做了妈妈的人才能体会这种感情和动力。说白了,就是一种本能。”
2007年9月,在河南一家医院做护士工作的志愿者在网上找到邓志新的联系方式,给她打电话说,当地福利院有几个患有唇腭裂和心脏病的孤儿,得不到及时治疗,已经情况危急了。邓志新、邱莉莉、沈利、郑鹤红,北京市的这四个“天使妈妈”一合计,救助孤儿和救助贫困家庭孩子有很大区别,贫困家庭孩子只需要捐款和医疗建议,但是孤儿救助完全不同,所有监护责任要负担起来。那就需要有一个寄养点来专门寄养这些孩子。几乎是拍脑袋的决定,“就是心疼孩子。”征得福利院同意,妈妈们在北京开始找房子,“要想要孩子活就得那么办。后来的事情,就是一步一步往前走了。”12月12日,30多个“妈妈”凑钱在天通苑建立起“天使之家”孤儿寄养点。第一批四个孩子,党英、党方、党玉和和党喜乐在屋子里连一张床都没有的情况下就被接了过来,不到一周,妈妈们从网上征集到婴儿床、洗衣机、锅碗瓢盆等,慢慢地这个空房子有了温暖、有了家的感觉。
钱都是五十、一百凑起来的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九死一生的经历。
先天无肛的路通来自河南一家福利院,这个没满月的孩子是在垃圾桶里被人发的,送到福利院时几乎奄奄一息:肚子胀得快透明了,吃不下任何东西。当地医生诊断认为没救了,建议放弃。妈妈们得知后,当即联系首都儿研所。志愿者们抱着路通,连夜开车从平顶山赶往郑州,半夜抵达郑州机场,已没有飞往北京的航班。熬到第二天早上,航空公司拒绝登机,因为路通出生未满15天。志愿者临时决定开面包车上北京,赶到时已是晚上8点多。
手术早已准备就绪,路通紧急做了人造瘘手术,利用人工帮助排泄,小路通的症状缓解了。医生说,路通的肠子有几处都快断了。
救助名单上,许多孩子结局不理想:4岁的谷项宇因严重烧伤而不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马思宇因病情太过复杂放弃疗等。
都是有病的孩子,医疗救治费用不是小数目。妈妈们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不断地寻找国内外各种公益组织,筹措手术费用。此外还向公司和个人募捐,先“杀熟”,比如邓志新就曾从自己任职的外企公司募集2万多块钱。
“刚开始我们说小孩是外地来的弃婴,还有医生觉得我们在自找麻烦,但慢慢的,他们也开始理解我们的用心,很多医院都给了‘绿色通道’,为我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为了全心照顾孩子们,拥有中国、美国、英国三国会计师执照的邓志新毅然辞掉了工作,自己的孩子只有4岁,就扔在幼儿园了。之前一起参与筹建的2个妈妈已陆续退出,还有1个妈妈,自5月份从灾区回来情绪还未平复。现在,基本上是邓志新一个人在打理日常事务。
房租再加上雇阿姨及各种生活开支,每月约花费两万元。手术费用主要是向国外的基金会申请,有个别是爱心市民捐助,但也不是都能找到“买单人”的,比如玉和的二次手术的5万元费用至今都没有着落。没有一个机构赞助,运营完全是靠网友五十、一百的捐款维持。邓志新像管理公司财务一样,细心对待和记录每一笔捐款,并且定期公布收支情况,发表在博客中。
邓志新在这个“ 家” 精打细算,总要留出应急钱,“最怕的就是孩子生病……”平时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的治疗费用差异都很大,不好时可能一个孩子就上万元,尤其是心脏病的孩子,一旦染上肺炎,会有生命危险,费用奇高。如果连续有两个这样的孩子,“天使之家”就会面临断炊的危险。
给孩子找一个真正的家
妈妈们总说“我们石头如何”、“我们雪儿如何”,这些被父母抛弃、有的连生日都是估算而来的孩子,已经成了大家的宝贝。“每个宝宝来‘天使之家’前,我们都会跟当地福利院签订一个一式三份的寄养协议,证明我们不是人贩子。目前我们已经挂靠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救助基金工作部,虽然没有拨款,但是在接受捐赠和申请基金时能名正言顺一些。”
让妈妈们揪心的,还有这些孩子们的未来。“天使之家”名为家,但终究不是一个家。根据天使之家的创办宗旨——为全国14岁以下、因患先天性疾病或残疾而被父母遗弃的孤儿安排治疗、提供护理和康复的生活场所,孩子康复之后将会被送回原来的福利院。对于天天和孩子们泡在一起的邓志新来说,这多少有点“残忍”。她认为,家庭才是孩子成长的最佳环境,最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身心和人格。
因此,邓志新总想要给孩子们找一个真正的家。
2008年12月16日,寄养点的小杰被送往河南收养中心办理涉外收养手续,这是“天使之家”第一个被外国人收养的小孩,手续办好后,小杰便和新妈妈直飞西班牙。
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对于妈妈们来说,心情是矛盾的。
对每个孩子收养家庭的选择都是很严谨的,邓志新会在收养之前确定对方是否真爱这个孩子。曾有很多收养孩子的父母找到寄养点询问是否有健康的孩子,她的回答总是,您还没有做好收养一个孩子的准备。“即使是个健康的孩子,谁又能保证他不会生病呢?” (编辑:文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