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不坐?先坐一下吧。”在广州市光塔街三元巷的一座石米旧楼上,光耀华(化名)从石楼梯走下,看到送来口罩的“老友”何少华,两眼眯成了缝,邀请到家中聊天休息。光耀华家庭属于一户多残。而何少华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帮他们解忧了。
“唔坐啦,下次!”“真系唔坐?”“唔啦”“咁……好啦”“身体健康”……因光耀华听力存在障碍,说起话来,两人的声音也格外响亮。疫情之下,几句邻里街坊的问候打破了社区的寂静。而接着,何少华又要继续“跑腿”,给其它残障家庭送温暖。
实际上,作为光塔街残联专职委员以及越秀区肢残协会成员,何少华和身边的一些残障朋友组成了互助互爱志愿服务队,在过去一个多月已经给不少“老友”送去了防护物资,还帮忙一些残障家庭买菜送菜。在光塔街,大家亲切地称呼她为“华姐”,每一个残障家庭几乎都认识她和一些队员们。而对何少华来说,“我们相对还可以走动,不过就是平时帮多一点忙而已。”
一句问候引来的买菜送菜
“今天我先给一户福地巷的家庭买菜,然后给三元巷的一位街坊送口罩。”何少华说,早从2月初开始,她便和福地巷肢体二级残疾的李佐乐(化名)约定好,帮他们买菜送菜。“五花肉I5元,莲藕两节,白鲫一条12元左右……”收到这个“菜单”,她便去到福地巷一带的菜市场,开始了选菜买菜。
“其实乐叔挺不容易的,因为中风下楼困难,而妻子因为肿瘤理疗,更是走不动。”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光塔街残联专职委员,和这一户家庭结识于12年前,彼时他们申领残疾人证,因此成了逾十年的“老友”。
何少华本不知道疫情期间,他们陷入了买菜的困难。她回忆道,疫情期间,一次不经意地问李佐乐妻子吃了午饭没有时,对方下午二时回复刚买完菜。“当时就觉得不妥了,怎么这么晚吃,一定是不方便了。”再细问下去,何少华了解到,原来原本照顾李佐乐生活日常的妻子遇上癌症理疗,身体虚弱,“走一次菜市场像没了大半条命。”
从了解到李佐乐家庭现状的那天起,何少华将这对老友要买的菜都用手机记录了下来,并去到最近的市场亲自选菜,然后开残疾人机动轮椅车,送到福地巷的一栋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楼房。住二楼的李佐乐提前下来开门,但楼梯很陡很滑,得很小心。
走进家门,是俭朴的上世纪的楼房风格。李佐乐妻子很是开心,“多谢你关心,华姐。”有时,何少华还会稍坐一会,而李佐乐和妻子则会分享最近的日常。“医院打针太贵了”“很看医缘”“我们买菜是太困难了,市场离得有些远,力不从心”“最近我们想申请低保”……原本由妻子照顾家庭的生活,还有一两年退休了,没想到因为突如其来的肿瘤,一切都陷入困境,而疫情来了,总需要有个人谈谈心。
何少华成了那位“知心”老友,听着他们的唠嗑,安慰着,附和着。对他们来说,有这么一位街坊,已是足够暖心。
为困境家庭送防护物资,互爱互助
在简单交谈后,何少华又继续出发,去给三元巷的光耀华一家送口罩。“父亲听力一级残疾,而孩子则是智力二级残疾,其实这个时候,他们的防护物资还是比较紧张的。”她说。而当口罩送上门,光耀华总喜欢邀华姐进门。
“每一个街坊彼此间都觉得是多年的老友,打心底喜欢你过去,这就是老城区里很温馨的一种互助氛围,因为大家知道你是不是真心的。”光塔街残联负责人告诉记者。实际上,光塔街街残联在2月初便开始为283名低保、低收入、特困、“鲁冰花家庭”、“康乃馨家庭”等残障人士发放口罩,“华姐等人自告奋勇。”
何少华还记得,当她来到海珠北路“一户多残”家庭杨阿姨的家时,他们一家人正为没有口罩,无法出门采购生活物资而发愁。华姐把口罩交到他们手上后,他们感到既高兴又感激,紧紧握着华姐的手,连声表示感谢,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他们非常需要这些物资,我现在上门去,把口罩送给他们。”
除了送物资,何少华和几位残障朋友还参与支援珠光街珠江园社区防疫“前哨站”服务。原来,当地居委会工作人员透露,最近因为人手较为紧张,也需要志愿者协助。而越秀区残联在了解到相关信息后,便开始通过电话、微信紧急招募残疾人志愿者。而不少光塔街的残障朋友也是踊跃参与。
同样参与一系列志愿服务的黎志成告诉记者,“其实我们在去年已经成立了一个残障人士为主要队伍的互爱互助志愿服务队,大家志愿参与,就是希望为社区的残障朋友做更多的事情,带来一些温暖和改变。”
恰逢疫情袭来,何少华和黎志成都投身到这场抗疫中,希望帮助到更多的残障朋友,“我们相对方便,那能做什么就做什么。”黎志成说,最近,他也是从通水渠、帮忙买菜,样样皆通,“我们都有一个群,大家有什么需求就在群里说,就有志愿者立马来帮忙。”
黎志成还记得,志愿服务队成立后的第一场公开活动,是在六榕街与残疾人们互动表演,“后来我们还组织去远足,很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大家能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一起分享快乐和温暖。”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