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盲人 秦玉花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大姐回来时给我带回来了一本书。“这是新东方创始人于敏洪的自传《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于敏洪在书中细数了自己50年心路历程、20载创业风云。”大姐说完后翻开书,逐字逐句地给我念了起来。
在书的开头,于敏洪毫不隐瞒地提到了自己“不光彩”、“没面子”的过去。比如,出身在贫困的农民家庭;考了三年才考上北京大学;在校期间因不善言辞没有一个女孩子愿意理睬他;毕业分配的时候,因为没能像大多数同学一样,被新华社、外交部这些好的单位录用,所以只能留校当一名英语老师。
念到这里,大姐放下了书,说:“从刚才读到的章节可以看出,于敏洪的起点非常低,外在的环境和条件也不尽人意,之所以能够闯出一片天地,是因为他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抱有信念,假如他头两次高考失利后,没有再坚持参加第三次高考,那他就不会实现‘以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假如他在大学期间因为遭到别人的冷落而不再坚持做人谦虚低调、做事沉稳冷静的品质,那他在创办新东方的时候,就不会有同学愿意与他合作;假如他在留校当英语老师的时候没有坚持积累教学心得,那他就不可能创办独具特色的英语培训学校。可见,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不管恪守什么信念,都一定要坚持,并且要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进步,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说完这番话,大姐给我盖好了被子,让我休息一会儿,她自己则去忙别的了。我闭上眼睛,看似是在休息,但是脑子里,各种各样的念头却在不停地盘旋萦绕。
记得小时候,老师常常对我说:“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地,不管是在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信念,都要努力上进。”正是这样的谆谆教导,让我始终坚持心中的文学梦。还存有残余视力的时候,我坚持每天读书,并且坚持把书里的好句子抄写或者背诵下来,以便以后在写作时引用借鉴;完全失明后,我仍如饥似渴地阅读盲文书籍,并坚持每天坐到桌前,用盲用语音电脑进行写作;再后来,我躺在床上坐不起来了,我不甘心就此放弃写作,于是就把键盘放在身上,躺着打电脑。
记得最初躺着打电脑的时候,我特别不适应,每打一个字都格外吃力。我每写三言两语就得停下来歇一阵儿,缓过点儿劲儿再继续写的时候,又得重新构思,重新遣词造句。断断续续好不容易写完一段文字,连我自己读起来都觉得前言不搭后语。我不禁问自己,为了写些零散的文字,自己被累得筋疲力尽,这样的坚持真的值得吗?我越是坚持,就越会感到力不从心的绝望。既然如此,我又何必自己跟自己较劲儿呢?何必自己为难自己呢?我打起了退堂鼓,暗下决定以后不再写了。
然而,不再继续写了,我非但没有感到放松,反而因为心里没有了任何盼头,感到更空虚孤单,时间变得更难以打发,整个人陷入更深的绝望中……我清楚地意识到,假如我这个月不写,下个月也不写,我可能以后就真的什么都写不了了,就真的只能放弃了。虽然我现在每次只能写三言两语,但是日积月累,不就写成一篇文章了吗?而且,这种三言两语式的写作有一大好处,就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反复推敲和修改。这样想着,我又鼓起了继续坚持的勇气。
记得有一次,大姐参加完同学聚会回来告诉我,有位同学对她说:“你妹妹的书对我触动很大。我偶尔有个头晕脑胀、腰酸背疼的,都会觉得特别难受,可你妹妹天天都处在这样的状况中,但在你妹妹的文字里却很少流露出悲伤的情绪。你妹妹天天只能接触到家里的几个人,只能躺在床上,这要是换了我,可能早就崩溃了,但你妹妹还总是开玩笑,还常常反过来安慰和开导别人。相比之下,我觉得我还有什么理由总是对这个不满意对那个不满足的呢?还有什么理由稍遇到点儿不顺心就发牢骚呢?我还把你妹妹的书拿给我正上高中的女儿看,以此为榜样来教育她。现在,我和女儿都在关注你妹妹的博客和微博呢。”也就是在这一天,我欣喜地获知自己被《挚友》杂志评为了2014年挚友优秀通讯员。
这两件事令我不禁感慨,虽然我不能在事业上出人头地,不能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但我也有属于自己的光和热,也有温暖他人的能量,在世间的存在也是有意义的。
此时此刻,由俞敏洪的书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我突然觉得,我的经历不也是对这本书的一种验证和诠释吗?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就算寻找到的希望只是一星半点,也要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把这一星半点的希望牢牢抓在手心里。然后,将这一星半点的希望努力扩大,再扩大。
听到屋子里起些微的响动,我知道是大姐忙完了别的事情又回到我身边来了。于是我将手伸出被子,指了指电脑。大姐心领神会,帮我打开了主机和音箱。我新建了一个Word文档,写下了这篇名为《多一分努力就会多一点希望》的心情日记。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