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中国残疾人》记者 吴漫
4月5日,杨洪琼结束了21天的隔离,重新沐浴在久违的阳光下。
要说有什么比阳光还耀眼,那一定非杨洪琼在人民大会堂上被授予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奖章”莫属。
4月8日上午,摇着轮椅的杨洪琼第一次迈进人民大会堂,作为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代表,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作了4分钟的发言。这个创造了中国冬残奥会历史上首位“三冠王”纪录的云南姑娘,由此一朝成名,天下尽知。
4月8日上午,杨洪琼作为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代表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言。
此前一晚,杨洪琼本想放下手机、早早入睡,却翻来覆去始终未眠。紧张和兴奋激荡着她:“我就想着,我站在讲台上,其实代表的不是我自己,而是代表所有参加比赛的残奥运动员,我要把我们残疾人运动员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全国人民。”
从双下肢瘫痪到决意读书,从轮椅篮球队员跨项成为越野滑雪选手,从一切依靠别人到成为自己的灯塔,32岁的杨洪琼做到了。
成就
雪里摔出“三冠王”
北京时间3月6日,张家口赛区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第一次参加冬残奥会的杨洪琼,迎来自己的第一场战役——越野滑雪女子长距离坐姿比赛。
全程15公里,和她间隔出发的还有8名运动员。其中包括美国残奥名将奥克萨娜·马斯克斯。比赛刚过6公里,杨洪琼就冲在首位,马斯克斯紧追不舍。比赛还剩最后一圈,场边的王金友教练忍不住为领先的杨洪琼大声加油:“领先38秒啊,全速,顶一顶啊!”以往听到加油声会担心自己出错的杨洪琼,这一次却稳稳冲过终点线,拿下了北京冬残奥会的第五金,也是她个人奥运生涯的第一枚金牌。
“我完全没想到,自己会拿金牌。”爆发力强,主攻短距离比赛的杨洪琼对此是“相当意外”。接下来的第二场短距离比赛,时间跨度从上午10点到下午两点,体能的剧烈消耗一度让她担忧不已。3月12日的“中距离”收官之战中,由于之前体能连续消耗过大,加之突然身体不适,杨洪琼整个人变得“软绵绵”的。好在坚持“专注于动作、保持好呼吸”,杨洪琼找到自己的节奏,有惊无险地再下两城。
短短不到一周时间,中国历史上首位冬残奥会“三冠王”就这样诞生了。虽然“出乎所有人意料”,但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2018年,一次偶然的跨界选材,杨洪琼从轮椅篮球队转到了越野滑雪队。短短4年里,她的每一次进步可以说都与疼痛相伴。
因为中国雪季短,越野滑雪队每年的训练分为夏训和冬训。第一次夏训时,穿着滑轮拿着雪杖在水泥路上练习,杨洪琼常常把雪杖插到轮子里,整个人像乌龟一样摔出去。平道上练习,她有时还会直直滑进草丛,只能等着教练来“捞”。每年11月到来年3月,是珍贵的冬训上雪时间。第一次进行雪上训练,“滑雪小白”杨洪琼就敢像其他师哥师姐一样,从坡道上往下滑,压雪机压过的雪道,她就结结实实地摔在上面,动弹不得。
相较轮椅篮球,越野滑雪这项运动要求杨洪琼投入更多的体能,也要求她尽快从依靠专业轮椅保持身体平衡转向依靠自己的双手。跌跌撞撞中,杨洪琼忍着不适加快调整的步伐。
渐渐地,她滑得稳了,也越滑越快。4年来,脚步遍布大连、牡丹江、张家口、白银、秦岭等各大冰雪训练场的杨洪琼,早已从教练口中调侃的“杨每跤”(意为每天摔一跤)蝶变为创造历史的“三冠王”。
阴影
一念之间现转机
其实获得奥运冠军之前,2021年,杨洪琼差点放弃了心爱的滑雪。
因为疫情,近两年没有机会在国际赛事上练兵的杨洪琼,期待着在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有所斩获,没承想,她却在这里遭遇了自己运动生涯的滑铁卢。
越野滑雪长中短三项比赛,她的成绩是三个倒数第一。
赛前,从国家队集训结束刚回到云南,又接到了参加全运会的通知,杨洪琼一路舟车劳顿;到了吉林北山滑雪场,她急着进行场地适应训练,却发现装备滞留在半路上;比赛前夕,她的身体还突发状况。各种阴差阳错,最终比赛的失利和巨大的心理落差几乎淹没了她。
那段时间,杨洪琼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眼睛怎么也合不上。“那是我最困难的一个阶段。练了那么长时间,特别难以接受。”杨洪琼一下迷茫了,甚至对以前的选择产生了怀疑,对一直以来为她提供各种帮助的云南省省队的愧疚,更是进一步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
再多的安慰开导也无济于事,杨洪琼拼了命地想要逃离,比赛结束半个月后,她请假回了云南。
“走的时候,我就抱着调整过来就回去,调整不过来我就不回去了的心态。”父母在外省打工,杨洪琼没有回老家。待在昆明的她,却依然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云南省残联、昆明市残联许多曾经帮助过她的老师,对她分外关心,就像家人一样,陪她聊天,帮她放松,还带着她四处参观其他运动员的训练。年轻运动员们身上那种训练的拼劲、吃苦的精神一下点醒了她。
“这么一点打击,就想放弃,你也太弱了吧。”杨洪琼不再逃避,不服输的她,逐渐走出低谷,重拾前行的勇气。
抉择
“走”出去融入社会
杨洪琼迈过的坎儿,远不止一场失利的比赛。从2003年到2012年,杨洪琼经历了长达9年的“自卑期”。
14岁上山砍柴跌落,导致双下肢瘫痪。原本活蹦乱跳的小姑娘,只能每天躺在床上,吃喝拉撒依靠父母。
因为如厕不便,外婆用破布给她缝制了一大堆的尿片。云南的天气有时阴雨连绵,换洗的尿片来不及晾干,家里人升起火堆,一边烤着尿片,一边在一旁取暖吃饭。长时间的卧床,杨洪琼躺卧的木板床,常常腐蚀发霉。父亲偶尔把她抱到院子里,无法行动的她,一坐就是一整天。
刚做完手术那一年,杨洪琼不敢一个人睡,父母就轮流陪着她,屋里的灯也不能关。一天夜里,屋外响起惊雷,熄灭了家里的灯。杨洪琼吓得大哭起来,是父亲及时的拥抱安抚了她。
这些“心酸”的往事,杨洪琼如今诉说起来语气坦然。正是家人的陪伴与爱,给了她无法行走之后全部的温暖。
一开始,她想过很多离开的方式。随着时间的积累,“亏欠父母太多了,越发没法报答他们”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一次看电视,杨洪琼偶然看到父母失去孩子的场景,想到自己一走了之可能带给父母的痛苦,她终于想通了——“只要我活着,就是报答他们。我不能让他们再去承受失去孩子的痛苦。”
生的意志坚定了,“走”出去的决心逐渐迫切。
那年,杨洪琼刚刚18岁,村子里已经有人陆续上门提亲。“能生孩子吗?”第一个抛出的话题,就直奔“传宗接代”的目的而来,这让杨洪琼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刺痛。不甘心成为一个生育工具,突然惊醒的她决定走出封闭状态,摆脱难以接受的命运:“我要走出去,想办法融入社会。”
每天搜索可能的办法,杨洪琼想到了上学。她想去河南的学校,因为太远,母亲不同意。“你走不了路,就拿最简单的事情来说,洗完衣服谁给你晾?”父母担心女儿独自外出生活的一切,杨洪琼没想那么多,她转而决定去昆明的华夏中专学校(西南地区唯一一所招收以残疾学生为主的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最不济也能出去一次,坐一坐火车,看看外面的风景。
2012年9月1日,22岁的杨洪琼重新走进了校园。第一次滑着县残联提供的轮椅,融入到一群和她一样的残疾学生当中。很多人都不理解,这个年纪还去读书。杨洪琼对此却异常笃定:“父母不可能照顾我一辈子。”用轮椅作腿脚的她,竭尽全力,终于有机会为自己活一次。
跨越
得意看淡,顺势随缘
人生的转机,就这样纷至沓来。2014年参加校运会,被省残联选拔运动员的胡老师相中,杨洪琼进入省队,成了轮椅篮球队队员。
2018年,北京冬残奥会国家集训队跨界选材,正在休假的杨洪琼被推荐报名,南方人对雪的痴迷和情结,让她成了国家越野滑雪队的一员。
8年的运动生涯,有她为了练好滑轮椅这一基本功,50圈、100圈一遍遍用双手绕圈的身影;有她第一次来到滑雪场,看到那么多形态各异的雪花、按捺不住激动心情和其他队友玩作一团的场景;有她羡慕师兄师姐“滑得溜”自己休息时间还在小院里默默加练的画面……
还有那些体育永久留给她的印记,“小时候那种活泼的性格给重新找回来了”,杨洪琼变得乐观开朗。遇事能沉着冷静地面对,自信也有底气。她在运动的集体生活中,也逐渐找回对自我的掌控权。以前在球队的她,轮椅打气都不会,都是队友帮忙。在滑雪队的几年磨炼中,每次轮椅出问题,备着工具的她,自己动手就能解决。
以前那个自认为是“家里的累赘”,别人嘴里“可惜了”的小姑娘,用“认准了就绝不回头”的坚持,一次次摔倒再爬起来的毅力,走出了人生困境,奏响了自己生命的变奏曲。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这个32岁的老将包揽了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女子坐姿组长中短3个项目冠军,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数量最多的运动员。
3月12日,杨洪琼戴上了自己的第三枚冠军奖牌。打给父母的视频电话里,朴实的父母说不出什么赞美的话语,可嘴角难掩的笑意,被杨洪琼一一收在眼底。
曾经一位老师劝慰她的话——“得意看淡,顺势随缘”,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杨洪琼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不为今天而后悔,就挺好。”被体育一分为二的人生里,秉承“随遇而安,活在当下”的杨洪琼,正在成为最好的自己。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