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如何让“非遗”产品“活”过来

2021年09月22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2021年第9期

发展文创产业现在已经成为不少地区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不少残疾人而言,在掌握一技之长之后,如何让文创产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却依然是一个问题。本期介绍两个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帮助残疾人就业的案例,吉林省长春市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就业服务工作人员,或借助互联网拓展销售渠道,或在文创产品中注入科技、时尚等元素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使残疾人的文创产品被顾客所认可,从而实现收入的稳步提升。

文_周欣

我是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残疾人来说就业更为重要,不仅是其谋生的手段,更是提高社会地位、体现自我价值的最好形式。近年来,吉林省实施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让相当数量的残疾人通过扶持走上工作岗位,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使生存、生活状况得以改善。就拿我所在的二道区来说,现有持证残疾人8982人,其中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有5304人。在2019年初,二道区创建了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为残疾人创业者免费提供办公场地、水电、网络,并提供职业培训、创业辅导等配套服务,现在基地里总计有12家残疾人小微企业、50多名残疾人职工,而为他们提供培训、代办、咨询、管理等服务也就成为我每天的主要工作内容。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个帮助精神残疾人开发文创产品实现就业的案例。

那是在一次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时,我遇到一位残疾人朋友于某。她是精神二级残疾人,内心很封闭,基本上不与人沟通,对外界有较强的抵触情绪。通过向身边人了解,我得知她本来是长春市第四代于氏刀刻剪纸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刀刻剪纸画是东北民俗文化的优秀代表,历来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于是,我便尝试与她沟通,中心举办活动时我都会亲自接送她,并找机会和她聊一聊剪纸作品,与她唠唠家常。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我一个人在说,她从来没有回应过我。但久而久之,她慢慢地打开了心扉,开始主动和我畅谈她的创作灵感,我和她也成了朋友。就这样在我的鼓励下,于某也成为了创业孵化基地的一员,我们为她打造了一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由她来负责培训发掘新生代的“非遗”传承人,于某还承接了基地残疾人手工绘画培训项目,她不仅成功实现创业,更主要的是她所掌握的于氏刀刻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终于重新“活”了过来。而于某也逐渐从自我封闭中走了出来,开始更加阳光地面对生活。

为了帮助于某这样的创业残疾人推广产品,我与京东平台协调,在创业孵化基地搭建了网络直播平台,策划举办了网络直播带货公益活动。在我们开办直播活动不久,淘宝、抖音、快手三大平台的“网红”志愿主播也接踵而至,这让我们基地的直播平台变得小有名气。通过这次对于某的就业指导,我切实感受到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不仅需要有娴熟的业务能力,更要有耐心与爱心。特别是对于一些心理敏感脆弱的残疾人朋友,要通过与他们交朋友,慢慢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这恰恰会成为其成功实现创业就业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还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发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的“非遗”产品在互联网时代重新焕发出魅力。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