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中国残疾人》杂志评论员
贫困残疾人作为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扶持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群体,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解决“因残致贫”问题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推动下,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帮扶力度,不断创新帮扶方式,我国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数量大幅减少,贫困残疾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持续改善,这为破解“因残致贫”问题带来了机遇与希望。
然而,在看到已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因残致贫”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解决该问题的艰巨性。由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局限,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水平以及收入的有限,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这也意味着“因残致贫”也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而就目前而言,在已脱贫的残疾人口中有返贫风险和贫困边缘人口中的残疾人占比依然很大,他们收入来源有限、家庭支出大,加上受到自身发展能力弱等因素影响,有可能再度陷入贫困或成为新增的贫困人口。加之在我国乡村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仍有不足,还难以满足兜底保障贫困残疾人的特殊困难需求,这使得部分贫困残疾人的获得感不强,生活质量还有待提高。因此,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关头,不仅要继续聚焦短板,查缺补漏,还要下足“绣花”功夫抓紧研究建立解决“因残致贫”问题的长效机制。
建立解决“因残致贫”问题的长效机制,首先需要建立精准的监测与帮扶机制,利用大数据手段,详细动态掌握“因残致贫”家庭情况,精准监测、及时跟踪其生产生活情况、帮扶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因残致贫”家庭的社会救助制度,通过积极试点“服务型救助”的有效方式,减轻残疾人家庭的生活负担,并在基本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持续加大保障力度。
建立解决“因残致贫”问题的长效机制,还要发挥市场在解决“因残致贫”家庭经济困境中的撬动作用,通过加强对困难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和就业帮扶,创新就业方式,帮助困难残疾人通过就业创业实现稳定增收。与此同时,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助残扶贫,通过各种形式的培技赋能,帮助“因残致贫”家庭培养和增强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和能力。
建立解决“因残致贫”问题的长效机制,还要加强和改善为“因残致贫”家庭服务的能力,做好残疾人照护服务、康复服务、家庭无障碍改造等工作,进一步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对困难残疾人家庭的保障与支持。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伴随着广大贫困残疾人即将如期脱贫,建立解决“因残致贫”问题的长效机制,将成为下一个阶段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要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围绕残疾人的实际需求精准施策,同向发力,从而带领广大残疾人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