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是世界上听障儿童最多的国家,每年有近3万名新生听障儿,现在有80万个聋孩子生活在无声世界里。儿童听力康复是一项系统性、抢救性工程,接受康复的时间越早,康复手段越科学,听障儿童回归社会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这里,有这样一群年轻的女性。她们平均年龄只有34岁却被无数家庭寄予厚望;她们改变了一个个聋孩子的命运却往往不被社会所知;她们用青春温暖残缺的生命,用奉献谱写人道的乐章,她们就是2014“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获得者——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语言训练部的教师们。
文_陈曦 张稚 图_陈曦
希望的种子
虎虎妈妈的手机响了,是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语言训练部杨老师打来的。现在虎虎正在上“单训课”,这会儿来电话是孩子惹祸了还是有什么突发情况?虎虎妈妈忐忑地接通手机,10秒钟后,两行泪水滑下妈妈的面颊。电话里只是一个稚嫩的简单的“shi shi”音节,杨老师接过电话告诉她,这个声音是虎虎发出来的。这是2013年9月18日,虎虎妈妈在日记里写上这样的话:“我1年零3个月的坚持是对的,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又经过了半年多的康复训练,虎虎就可以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了。虎虎的康复为这一个家庭带来了希望,而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语训部已经为1600个这样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80年代以前,中国听力语言康复事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1983年9月,我国唯一一所国家级听力语言康复专业机构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简称中聋康)建成,语言训练部(简称语训部)作为聋儿康复训练主要部门随之成立。语训部的张晶老师是现在语训部中的“元老”教师了。1989年她还在幼师上学,来到当时只有两三间平房和一个小院子的中聋康实习,第一次看到了身背着“大盒子助听器”的聋儿在咿呀学语,那一年的她还是不到18岁小姑娘。20多年来,中聋康语训部从聋儿康复事业的开拓者,一步步成为全国技术资源中心。20多年过去了,“张姐姐”也到了不惑之年。张晶20多年来养成了不吃辣椒的习惯,”因为当语训老师每天要不停的说话,很容易上火。每天上班我会习惯性沏上一杯茶水,经常忙到忘了喝”。20多年来,张晶做过“集体课”教师,也做过“单训课”教师,现在是“AVT听觉口语训练”教师。她所参与的三种语训教学方式映射出语训部康复教育水平的不断进取。曾被邓朴方称为“陪伴中聋康度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过峥嵘岁月”的中聋康原副主任万选蓉曾这样回忆自己在聋儿听力康复训练初期艰辛的探索:“为了教会孩子说一声妈妈,我在90天内总共重复了两万多次。当孩子叫出那声‘妈妈’的时候,包含了数不清的多少泪水与辛劳”。当时的语训部开创拓展了舌操、唇操、直观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对话法等训练方法,摸索和总结出一整套适合当时我国国情的聋儿康复课程。拟订了《中国聋儿语言训练教学大纲》,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康复教材》,中聋康语训部奠定了中国的聋儿听力康复训练教学模式。中聋康语训部主任卢晓月说,现在语训部的青年教师们在原有基础上吸收国外经验,从过去注重孩子听说训练转变为将孩子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注重增加孩子的交流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探索建立了以“学前教育为基础、以听力干预、听觉言语训练、言语矫治等专项技术为支撑的听障儿童全面康复模式”。语训部在教学实践中将“全面康复”、“医教结合”、“家长主导”相结合,走在了听障儿童听力康复理念与技术的前沿。
那一天,她得知消息,自己多年前教的聋孩子已经结婚了。听到这个消息,张晶打心里高兴,内心也有种“年华老去”的感觉。20多年过去了,语训部很多老教师已经退休了,留的不仅仅是康复技术,还有一种精神财富。
水做的绳
女人如水,中聋康语训部都是女教师,却如同结成一股水做的绳,传承着中聋康“厚德、敬业、开拓、卓越”的精神。从第一代教师开始,人道主义的奉献精神便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开拓进取、精益求精是现任65名教师的必修课。以“专业的康复技术为师,用真挚的爱为母”,是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集体的共识。
实验大班的集体教师陈溪一天的时间是这样开始的:早上7:30开门进班,检查玩具与环境安全,为区域角的活动做准备。7:50在门口迎接孩子入园,为每一个孩子做晨检。看看孩子的助听器、耳蜗有没有带好,进行助听器的FM调教,检查孩子们的联系本,和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9:00开始上课,通过律动等游戏形式带领孩子进行发声、呼吸练习,9:40进行户外活动,要是下雨天或是雾霾天就改在室内进行。10:10上半小时的大课,10:40开始收拾玩具进行餐前准备,组织孩子吃完午饭后,帮助他们摘掉助听器。给孩子们喂药、哄上床睡觉后自己才能吃饭。14:00孩子们睡醒以后进行午间检查,整理干净那些尿床、尿裤子小淘气们的衣裤。14:50进行下午课的训练,学习简单的数字和拼音。16:00吃晚饭,17:00家长接完孩子后准备第二天的课程。
每天如此,陈溪“繁忙而枯燥”的教学生活重复了10年。不仅如此,她和所有教师每周两次在语训部的组织下,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学习“充电”。每个月都有各种专家讲座补充听力语言康复的相关知识。
几乎所有家长刚刚把孩子送到语训部时心态都是消极的,很多生活在农村的家长更是觉得自己生了“聋娃娃”而被村里人瞧不起。在听力康复训练初期,孩子一旦进步不明显,家长先坐不住了。文文妈妈曾对陈溪说:“我想带着文文从楼上跳下去。”其实,在陈溪看来,文文的听力康复已经进步很大了,但焦急的妈妈要求却是更高。孩子一句发音说得不好、不准,妈妈举手就打,打完以后自己就哭。在否定不断被恐惧中,文文每天午觉都在惊叫中醒来。陈溪在那段日子每天都和文文妈妈谈心疏导,告诉她儿童听力语言训练需要一个过程的,鼓励文文妈妈要坚强乐观,推荐她参加语训中心开办的家长课堂。在课堂上,文文妈妈知道了只有乐观、自信的母亲才能有一个乐观、自信的孩子。在单训教师的努力下,文文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能给妈妈以极大的鼓励。在AVT听觉口语训练教师的培训下,文文妈妈明白了在聋儿康复中孩子是主体,教师是指导,家长才是真正的主导。在AVT教室里,文文妈妈每周两次参与到孩子的课程中,学会了基本的听力康复技术。根据安排,每隔一次课程妈妈便轮换成为教师的角色,而AVT老师在一旁负责指导。大班集体教学让文文能够得到最好的学前教育,单训教学不打乱集体生活,而AVT教学则把文文妈妈家长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文文妈妈说,自己是与孩子一同成长起来的 。一次家长会后,文文对着陈溪叫了一声“陈妈妈”,那一刻,陈溪瞬间觉得自己在“闪光”。
“枯燥”与“闪光”,每一个聋儿语训教师都会经历这两种感受,让“枯燥”成为“闪光”是语训部每一代聋儿语训教师的不懈追求。
让爱回家
儿子杰杰在语训部康复训练的那段经历,是妈妈张美荣一生中感觉最幸福的时光。来自山西五寨县农村的她很多年没写过字了,但在陪同孩子康复期间,她写了满满六大本的笔记。杰杰一岁半的时候还不能说话,村里人背后指指点点,也有人说这是“贵人语迟”。两岁的杰杰反应迟缓,对任何呼唤都不理不睬。家里老人不知何处找来了神汉,神汉跳不来“大神”却吓坏了孩子。张美荣带着杰杰去镇里的医院看病,大夫说是身体缺“铁”,开了几千元的药,治疗了几个疗程,杰杰却一步步走向失聪。
张美荣决定去北京,去找中聋康,去语训部。
杰杰跟着奶奶、爸爸、妈妈从五寨县走了一整天来到忻州,在忻州坐上了“从没见过的那么大的”长途车。颠簸拥挤闷热潮湿的车厢让杰杰哭闹不已,长途车司机恼了,让他们一家四口下车。张美荣求司机:“我多给钱,求你带我们过去。”孩子哭,张美荣便把胳膊放在孩子嘴里让他去咬,钻心的疼啊。在张美荣心里,中聋康语训部是最后的希望,这是一场朝圣之旅,语训部便是杰杰生命中的“麦加”。
到了中聋康,张美荣傻眼了。孩子需要马上植入人工耳蜗才能得到最好的康复效果,但是家里为给杰杰治病早已经卖了房子,如何凑得起20万啊。不久,语训部组织“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筛查工作,老师鼓励杰杰妈妈报名。经过资格审查,杰杰的各方面条件都符合项目的资助标准,在同仁医院接受了人工耳蜗手术。人们说杰杰是“幸运儿”,但在中聋康语训部幸运儿是大多数。在语训部训练的2/3聋儿家庭都能得到各种不同方式的资助,通过各类个体与团体的支持,在康复经费与国家项目帮助下,在慈善组织与基金会的扶持下,贫困听障儿童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先进的融合教学理念,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要求,专业的聋儿听障康复技术让中聋康语训部的听障儿童顺利进入普通幼儿园、普通小学学习,最近五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最高时为97%,并且没有一个孩子重返聋校。令人惊叹与自豪的数字背后却是中聋康领导的隐忧:中国聋儿听障康复水平在全国的差距非常悬殊,基层机构康复条件与人员技术水平的落后,导致全国听障儿童康复后进入普校的比率仅仅维持在50%左右。由于缺乏融合教育,很多孩子在普校上学后不适应,又重返聋校。在语训部教师的眼中,自己部门做的再好再优秀,也无法满足庞大的听障儿童康复需求。中聋康领导决定,一方面让语训部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成为中国聋儿康复事业的旗帜。另外一方面让聋儿语训老师“走出去”,承担起全国聋儿康复教师的教学指导任务。通过开设培训班、组织讲座、组织各地语训老师来语训部进修,把先进的康复技术与康复理念传播到祖国各地,让对听障儿童的爱回到自己的家乡!
在语训部的积极努力下,2008年中聋康率先成立康复教育改革实验班,2009年正式实行改革,2010年指导全国进行定点区域实验,2011年在全国推广康复教育改革。听力康复教师也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轮训。在语训部每年举办的10多个听力康复教师培训班中,每一个教师都需要通过考核后才能持证上岗,再择优录取,进行为期三个月AVT听觉口语法培训。在中聋康语训部的努力下,中国聋儿听力康复教师队伍为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带来了未来的希望。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主任胡向阳说:“‘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这个荣誉称号不只是对中聋康语训部的肯定,更是对全国聋儿听力康复教师队伍的鼓励。”
2013年,进入普校学习的杰杰跟着妈妈回老家,路过一间楼房时张美荣告诉杰杰,这是他们家以前住过的地方,为了给杰杰看病卖掉了。孩子拉着妈妈的手要进房子看看,妈妈不想进去,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杰杰一字一顿地说:“妈妈,别哭,以后我去北京给你买高楼。”
教师感言:
我乐于这样的辛劳,因为我能看到耕耘后的累累硕果;我深情于我们的事业,因为她总能让我感受到人性的光芒和爱的力量!我会用一生去温暖她!(马丽贤)
教师的一生也许成就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我甘于在静寂里守望天空,听小溪的欢歌,听花朵的绽放,听孩子们咿咿呀呀的学语。 (归璇)
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孩子。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亦有乐。让我们用自己的行、自己的心去教育我们的孩子,我相信倾注心血的爱一定能使孩子们早日能听会说,早日鲜花绽放!(鞠生霞)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