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一起在路上

2014年05月08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绿源基地的工疗区

文/图_禹玲玲

潮州人自称“省尾国角”,但就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商品经济自古就很活跃,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是给这个地方带来了无限生机。

经济的活跃带来的是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对残疾人来说似乎不是那么回事。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有所不为”,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又需要政府“有所为”,在这为和不为之间,残联组织需要探索出一条路子,让残疾人和企业在这条路上能够和谐发展。这条路应该怎么走?我们不妨看看潮州的人和事。

 
绿源基地大门口的员工打卡处,有些残疾员工不识字,管理人员就帮他们把照片贴到卡上,方便他们打卡

残疾人的尊严

汽车行驶在潮州的乡镇小路上,除了南方常见的葱茏外,道路两旁多是陶瓷生产企业,似乎在提醒着我们,这里是有着上千年陶瓷烧制历史的“中国瓷都”。

而我们要去的饶平县三饶镇更是陶瓷生产的“重镇”,在这里我们听说了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的背景都是绿源陶瓷原料综合利用公司:其一,绿源公司的残疾人回家戴着工作牌牌睡觉。其二,绿源公司的老板被“告”了。

“其二”放在后文,先说说这“其一”。为什么要戴着工作牌牌睡觉呢?(肯定不是忘了)不难猜测,应该是在公司里感觉到好才连睡觉都舍不得取下来的。

残疾人在绿源公司感觉到好,还有另外一些佐证。比如我们在公司的培训室里,看到整整一面墙上都是烫金红底的锦旗,那上面都是某某村残疾人感谢公司如何如何,用的词儿不一样,但都表达了一个意思。比如在厂区的宣传栏里,我们看到某某残疾人哪个季度获得生产标兵称号。而像这样的评比每个季度都会有。再比如,在厂区门口的员工打卡处,我们看到一张张残疾人的工作卡插在卡槽里,其中有的上面有照片,有的上面有手印,这是因为有些残疾人不认识字,为了方便打卡,厂里就帮他们把照片贴上去,让他们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卡⋯⋯

诸如此类的细节,给我们的是一种感动,而对于在这里工作的残疾人来说,那些“牌牌”、“卡”以及“锦旗”背后有着更深长的意味。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残疾人长期遭受邻里歧视,连家人都不待见,衣食无着,突然有一天,他有工作有工资了,他可以像别人一样说,我在哪里哪里上班,我获得了什么奖励,不仅自己的生活有了保障,还能贴补家里,家人对他的态度变了,邻里之间见面也友好地打招呼了。这种变化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心理上的巨大变化,是一句两句话说不清楚的。

不过真要概括起来也就三个字——尊严感。这份尊严感与工作有关,也与由于工作而带来的社会融入情况,以及与亲人、朋友关系的改善有关,更与绿源公司有关。

绿源公司还有一个名字,叫绿源残疾人培训就业扶贫基地,是潮州市残联依托民营企业建立起来的残疾人集中就业示范基地,成立于2012年,目前已经为24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工作岗位。由于效果好,绿源基地又先后挂上了“饶平县残疾人培训就业扶贫基地”、“潮州市残疾人培训就业扶贫基地”、“广东省残疾人集中就业示范基地”,以及首批“国家级残疾人培训就业示范基地”的牌子。残疾人员工的尊严感来自于哪里?我们不妨把绿源基地对残疾员工的政策,拣主要的(文章有限恕无法面面俱到)列举一番:

工资待遇:在绿源基地工作的残疾人,能力有强有弱,工资的计算方式也不大相同。能力强的就按计件算,不过残疾人的计件工资要在健全人计件的基础上再加20%。打个比方说,同样做出一件产品,健全人工资是1块钱,而到残疾人这儿就是1块2。对于那些基本没有什么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基地也有规定,每个人每天30块钱。也就是说,残疾人来到这里之后,不管你能做多少事情,每个月可以确保至少有900块钱的收入,高的则能有2000多块。

各种福利:基地为残疾员工免费提供食宿,签订劳动合同,全部购买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意外6种保险,保险费全部由公司出;制订较为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残疾人身体因素,实行上下班灵活制度,残疾员工比健全员工上班延迟下班提早各半个小时。

厂区各种设施: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组建“绿源社区残协”,设立“心理咨询室”、“康复训练室”、“职工档案室”,并出资10多万元购置康复器材、图书以及配套设备等。

说政策避免不了“材料话”,这样的文字总是有些枯燥乏味,但就是这些枯燥的文字落在纸面上形成的各种规则制度,保障了残疾员工丰富多彩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保护了他们的尊严感。

 
2013年绿源基地被定为国家级残疾人培训就业示范基地

残联的路子

同样落在纸面上的枯燥文字还有潮州市残联遵守的两个“三字口诀”,即“三个一”要求和“三赢”目标。说得再详细一些,“三个一”是:找一个有实力又有爱心的老板、一个各种条件基本成熟的场地、一个好项目。而“三赢”是要做到:基地老板有效益、残疾人受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把两个“三字口诀”结合起来概括一下,就是潮州市残联解决残疾人就业的方法,那就是依托民营或私营企业建立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这不同于传统的福利企业。

福利企业曾经是解决残疾人集中就业非常好的方式,有国家扶持,残疾人旱涝保收,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福利企业逐渐式微,很多被关停并转。潮州地处广东省边缘,潮州人自称“省尾国角”,但就在这“天高皇帝远的”的地方,商品经济的发展历来异常活跃,改革开放以后潮州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是充满活力。可对于残疾人就业来说,这并非好事。

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要让残疾人共同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怎样共享成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残疾人享有因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不得不承认,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残疾人在市场竞争中有先天劣势。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要“有所不为”,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又需要政府“有所为”,在这“为”和“不为”之间,残联需要探索出一条把国家政策和市场规律,在残疾人需求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起来的路子。

这条路潮州市残联探索得颇有成效。上面的“三字口诀” 说白了就两点,既要让企业有好处,又要让残疾人有好处。在这个中心思想的指导下,潮州市残联经过了深入的调查论证,得出的结论是:潮州是中国瓷都,而陶瓷生产行业又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企业,手工操作为主、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强度轻、技能培训时间短、适应残疾人的就业岗位多,有一定劳动能力和愿望的残疾人经过短期培训后均能适应岗位需求。

于是潮州市残联先找了几家陶瓷生产企业,给予他们一定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建立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绿源陶瓷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要说潮州市残联还真能举一反三,一看这效果不错,他们又“照葫芦画瓢”,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特点,先后建立了13个残疾人集中就业扶贫基地,到目前为止已经为200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当然这条路他们走得并非一帆风顺,政府、市场以及残疾人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渐磨合,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问题上,潮州市残联走了一条效果不错的路子。

“路人”的忧虑

在这条路上,很重要的一个“路人”是“有实力又有爱心的老板”。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说说前文“其二”中那个被“告”的老板。

被“告”的老板,叫黄景欣,是绿源基地的负责人。饶北地区的父老乡亲都知道黄景欣是个好人。他好在让240多名残疾人有了工作;好在帮助200多户贫困残疾家庭解决了生活困难;好在近10年来先后捐出500多万元的慈善资金;更好在投资2800万元建立综合性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让残疾人残有所依。

可这样的好人为什么会被“告”了呢?

说起这个事情来,黄景欣有点哭笑不得。去年春节他到残疾人家里慰问,根据残疾人家庭困难情况不同,慰问的金额和物品也不同,有的多有的少,问题就出现在这里。2013年春节刚过,有些残疾人写信到市民政局投诉,说,政府共产党春节给我们残疾人的补助为什么不一样?为此市民政局还专门下来了解情况。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一部分慰问金和物品完全是黄景欣个人给残疾人提供的。对这样的委屈,黄景欣只是当成笑话一样讲给我们听。

帮助残疾人改善生活,这是黄景欣的初衷。

这个初衷可以追溯到1990年,那一年黄景欣成立了广东强盛陶瓷玻璃有限公司。9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不久,潮州的市场经济非常活跃。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众多的就业机会,而残疾人在这样的浪潮中就业却更加困难。所以刚刚成立公司不久的黄景欣就招了5个残疾人。此后的许多年,黄景欣的残疾人员工逐年递增。2012年,在潮州市残联的指导下,他整合了原有公司的残疾员工,专门腾出一片厂房进行改造,创办了饶平县绿源陶瓷原料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为24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因为扶残助残的事迹多,从2011年至2013年黄景欣连续3年获评“饶平县扶贫济困慈善家”、“潮州市扶贫济困爱心大使”等荣誉称号。

可这些荣誉并不能扫清黄景欣脸上隐隐的忧虑。可以这样说,黄景欣像一位忧心忡忡的大家长。瘦长脸,两腮微陷,两鬓有些斑白,声音却很浑厚。那扫不尽的忧虑就隐藏在他的言语和皱着的眉头中。这是不长的采访时间里,黄景欣给我的印象。

另据名片上的信息显示,黄景欣在内蒙古自治区、广东、江西以及福建等地有多处产业,他都是董事长。三年前他的企业就已经实现出口创汇超过1000万美元。虽然近些年受到经济危机一些影响,但企业发展总体平稳,家庭幸福,两个孩子都已经学有所成,再加上那一个个黄灿灿的荣誉牌牌,他似乎应该散发出那种“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成就感。那么这位身家不菲的好人到底忧从何来呢?

事实上,他还有一个在名片上没有显示出来的“官衔”——广东饶平县绿源残疾人培训就业扶贫基地,总经理。黄景欣前前后后说了很多残疾人的事儿,虽然他的潮汕风格的普通话不太溜,我们听得磕磕绊绊,但是根据“情景联想”和“上下文推测”也不难听出他的意思——他忧虑的不过残疾人而已。

忧虑一:残疾人的养老保险问题。按国家规定社保必须连续缴纳15年,退休后才能领养老金。但黄景欣的残疾员工中,很多人来的时候就已经50多岁了,按照60岁退休的话,无论如何社保也不够年限。黄景欣说:“你不给他交(社保),他就会问,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一样享受社保啊?你交了,退休以后他们拿不到钱,也是白交。如果要延长交社保的年限,就要让他们 一直工作,我又违反了《劳动法》。” 黄景欣还有一个顾虑,残疾人的身体状况一般不太好,说句不好听却很实在的话,他们能不能活到那个岁数都不一定。对于那些年龄偏大的残疾人,用他们就面临上面的问题,不用,他们的生活又没有着落,所以交与不交,用与不用,是黄景欣现在面临的一个矛盾。

忧虑二:残疾人的管理问题。残疾人不好管理。健全人圈子里所有的问题,残疾人的圈子里都会存在。此外残疾人还有着特殊的心理和身体问题。所以对他们的管理是要靠智慧、耐心和爱心的。绿源基地残疾人共有246个,管理人员就有25个,就这还有些顾此失彼。白天工作的时候还好,一到晚上是黄景欣最担心的时候。“不能限制他的人身自由,又得保证他们的安全,两难。” 黄景欣说。另外还有一个让他时刻揪心的风险是,现有的厂房已经很老旧了,而潮州又是靠海边,刮大风是常有的事情,万一有个什么事情,“我承担不起啊!”黄景欣认真地说。

忧虑三:后继有没有人。黄景欣已经57岁了,在可见的将来他也有退休的一天,现在他最担心的问题是,有没有人从他的手里接下残疾人这个接力棒,即便有人愿意接,他有没有这个实力。残疾人的基本工资,加上食宿水电等日常的各项开销,“一个残疾人每月要亏2000多块钱。”为了弥补这个亏空,黄景欣只有挖东墙补西墙,从别的地方来补。“今后接手的人,有没有这个钱来补,有没有这个心做这项不挣钱的事情。”更何况还要承担许多风险。“我这个工厂送给你们好了,我一分钱都不要了。”黄景欣半开玩笑地跟残联领导说。可说归说,做归做,“如果我这个地方关掉,这些残疾人一旦都到社会上,那就是定时炸弹。”这才是黄景欣最担心的事情。

 
马年开工之际,饶平县三饶镇“元欣潮乐社”到基地慰问演出

忧虑中的坚持

黄景欣的初衷是想改善残疾乡亲的生活,他想到了难,但是“没想到会这么难,会需要承担这么大的风险。”在他的办公室里,黄景欣用他们自己生产的茶具,一边给我们泡茶,一边说话。虽然困难多,但黄景欣已经停不下来了。每天看到厂子门口县级,市级,省级,再到国家级残疾人集中就业示范基地的牌子,黄景欣觉得,不仅不能停,还要坚持走下去。就像他新投入建设的,预计今年6月可以使用的饶平县强盛残疾人托养中心。

随着残疾人越来越多,黄景欣希望把基地建设成为一个残疾人真正的大家庭,于是跟残联合作,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托养就业中心,他的目标是要建成“全国第一家一流的残疾人综合服务基地”。资金来源一部分自筹,一部分省里专项资金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省里的专项资金没有到位,所有的负担都得他一个人扛。“不然怎么办呢?难道要停工吗?报纸都已经宣传出去了,不能停!”在说到最后三个字“不能停”的时候,黄景欣提高了嗓门儿。

“不能停”为什么呢?是关乎面子吗?不单是,更关乎一个好人的善心和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如果非要给这份善心找一个源头的话,黄景欣的一句话似乎很合适:“在我事业起步的时候,家乡的父老乡亲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我现在有能力了,我要回报他们,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

如果再较真一些,给这份善心追宗溯源,那可以归结为潮商的慈善传统。潮州人勤劳能干,善于经商,有东方犹太人之称。他们漂洋过海,把足迹散落在世界各地,但是无论怎样发达,他们始终不忘建设家乡。黄景欣就是这样。

但他又不一样。别人选择铺路修桥支持教育,他选择的是帮助残疾人。铺路修桥很容易被人铭记,做残疾人事业却可能是默默无闻的。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就像前面的故事,无论残疾人理解不理解,也不管人们记不记得,他的初衷是要帮助那些困难的残疾乡亲改善生活,说得再严肃一些,是帮助他们活下去。

黄景欣在旁观着那些逐渐改变了生活的残疾人,看到一些人因为他而活得更像一个人,他已经实现了初衷,够了。这可以说是潮商骨子里的慈善传统,也可以说是黄景欣的人道主义情怀,或者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更或者简单地说,一个好人的路就是这样走的。

如果说依托民营或私营企业建立基地是潮州市残联解决残疾人集中就业的一条路子,那么残疾人、残联人以及像黄景欣这样有爱心的企业家们,就都是这条路上的“路人”,他们将在这条人道之路上共同努力。虽然道路阻且长,相信他们会“不辞山路远”,让这条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温暖。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