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颁奖词:
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面前。
在众多“感动中国”人物的简历中,方俊明的书面材料恐怕是最简单的——1985年救顽童致高位截瘫,2013年获得“见义勇为”荣誉称号。在这迟到28年的荣誉背后,是一个人从青年到中年的岁月历程,是一个躯体从健全到重度残疾的痛苦经历,是一个家庭从美满到破碎的时间,是一个年迈的母亲独自照顾瘫痪卧床的儿子和孙女的故事,我对方俊明的崇敬源于28年后的一句“无怨无悔”,对命运的叹息源于方俊明的那句“时间把人心都磨平了”。我不知道这句话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因为命运无法改变,也因为人生是无法画出一个“等号”的,如果“=”这边是见义勇为和高位截瘫,那么“=”那边该是什么呢?
采集整理_陈曦 图_李樱
没有“证明”的英雄
1985年8月26日,武汉车辆厂机械车间工人方俊明和同伴一起从东湖游玩回家,骑车到东湖九女墩附近突然听见有孩子呼喊救命。方俊明扔下自行车从崖上跃入水中救人。这个呼喊救命的孩子只是在玩一场游戏,他在这个还没到自己胸口的浅浅水洼里假装溺水是为了逗弄岸上的妹妹,而救人心切的方俊明一头撞在水底的石头上,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等方俊明知道这个哭笑不得的原委时,他已在医院昏迷了5个月,这时,家中的一切都变了样:妻子离家出走,老父亲查出淋巴癌不久后病故,全家人的生活仅靠母亲姜春梅照顾。方俊明见义勇为致残后,武汉车辆厂找到了“落水儿童”父亲出具方俊明义举的证明,当这对父子在医院中见到了高位截瘫的方俊明后,害怕会背上这个“包袱”而拒绝承认方俊明是为了救人而致残。亲友主张方俊明到孩子家里讨个说法,方俊明却始终不肯。“小孩当时年纪小,不会是有意要害谁,只怪自己当时太心急,没考虑周全,要是慢慢蹚水下去,就不会出事。”无奈之下,工厂只得以工伤处理,从1985年9月开始发基本工资38元护理费51元。
转到康复医院后,方俊明每天都扎针治疗却没有好转的迹象。他接受不了现实,躺在床上的他,想到了死。可死亡对于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而言又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在医院里,他趁没人,挣扎着从床上翻到床下,想摔死自己。可床那么矮,怎么摔得死呢?想死都死不了。在母亲苦心劝导他,看着自己年幼的女儿和年迈的母亲。方俊明放弃了轻生念头,“母亲的坚强与乐观,感染我一定要挺下去。”出事后,照料方俊明的起居落在母亲姜春梅肩上。母亲每天帮他刷牙、洗脸、穿衣;每两个小时给他翻身,为搬动儿子,身高仅1.5米的姜春梅学扎马步;方俊明大小便失禁,母亲每天数次给他换洗;生活艰难,姜春梅还得钓龙虾、摸螺蛳、挖花生补贴家用。“母亲对我从未抱怨过、更未放弃过,她教我懂得,即使恨上一亿次或十亿次,现实都不会改变,还不如主动接受、融入新的生活。”
乐观的信念支撑着困苦的生活,在瘫痪10年以后,方俊明原所在车间的同事来看望他,他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幕——走进这个家里我们流泪了,在这个十分简陋的房间里,我看见了蜷缩在床上的方俊明被头发盖着消瘦的脸,他的双手已经成了爪状,双腿萎缩得像是十岁的儿童,我问他这十年是怎么过来的,他捋起袖子,我看到他右肘一块鸡蛋大的暗褐色的硬茧,10年来他就是依靠这点力量才能勉强支撑起头部的。
“我不是称职的父亲”
在方俊明心中,女儿是他生命的阳光,而自己却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没有能力带她去过一次公园,没有陪她看过一场电影,没有给她买过一件衣服,她穿的衣服都是靠别人接济,从没去过餐馆。”1996年,方俊明的事迹被一家媒体报道了,陕西一位编剧将其写成话剧《又一个黎明》,先后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2013年5月,话剧又被改编,并在湖北上演。通过话剧,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了解了方俊明的事迹,决定为他争取本该属于他的荣誉。几经周折,2013年10月,方俊明终于领到了一张由武汉市政府签发的见义勇为证书,政府奖励了3万元。当年假装落水的顽童已年过40岁,在看了话剧后,终于鼓起勇气来到了方俊明家中。坐到床边,他握着方俊明的手,久久不松开,“当年不懂事,让您受苦了。”方俊明说:“哪能怪你呢?你当年还是个孩子。”说完,方俊明与当年这位不谙世事的“顽童”相视一笑,方俊明的女儿方丽玲却张开双臂,给了他一个紧紧的拥抱。
“拖累了妈妈一辈子”
2014年2月13日,武汉市武昌车辆厂五村104号一楼方俊明家里,10多人围坐在他身旁收看颁奖典礼。有中学同学,有邻居,还有闻讯赶来慰问的街道工作人员⋯⋯方俊明说,节目是1月18日录好的,在女儿的照顾下,他和80多岁的老母亲第一次到了北京。他扳着手指计算着28年来“出远门”的次数:到湖北剧院看话剧《明天》一次,志愿者带着他到东湖梅园看梅花一次,去市民之家参加活动一次,去首义广场3次,坐地铁4次⋯⋯不超过30次。“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时文朝说,“推荐他是因为他饱受委屈,却无怨无悔,在当下‘该不该扶摔倒的人’的辩论潮中,推荐他是对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拷问。”推选委员余秋雨说:“推荐方俊明不仅仅是表彰他,而且是表彰那些在大地上,每天都在发生却不被我们知道,甚至不被我们理解的高尚行为。”在电视前看自己获奖,有什么感受?方俊明说,自己想哭,老母亲已力不从心,连步子都迈不动,“29年了,我拖累了妈妈一辈子!”昏暗的房间里,好多红底烫金的荣誉证书摆在床头,唯独没见到电视里那个沉甸甸的奖杯。那个奖杯已经被方俊明收到柜子里了,“看到它我觉得太沉重了,”方俊明说,“当年只想要一张见义勇为证书,没想到社会给我这么高的荣誉。”
方俊明56年人生跌宕起伏仿若一部话剧,如果不是28岁时的一个瞬间举动,他的人生不会就此改变;如果不是38岁时一家媒体的偶然报道,他的事不会因此为人所知;如果不是一部以他为原型的话剧突然上演,他不会再次成为媒体焦点,他28年前的义举也不会在今年获得政府正式认可。记者问他是否后悔救人?有没有觉得自己的故事开头善意,结局荒诞?方俊明笑了笑说:“后悔我自己没多考虑一下,如果脚先下去,就不会出事。但人还是要救,救人的本能,不会变。而且说不定哪一次就是你自己遇到危险,你也有求生的欲望,希望别人来救你。说到底,是个意外。我救人心切,但人的力量渺小,怎能抵挡灾难。”
关于这28年的时间,方俊明只是淡淡地说:“现在见义勇为表彰机制很完善,再发生我这样的事,相信不用再等很久了”。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