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巡礼
宝鸡:携手沐阳光
统筹_艾诚 采写_张稚 艾诚 吴兰荪 图_张稚 艾诚
宝鸡古称“陈仓”,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它是西部工业重镇,现已形成有色金属冶炼及钛加工、汽车及零配件、机床工具、铁路及石油装备、电子电器五大产业集群;它还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青铜器之乡、佛教法门圣地。剪纸、社火、脸谱、泥塑等民间工艺美术驰名中外。宝鸡市人居环境优美,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殊荣。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宝鸡市残疾人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荣获全国残疾人体育、特奥、文化宣传、无障碍建设等工作先进单位,连续4年获得全省残疾人工作综合考评第一名。在西部城市率先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是构建和谐宝鸡的重要机遇。创建推动了宝鸡残疾人事业跨越式的发展,创建让政府扶残、助残的阳光照进了千家万户,创建让帮助残疾人的理念深入每一个普通市民的心灵,创建成为了宝鸡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阳光品牌。
创建口号:
阳光下我们牵手同行。
创建理念:
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关爱,化作美好的阳光,温暖广大残疾人的心灵,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残疾人“公平、幸福、尊严”地生活在明媚的阳光下。
创建语录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通过恰当的制度安排,使贫者有所济、弱者得所助,让草根仁爱不再艰辛,让坚毅自强不再无助。关爱弱势群体,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宝鸡的发展,既要“速度”,也要“温度”。当前,我们正在优化制度设计,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努力建设“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群众满意”的宝鸡“大社保”体系,加快实现残疾人生活由基本温饱向品质生活转变,残疾人服务由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残疾人发展由外界“输血”为主向自我发展、社会帮扶并重转变。相信,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宝鸡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弱势群体今后会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体面。
上篇
康复,让我们走得更远
残疾人事业,以康复起家。“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残疾人享受康复成果,也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所以说,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的基石,是残疾人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和指标性的成果。
2008年,陕西省宝鸡市全国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启动。在康复工作方面,宝鸡市力抓了康复政策保障体系和康复服务体系,启动了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四个一”康复工程和普及“个性化”康复服务,并全面推行乡镇、社区康复室的规范化建设。在创建示范市的三年当中,宝鸡市通过推进重点康复惠残服务项目和社区康复工作,完成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9698例,其中免费为贫困患者手术4295例;依托智力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和社区康复网络,落实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748人;肢体残疾人社区康复训练4250人;资助脑瘫残疾儿童进机构康复训练85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2350人,接受免费住院治疗165名;为全市贫困家庭残疾人免费配发辅助器具8856件;开展普及型假肢筛查装配服务,装配普及型假肢652具,矫形器装配1083件;培训社区康复协调员1.2万人次。三年来,累计为5.3万人次的残疾人提供了康复训练与服务。
建一所自己的医院
为了更好地进行综合管理,2010年,宝鸡市政府决定,将一所职工医院整体划转宝鸡市残联,作为残疾人的托养基地。移交后,市残联投入600多万元进行改造。2011年,正式成立了“宝鸡市残疾人托养基地”。随后,又经卫生局审批,在托养基地的基础上成立了“阳光医院”,为康复中的残疾人加入了治疗项目。
托养基地主要接收智障、精神障碍和重度残疾人的托养服务,把原来分散在各个医院的病人集中在一起,便于残联项目的实施和对贫困残疾人的优惠照顾。基地托养集教育、康复、技能培训、安养、庇护、医疗为一体,根据托养对象的需求,设立了多功能活动室、氧疗室、音疗室、工疗室、娱疗室、心理治疗室和各种活动室。目前,已累计为残疾人提供服务11000余人次。一年接收托养患者130人。
经过努力,“阳光医院”已经达到二级医院的标准,承担了全市白内障复明、精神病和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除了承接省市残联精神病人免费住院、服药的任务外,医院还面向全市接收精神病患者的入院、康复和托养。在记者采访的当口,医院的眼科手术室已经建设完毕,马上就要投入使用。
“阳光医院”是陕西省首家残联下属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和托养一体,方便了残疾人的就医和进行康复训练。医院还承担了每年为全市的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免费进行体检的项目,对体检查出问题的残疾人给予指导,进行康复训练和康复治疗。体检过程是宣传的过程,也是筛查的过程,为降低全市残疾人比重,对一些可能发生残疾的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及时地介入宣传,早发现、早治疗,减少残疾的发生。 “阳光医院”还长期承担了对精神病患者的药物发放工作,仅2013年,医院组织医护人员下乡筛查、发药40多万元。
由于“阳光医院”承担着残联的救助和公益性项目,目前还不能盈利,政府的投入、社会的支持必不可少。正因为医院是真正在为残疾人做实事、办好事,很多企业和慈善机构也纷纷来捐助,支持事业的发展。
建立一套预防体系
康复,重要的就是预防。在前期的创建基础上,宝鸡市把建立残疾预防的体系作为后期跟进的重点,建立了残疾人信息收集、反馈和残疾早期干预机制。市残联会同卫生、教育、劳动、公安、计划生育等21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强聋儿早期干预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康复服务体系。对医院早期筛查、早诊断、早配助听器、早训练等系统工作进行了细致严格的部署,残疾预防康复系统工程实现了较好的开局。
宝鸡市以残疾儿童筛查为突破口,依托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共采集血片28000人,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5.99%;为16729名儿童进行听力筛查,筛查率为79.07%。市残联还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信息系统,家长可以登录市妇幼保健院网站,在第一时间查询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进一步健全“早发现、早干预、早介入”机制,实现实时召回、追踪回访和有效干预,真正从源头做好预防工作。
在宝鸡,孩子一出生就会马上接受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县级医院就会把孩子转介到市妇幼保健院,形成级级筛查,发现问题的,就把他们纳入到求助对象,尽快实现早期干预。新农合和医保都把孩子的康复训练纳入了报销项目,报销额度基本达到了50%。再加上国家救助项目的支持,大大地减轻了家庭的压力。
建立一支服务队伍
2010年,宝鸡市依托流动辅具车,抽调医院的眼科医生、假肢装配站和助听器验配中心的技术人员,成立了宝鸡市残联阳光服务队。几年来,他们穿行在宝鸡市的13个县区,95个镇,1165村(社区),行程6.3万公里,对10万多名残疾人开展了政策咨询、辅具评估、白内障筛查、助听器验配、办证等服务,对1.8万名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进行了白内障筛查,让残疾人体验到了上门服务,解决了很多残疾人的实际困难。
在岐山县祝家庄镇驸马庄村,据当地的专职委员介绍,村里70多岁的残疾人刘志东,下肢残疾瘫痪在家。阳光服务队的工作人员听到这个情况,立即开车前去老人家。到老人家后,医疗人员为老人清理溃疮伤口,工作人员为老人配发了轮椅,希望老人能够借助轮椅常出去晒晒太阳,让他的晚年生活也能充满阳光和快乐。
为了方便残疾人群众,阳光服务队每到一个县区,都要求县区残联派办证人员跟随。每到一个村,先询问新增残疾人情况,对需要办证的残疾人对照办证条款逐项对比、定级,认真评估,做到办证、辅具评估同时进行,一次到位。通过服务队逐村逐户的工作,县区残联对所辖乡镇的残疾人底子更清,情况更明。服务队不但受到残疾人的欢迎,也得到了县区残联的拥护和支持。
在示范市创建的三年当中,宝鸡市政府坚持每年将康复工作作为重点内容列入政府办实事项目,确保了经费的投入。三年共有14个大项,33个子项目,累计投入2142.58万元,为5.3万人(次)提供了康复服务。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康复医疗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做到资源共享、服务多元、共同参与、全面覆盖的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在努力开展社区康复的大环境下,陈仓区建立了21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点,陈仓区社区康复覆盖的残疾人达到了96%以上,陈仓区社区康复已经成为该区残疾人进行康复的主要场所,给全市的社区康复工作引领了方向。
从政府买单的市妇幼保健院,到残联建立的阳光医院;从残疾预防,到残疾人托养;从残疾人日间照料到居家养老服务;从筛查到免费体检⋯⋯宝鸡市的康复工作越做越稳,体系越来越完善。宝鸡市的残疾人生活更加温馨,充满阳光。
下篇
就业解得千家愁
古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全面奔小康的道路上,如何能让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跟上大家的脚步,逐步缩小与健全人群体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是摆在宝鸡市残联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他们想了很多办法。2008年,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市”给了他们全面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大好机会,于是他们便把促进残疾人就业当作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手艺来中心
都说就业难残疾人就业更难,可到底难在哪才是问题的关键。宝鸡市残联通过对残疾人现状、对市场的反复调研,发现缺乏劳动技能是解决众多残疾人就业问题的最大障碍。治病除根,他们立刻着手打造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于2007年开办了“宝鸡市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名字叫中心,他们也的确成为了宝鸡市残疾人就业培训的核心力量。中心占地2000多平方米,功能齐全,开办了皮影、剪纸、布艺、书画还有陶艺等大大小小几十个培训班,而且各有各的教室,互不影响。中心还专门开辟出一块地方设置了残疾人作品展示大厅,将残疾人的作品再次展览、售卖。看着自己的作品受到大家的认可,在中心接受培训的残疾人渐渐地增强了自食其力的信心。为了在中心培训的残疾人能够安心学技术,中心还为他们提供免费食宿,所有费用都由残联提供,这在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还是不多见的。仅在宝鸡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市”的三年间,市县各级在这里举办的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班便培训了残疾人多达11970人次。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就业,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宝鸡市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采用分层次树品牌的方式,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接受能力的残疾人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宝鸡市百名残疾人家庭网络创业项目》就是他们树立的重头品牌之一。2007年,通过认真调研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市场后,计划在三年内,选择100名有一定计算机技能的重度残疾人和一些有创业能力的轻度残疾人,赠送100台电脑,扶持他们在家里通过电脑进行软件开发、动漫设计、网站建设、网上开店及产品供求信息发布等多元化的经营,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渐冻人单永健是第一个从市委书记手中接受电脑的残疾人,三年的职业技能培训改变了他的人生。他抬不起胳膊,拿不起筷子,却用鼠标描绘出聪慧心灵中的朵朵奇葩,他伸不直腿走不了路,却当上了2009年动画春晚的总导演,登上了国内FLASH创作的最高峰!36岁的年龄,已经让他创造出该病史的一个生命奇迹。
公益岗位解难题
提起残疾人机动三轮车营运问题,估计在残联工作的同志都会皱一皱眉头。这是个一直困扰着残联的大难题。不过,在宝鸡,他们通过安置公益岗位的办法把这个难题解决了。
50多岁的杨建国见人总是乐呵呵的,他开摩的开了十几年了。提到那段经历,老杨不禁一声叹息。他说那时候也是没办法,自己腿脚不好,找工作没人要,只能凑钱买个车拉活度日。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要出去等待,虽说干好了一个月也能有个2000来块的收入,可是他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听说政府要取缔残疾车营运,老杨他们都慌了,以后靠什么生活啊。他们大伙儿找到残联,残联也正为他们想辙呢。他们联合市公安、执法、民政、人社、住建等部门,周密策划,精心实施集中清理无牌无证车辆和整治非法营运专项活动,从车辆置换、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决残疾人机动三轮车营运问题。经摸底,全宝鸡市共有从事残疾人机动三轮车营运的残疾人180多名。宝鸡市残联专门成立“市残联系统配合依法取缔市区机动三轮车非法载客营运善后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市、区残联工作人员以及基层镇街社区残联(残协)领导、残疾人专委共计180多人,按照“一名残疾人工作者包抓一名残疾人机动车主”的要求,对残疾人车主深入其家庭和居住地社区(村),详细了解情况,摸清他们的家庭困难和就业需求,为做好善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研究,宝鸡市残联认为对于残疾人的生活来说,能够稳定就业是他们最大的需求,于是他们提出由宝鸡市人社局提供公益岗位,将全部残疾车主都安置在社区康复协调员的公益岗位上。工作待遇享受全市最低工资标准,即每月不低于 910元。残疾较重,无法上岗的由近亲属代替上岗,待遇不变。
如今,老杨他们干社区康复协调员已经一年多了,每天到社区康复站为其他的残疾人做康复指导,每月都有1000多元的固定收入。说起这个老杨有说不完的感谢:感谢政府,感谢残联。虽然不让我们拉活了,可残联说话算话,给我们每个人都安排了工作,又轻松,环境又好,月月都能按时发工资,还有啥可说的。人家对得起咱们,咱也得对得起残联。那时候我们这帮人都痛痛快快把车交上去了,踏踏实实干这份工作。说起来,人家残联也不容易,这么多人每月开工资得多少钱啊。就拿我们金台区来说,听说有一次市里补贴的钱没到位,区残联为了按时给我们发工资愣是跟区政府借了50多万先给垫上了。过去跟残联打交道少,真没想到人家能替我们想的这么长远、这么周到。
残疾人的安乐窝
陕西有种特别的地貌叫原,秋风瑟瑟,我们来到宝鸡市陈仓区的一个原上,去看看坐落在那里的一家残疾人福利企业——宝鸡市育才玻璃制瓶有限公司。作为一个私营企业,800多名员工中居然就有230名残疾人实属不易。更加难得的是,他们对这些残疾人关爱备至,残疾人把公司当成了自己的家。
说起育才公司招收残疾人还有段故事,厂里的杜总告诉我,那年他的一个残疾人同学走投无路找到他,希望在公司谋个营生,正好被公司董事长听见了。董事长很痛快地说,来吧,帮助他们也是公司的义务,村里还有没有想来的残疾人,都可以来。就这样,附近的残疾人闻讯而来,公司从一开始的几名残疾人,发展到现在的230多名;分派给残疾人的工作岗位也从起初单一的整理工,增加到现在的整理工、清理工、技工、门卫、过磅员、记工员、厨师等,人员遍布公司各个工作岗位。为了进一步改善残疾职工福利,2011年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残疾人公寓大楼,并统一配置了床铺、衣物柜、吊扇、电视机等设施,彻底解决了以往残疾职工居住分散、居住环境脏、乱、差等一系列生活问题,为加强残疾职工康复锻炼、丰富残疾职工业余生活公司购买了一批康复健身器材、象棋、跳棋、扑克、麻将及百余册杂志图书,同时建成了残疾人康复、娱乐活动中心。为解决部分肢体残疾员工的行动困难问题,2011年底为残疾人发放了电动助力车60多辆,2013年4月公司又投资30余万元改建了宽敞明亮的残疾人餐厅,有效地改善了残疾人的伙食质量和就餐环境。
对于一个福利企业而言,关爱残疾人是必须的。但是,关爱不仅仅体现于好吃、好喝、好待遇,更重要的在于他们对残疾人的管理。2012年,育才公司经宝鸡市陈仓区残联批准,正式成立了宝鸡市育才玻璃制瓶有限公司残疾人协会。同时成立了法律维权办公室专门负责调解日常残疾人员工间发生的小摩擦、小纠纷,并对残疾人员工遇到的一些特殊事件给予必要的法律援助。协会成立之后,为残疾人员工很好地开展了各项活动,提供了康复治疗、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培训。并加强了残疾人员工与公司领导之间的沟通协调,反映残疾人的合理诉求,提升了残疾人员工生活质量。同事协会也很好地实现了残疾人员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加强了残疾人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解决残疾人员工的生产生活困难。
在分拣车间,我们见到了正在工作的脑瘫残疾人任明昌,尽管身体不便,他仍在努力地工作着,公司领导告诉我,像他这样的残疾人原来都是家里的老大难,来公司之后,吃住全在公司,定期还有各种福利,每个月有1000元的收入,家里人感激得不得了。听说小任已经有几个月没回家了,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他吃力地回答我:“这比家好!”
采访结束了,我的心却久久难以平静。作为一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弱势群体,残疾人太需要阳光了。而今,宝鸡市残联通过就业这一途径为残疾人敞开了走向阳光世界的大门,我能感觉到他们那一颗颗充满了对阳光对幸福渴望的心在跳动。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
巡礼系列报道结语
新世纪之初的2001年,中国残联即开始了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的工作试点。先是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汕头市和广州市,然后是直辖市天津市和上海市。这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10多年后,各项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突破,已经积累到足以搭建一个平台,把一些重点城市的残疾人工作全面推上一个新水平,为全国的残疾人工作树立新的标杆。2008年,创建工作在全国20个地级市推开,2011年,创建城市全部通过验收。
本刊从2007年开始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报道,到2013年收尾,从单一的“记者行动”,到形成一定规范与格式的“示范城市巡礼”,我们记录走过的每一个示范市工作的经验和特点,也体味每一个示范市人们带给我们的感动和启迪。
示范城市创建全面验收也已过去两年多,其实各地的残疾人工作早已在创建之后又立新标,更上层楼。经验或需不断更新,感动却能长留心底,时时激励人们奋发向前⋯⋯
创建数字
① 4.3亿元
全市投入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资金总量为4.3亿元,是创建前三年的4倍。
② 3.8万人次
三年来,全市已建和在建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16个,总面积达到26000平方米,年服务残疾人能力达3.8万人次。
③ 1729名专职委员
全市311个乡镇、社区选聘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全市1729个行政村全部建立残协组织,配备了残疾人专职委员,三年时间普遍轮训完全市311个乡镇社区理事长和专职委员,共成立481个助残志愿者联络站。
④ 8.4万人
享受特殊救助补贴的城镇残疾人达到1.6万人(每人每月302元以上)、农村残疾人6.8万人(每人每月133元)。
⑤ 41.4万元
实行扶残助学政策,特殊教育学生“两免、一补”实现了全覆盖,共扶持530名中小学生重返校园,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残疾人学生在统一资助5000元助学金基础上,再分别给予1000元〜3000元的资助,三年累计资助残疾学生172人入学深造,发放助学金41.4万元。
⑥ 11970人
全市4063家单位按法定比例安置 8876名残疾人就业,对未按比例安置残疾人的单位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延伸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三年来投入资金449万元,共培训11970人,推荐安置就业率达到80%。
⑦ 5.3万人次
三年来共开展康复服务5.3万人次,康复需求满意率达到96%。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