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山东省东营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巡礼 同创美好生活

2013年09月13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统筹_林筱芳  文/图_欧阳鸣 林筱芳 罗新欣 禹玲玲

创建理念

创建口号:携手残疾人同创美好生活

创建目标: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加幸福

创建语录

 
东营市副市长   刘美华

携手残疾人同创美好生活

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和全市人民一道共创共享小康生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东营市将继续深化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整体赶平均、共同奔小康”行动,努力打造“同创美好生活”东营残疾人工作服务品牌,切实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构建起“制度化”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体系、“个性化”的医疗康复服务体系、“系统化”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项目化”的就业扶贫服务体系、“人性化”的托养服务体系、“法制化”的权益保障体系、“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体系、“规范化”的组织支撑体系,携手残疾人共创共享小康社会,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更加出彩。

编者按:东营,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东营从历史深处走来。东营人骄傲地告诉我们,我国最著名的军事家孙子,就是东营广饶人。几千年齐鲁文化,滋养着东营人的血脉,使他们稳重而多礼。

东营又年轻而充满活力。黄河在此入海,其携带的大量泥沙,使东营不停地向渤海生长;2012年, 这座生机勃勃的石油城实现生产总值300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速明显高过全国平均水平。

稳重而多礼的东营人是怜恤贫弱的,年轻而有活力的东营是有能力怜恤贫弱的。这,可以从东营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的实践中得到印证。

 
东营市残疾人托养康复培训中心坐落在利津县牛庄镇,图为脑瘫患者在中心进行康复训练。

创建综述

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加幸福

东营市成立于1983年10月,辖东营、河口两区,广饶、垦利、利津三县和东营、东营港两个市属经济开发区,面积8053平方公里,人口205万。全市共有各类残疾人12.1万人,涉及10万多户家庭。

创建示范城市以来,东营市各级残联组织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为总抓手,以实施“整体赶平均,共同奔小康”行动计划为载体,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积极倡树“同创美好生活”服务品牌,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初步探索和总结出了以“211”(即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残疾人工作长效机制和机关服务品牌)建设为载体的东营残疾人工作模式,全市残疾人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生存环境明显改善,残疾人生活得更加幸福。

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残疾人事业得到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听取残疾人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人大和政协组织开展了《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和视察。市残工委各成员单位将残疾人工作纳入部门职责,齐抓共管、通力协作的格局进一步形成。二是残疾人重点项目得到快速推进。各级政府先后将残疾人康复救助、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等11项残疾人重点工作列入民生实事项目,是残疾人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三是残疾人事业经费得到充分保障。创建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累计投入创建资金12.5亿元,是创建前的近5倍,让残疾人得到实惠5.6亿元,人均得实惠4650元。

残疾人事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县两级政府出台了《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长效政策性文件。各级残联会同相关部门、单位联合出台了20余项扶残惠残政策,使残疾人在享受普惠的同时得到了特惠照顾,在残疾人生活救助、医疗费用优惠、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有线电视费用减免、导盲犬训练补助、听力康复无障碍等方面取得创新与突破。

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共建立各级残疾人组织2109个,所有县(区)和乡镇(街道)残联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部达标。创新建立了“三位一体、一员三证”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服务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建成了村(居)残疾人服务代表室286处,积极推广“爱心助残4+1”模式,残疾人享受到了更加贴心、便捷的服务。同时,注重基层残疾人干部队伍培养。公开选拔录用了107名残疾人从事专职干事(委员)工作,全市残疾人组织建设实现了“无缝隙、全方位”覆盖。

 
李召英在大棚里采摘蘑菇。

残疾人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在山东省率先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建立了“同创美好生活便利店”,实施“残疾人参保补助工程”和“残疾群众温馨安居工程”,逐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改善残疾人生活条件。

——整合建成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12处、标准化康复室323个,开展康复服务进家庭活动,重点实施了0~9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救助、白内障复明等一系列康复工程,全市共有1.8万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市特殊教育学校和市聋儿语训学校实现了全免费就读,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0%。

——全市共举办各类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460期,免费培训1.5万余人次,安置残疾人就业1860名。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成残疾人扶贫基地69处,1000名残疾人得到有效安置,辐射带动3000多户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

——全市建成托养服务机构33处,托养残疾人1675名。同时依托社会组织,成立东营阳光残疾人居家服务中心, 800余名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享受到了“人性化”的居家托养服务。

——建成山东省首家市级残疾人法律救助站。市残联增设权益部,建立残疾人维权工作示范岗56处,开通了8081890(一拨就灵)残疾人维权热线。

——成立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会,加强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监督和管理;中心城区95%以上道路实现无障碍,建成无障碍公厕108处,对1260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建立全国第二家导盲犬培育中心;配置了无障碍公交车和电视数字手语翻译机⋯⋯无障碍环境,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条件。

创建故事

扶贫的基地和合作社模式

“我叫张金月!姓张的张!金银的金!月亮的月!” 在绿野菇业有些嘈杂的半自动菇袋罐装车间,张金月师傅提高声音向我们介绍他自己。张师傅看上去很憨实,头发有些斑白了,一般人见到他这个年纪的人大概会称声“老伯”,没想到有这么个柔美华丽的名字。

张师傅一手伤残,到绿野菇业有限责任公司有两年多了,平时也就是在车间打打杂,搬搬东西,每个月挣个1000多,活不重,一点不费力。如果家里临时有什么事,可以请假几天,工资也不会被扣掉。自己家里也有蘑菇大棚,一般由家人打理。张师傅觉得“挺好”。

相比之下,李召英的工作要更全面复杂一些。她独自管理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平菇大棚。也就是说,这个大鹏里所有的劳动基本上由她承担,包括上架、温度湿度控制、蘑菇采摘等。但这些都不算重体力活,轻度腿部残疾的她应付起来十分自如。由于劳动相对复杂、责任相对较大,李召英的薪水也要高许多。

利津县是山东省食用菌星火科技示范县。位于利津县盐窝镇工业园内的绿野菇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2004年,现在新、老厂区共占地300余亩,是目前鲁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集食用菌技术研发、菌种繁育、鲜菇销售及深加工等为一体。2006年,该公司成为山东省和东营市的助残扶贫基地,在安置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创业发挥作用。

成为残疾人从业扶贫基地后,绿野菇业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多次聘请专家举办培训班,其中培训残疾人400余人次。残疾人经培训后,可自主选择留在公司上班还是回家创业。如果他们选择自己创业,公司会提供各类优质菌种,几年来约向残疾人种植户提供菌种25万公斤,其中有五分之一是无偿提供。此外,公司还与每个残疾人种植户签订产品最低保护价回收合同,保证残疾人种植户的收入。迄今已有220余户残疾人种植户受到扶持。他们也可以选择留在公司,像张金月、李召英这样赚取工资。已有32名残疾人员工先后在此上班,目前尚有13名残疾人职工,约占公司员工的10%。

东营市残联的史贤慧副理事长说,这种扶贫基地模式是双保障,就是技术有保障,销路有保障。这个双保障,就保障了残疾人种植户的收入。

2012年春,在垦利县胜坨镇尚庄村,垦利县德胜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运作,标志着另外一种扶贫基地模式逐渐让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困难人群受惠。

德胜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尚庄村村两委与市丰和农牧业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主要从事奶牛养殖、牧草种植,养殖场占地100亩,牧草种植基地3000亩,设计奶牛存栏量1000头。合作社旨在重点解决尚庄村的贫困户、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让他们的生活有最基本的保障。目前,合作社存栏奶牛500余头,日产鲜奶7吨,年产值1200万元。

合作社的组织原则是自愿互利、共同发展、利益共享、合作双赢。尚庄村1800余人中,有持证残疾人57人,其中25名残疾人加入合作社。基地对加入合作社的残疾人实行优惠扶持,为其提供免费技术扶持,定期进行免费培训。同时,对基地残疾户实行入股分红的形式进行扶持,村里拿出部分资金,再加上残联扶持的5万元资金,为25名残疾人入股,按月分红。入社前人均年收入3000元,入社后人均年收入在此基础上逐年增加。

如果说基地模式能帮助残疾人通过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提升生活质量,那么这种合作社的模式,使即便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也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据了解,日前德胜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第一次分红资金共计25740元已经发放到包括25名残疾人在内的合作户手中,99户居民领到了第一笔分红资金260元。

几年来,东营市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成残疾人扶贫基地69处,1000名残疾人得到有效安置,辐射带动3000多户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同时,积极扶持残疾人创业就业,共计扶持残疾人“五小”个体从业258名、发展庭院经济370户。

公益中的公益 爱心中的爱心

东营市阳光导盲犬培训基地是一个坐落在郊外公路旁面积不大的小院,看着不起眼,但是,当我们从里面走出来后,却从心底产生出了一种深深的牵挂和无限的期待。

“这个培训基地建于2009年,是除了大连之外的全国第二家导盲犬培训基地。”基地主任吴雪辉介绍说。建立基地起因源于2008年残奥会,在北京举办如此重大规模的国际赛事,令国人及全球华人为之骄傲和自豪,让世界为之瞩目。但是,在残奥会举办的过程中,人们只看到了视障人平亚丽牵着一条导盲犬出现在火炬传递中,基本看不到我国视障运动员有导盲犬的陪护和帮助。“就这一点,我个人认为与我们的国格不匹配。现在,有人认为驯养导盲犬这件事超前,而我认为是落后。从2009年起,在东营市残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始了导盲犬的驯养。”

目前,培训基地驯养着19只导盲犬,其中有5只导盲犬在为视障者提供免费服务。一只幼犬的价格一般在2至3万元,这19只犬一年的投入要四五十万元。东营市12万残疾人中视障者仅占十分之一,但仅仅19只导盲犬,对1.2万名视障者来讲仍是杯水车薪。培训基地性质属民营,没有财政补贴或是固定的经费来源,导盲犬的驯养经费主要依靠捐助,驯养19只导盲犬,除了东营市残联和各单位以及爱心人士的赞助与支持,仅吴雪辉个人就已经为此掏了100万元。

导盲犬有一个世界联盟,我国由于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加入,比邻的日本、韩国,乃至我国的台湾省均是世界导盲犬联盟的会员。为了尽快赶上落下的步伐,东营市阳光导盲犬培训基地就近与台湾有关机构建立了联系,经协商成立了东营市和台北市导盲犬共建联盟,由台湾提供技术支持,开始了友好的合作。东营市残联也将建立导盲犬培训基地列入了创建全国无障碍城市和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的发展规划,并于2012年与市财政局联合发文,出台了《东营市导盲犬培训实施方案》,规定了任务目标。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导盲犬的驯养是为视障者服务的,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就是做好服务,吴雪辉主任说,这是“公益中的公益,爱心中的爱心”。

 
导盲犬基地主任吴雪辉和他的“学员”。

把温暖送进残疾人家中

为实现“同创美好生活”的目标,东营市积极开展“你行,我行•爱心不找零”活动,在扶残助残的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依托“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公司,注册成立了东营市阳光残疾人居家服务中心,采取社会化运作模式,使全市800余名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享受到了“人性化”的居家托养服务。

顶着炎炎的烈日,我们记者组实地考察了东营市为残疾人提供居家服务的一个点。

在东营区惠园小区的一处廉租房内,我们看到了邱鹏博一家。这是一个三口之家,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三口之家。邱鹏博,1973年出生,肢体一级残疾,母亲患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全靠70多岁的老父亲照顾母子的生活。邱鹏博毕业于山东建筑学院,聪明好学,是父母的骄傲。2001年,正当他准备婚礼时,一次感冒打针过敏使他再也没有站立起来。10多年来,他的生活一直与轮椅为伴,大小便不能控制,4300多个日夜几乎没出过门,自卑心理严重到不愿见任何人。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市、区残联主动上门探望,嘘寒问暖,为他分忧解愁。考虑到他家的特殊情况,居家服务中心每周两到三次为他提供免费的居家服务。这些服务除了清洁家庭与个人卫生、购物、做饭、照料、陪护外,还帮助他进行肢体康复方面的按摩、训练,以及心理康复方面的读书、读报、聊天、唱歌、开导等。

东营市残联许建仁理事长告诉我们,服务中心的服务宗旨是:让阳光照亮残疾人心灵,把温暖送进残疾人家中;服务理念是:服务+爱心。为此,每个服务中心都制定了残疾人居家服务的管理制度、服务内容、护理细则,护理人员在上岗前还要签订责任书。现在,东营市残疾人居家服务已经形成网络,遍布各个区县。
邱鹏博告诉我们,他现在除了努力地进行肢体康复训练,也在寻求中医针灸或是药物治疗,希望有一天能有回报社会的能力和机会。

东营营造的幸福生活

东营市的精神残疾人康复中心坐落在利津县。一个大场院,一排平房,男女病人分开,也是封闭的房间,也是铁栅栏的门和窗,不同的是,护士们与精神残疾人在一起,倒像是看护幼儿园的大孩子。

经护士长程红岩介绍,我们认识了一个叫范丽的女人,大概35岁左右。之所以说大概,是因为范丽的信息康复中心的人都知之甚少,连“范丽”这个名字都是中心给起的。范丽是东营市残联从收容所里接出来的,她说她是黑龙江人,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记得了。刚来的时候蓬头垢面,浑身脏乱不堪,连吃饭都不会了。
经过半年多的康复,范丽进步很大。我们进去的时候,她正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板凳上。记者问她,在这里住得好不好,她说:“住的?能睡着觉了。”问她高不高兴,她说:“那啥,乐得时间还挺长。”听着她的回答,看着她的表情,记者的心里也是一阵酸楚一阵欣慰。酸楚是因为想到,不知道她在外面流浪了多长时间,受了什么苦。欣慰是因为,相比流浪失所的日子,精神残疾人托养中心给了她一份舒适安逸的生活。
利津县的精神残疾人康复托养工作,以前依托于县精神病防治中心,自“创城”以来,按照要求各县硬件设施首先要达标,得有一个不低于2000平方米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为了节省资金,县残联就买了10亩地,经过改造成了一个不错的为残疾人服务的场所。去年,东营市把全市的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放在这里了,目前有100名残疾人在这里进行系统康复。据中心的治疗师介绍,一个精神残疾人一年的康复费用要3万多元,残联补助一部分,合作医疗报销一部分,残疾人每个月的生活费加上药费只需交600块钱,对重度贫困的精神残疾人残联每个月还有100到130元不等的补贴。


万泉村专职委员张明的办公室一角十分丰富多彩。

 这是对一般人而言。对范丽,中心是特殊照顾的,她的康复费用以及吃的住的全部免费。通过跟她聊天,记者观察到,除了简单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外,范丽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是不是幸福好像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这还需要假以时日。

我们在东营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碰到的吴虎老汉就不同,他对自己目前的生活以及将来的希望再清楚不过了。

位于牛庄镇的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是东营区政府民生工程的重点项目,也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县级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2010年年底开始投入使用。这里交通便利,平整的柏油马路,公交车直通中心门口,涵盖了康复托养、训练培训、公疗农疗等。

57岁的吴虎老汉就托养在这里。吴老汉是牛庄镇西范村人,家里已经没有亲人了,关节炎导致他全身除了两只胳膊外都不能动,只能半躺着坐在轮椅里,看见记者走进房间,他举起胳膊跟我们打招呼。爽朗的笑声,轻快的话语,他夸党夸政府夸中心的工作人员,听得出那是发自内心的。

对于幸福生活的理解,吴老汉认为,就这样一直持续下去就好。如果再完美一些的话,希望能有一辆电动轮椅,他的手可以操作,想自己到街上溜达溜达。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百年之后,将他的遗体捐给社会,希望能对医学研究做点贡献。

“范丽们”和“吴虎们”是因为有了残疾人的康复托养中心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牛庄镇万泉村的残疾人,则因为有了一个叫张明的残疾人而幸福起来。

张明是村里的康复员,村里有个70来平方米的标准化康复室。别看只是个村级的康复室,各种康复器材有15种40余件(套),并有1名康复员和1名康复指导员,指导残疾人按计划进行康复训练。

标准化康复室是东营市村(社区)一级的康复机构。为了加快实现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东营市除了整合出市县级康复服务机构12处以外,像万泉村这样的标准化康复室建有323个。张明除了是万泉村的康复员外,还是村里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和心理指导员。这叫“一员三证”,是东营市残联为了推动基层残疾人工作而采取的重要举措。自从有了张明,村里的残疾人从康复到就业,从培训到就学,从办低保领补贴到家长里短,都找张明,既省心又放心。

因为有张明,万泉村的残疾人幸福了,因为有东营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吴虎老汉的晚年生活幸福了,也因为有了精神病康复中心,流浪的范丽幸福了,而这一切归结到一个点上就是东营市残联营造了东营残疾人的幸福生活。


创建数字

①12.5亿元
创建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累计投入创建资金12.5亿元,是创建前的近5倍,让残疾人得到实惠5.6亿元,人均得实惠4650元。

②1万余人次
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扶残助残活动120余起,受益残疾人共计1万余人次。

③7.6万余人次
建立了“同创美好生活便利店”,对城镇纳入低保三级以下的残疾人和低保边缘户残疾人实施救助,全市共救助7.6万余人次。

④1.8万名
创建期间,全市共有1.8万名残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

⑤1.5万余人次
采取“订单式、定岗式及定向式”培训模式,全市共举办各类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460期,免费培训1.5万余人次。

⑥69处
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成残疾人扶贫基地69处,1000名残疾人得到有效安置,辐射带动3000多户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

⑦33处
全市建成托养服务机构33处,东营区建成了山东省规模最大的县级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利津县建成了山东省托养人数最多的精神残疾人托养中心。

⑧5.8万余平方米
全市共有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38处,总面积5.8万余平方米,年服务残疾人的能力达2万人次。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