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助推幸福的能量

2013年06月08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本刊记者 欧阳鸣 陈曦 艾诚
统筹_艾诚

编者按:正能量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如今,它早已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中国西电集团公司(原“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作为拥有50年历史的老牌企业,作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的5个项目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以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群为核心,集科研、开发、制造、贸易、金融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我国输配电行业中唯一的一家中央企业,将成就自身与贡献社会作为自己发展的重点,将正能量源源不断地注入社会当中,不断创造奇迹。

4月的西安春光明媚,几千年的风雨仍然抹不去古都的繁华。新中国建立后,工业化改造为这座古老的文化城市带来了东有“纺织城”西有“电工城”的新格局,这个“电工城”指的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中国西电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西电集团)。50多年来,西电集团作为国家输配电装备制造业中的排头兵,他们生产的电力设备将能量源源不断地传送到千家万户。而作为整个大社会中的一个部件,他们也始终坚守成就自身与贡献社会并重的责任之道,注重人、社会、自然、资源等要素间的协调,特别是通过企业与残疾人事业的结合,树立了央企输送正能量的形象。

 
残疾人在福利厂就业。

一种主张指引方向

作为一个拥有数万职工的企业,成就自身与贡献社会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和主张,也注定了他们行动的方向。面对企业职工、家属中近千名残疾人,西电集团没有犹豫,不让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这是一个企业当仁不让的责任。

传统大企业做事总是有模有样,担负社会责任也不例外,在制度上予以保障是一切的先决条件。于是,20世纪80年代,当残疾人事业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的时候,西电集团做了一个决定,在企业中建立残联,把帮扶残疾人的担子担起来。既然这是整个企业的责任,那么所有的人有义务参与,公司领导亲自挂帅残联理事长,所有下属部门、企业的一把手都是残联理事,全都要为残疾人的事出力。集团把履行社会责任当作自己的一项工作来抓,每年都要照看几次专项会议讨论有关事宜。

回忆起这些往事,年近七旬的原生产计划处长张昕感慨万千。“那时候公司一声令下,我们都跟着动起来。”老人告诉我们,“一下子就成立了9个福利厂,一年募集了17万元,上级要求所有的部门都要关注他们,动作大得很啊。”在西电集团的企业文化手册中有这样一段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企业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取之于社会,必须回报于社会。我们要充当社会文明引领先锋,积极倡导、营造全社会“和谐共生”的意识与行为。

做到真正的“和谐共生”可不简单。按说,偌大的西电集团把这千把号人养起来也算是履行了他们担负社会责任的诺言。但他们觉得不够,残疾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财富,要实现西电企业文化中倡导的与国家、天下、人、环境共生、共存、共进化的效果,就要培养残疾人自立、自强,谋求共同发展。对于这些零基础的福利企业,公司出钱、出场地、还为他们专门出台了政策。针对福利企业中的服装厂,公司专门出台了文件,要求全公司的工作服统一由他们制作。一开始有的下属企业领导想不通,来找负责监督这项工作的张昕要求通融。张昕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这不是谁个人的事,生产计划处是残联的理事单位,你们也是残联的理事单位,帮助他们是大家共同的责任,绝对不能通融。针对有的单位偷偷到外面的厂家做工作服的情况,公司两次出台文件,申明对这种情况,公司不予报销制作费用,并要在当月的生产简报上点名批评。另一方面,西电集团对福利企业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质量必须保证,同时要求他们的服务及时、周到。有了这种力度的扶持,服装厂渐渐成了小有名气的企业,现在不但承担了公司的工作服制作任务,附近周遭的社会企业也给他们送来了订单。

30年过去了,西电集团的福利企业累计产值5亿多元,现有固定资产3000余万元,流动资金2000余万元。各福利企业安置211名残疾人就业,加之原在国有和集体企业就业的232名,公司范围内有工作能力的残疾人,基本有了合适的工作岗位。专门安置智力残疾人的阳光之家建起来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残疾人大楼盖起来了,西电残疾人站起来了。西电集团在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不仅仅做到了和谐共生,而是实实在在的和谐共赢。

一个奇迹西电创造

一个企业,一手谋发展,一手促和谐,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西电人做到了,他们所做的一切让每一个残疾人感觉到温暖,这温暖融化了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冰封的心。40来岁的王印武现在是西电集团旗下一家福利企业的副厂长。遥想当年,他因为残腿终日只能在家无所事事,未来对他只是一片空白,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的明天,他不敢想。一天,他从闭路电视里看到西电集团要把他这样的残疾人组织起来自食其力的消息,他的心热了,自己也能像其他人一样去上班了。当他成为了西电集团的一员,他明白了一个企业的责任不仅仅是把最好的产品奉献给社会,还要为社会做很多其他的贡献。于是,他一边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一边帮助西电残联做些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自家楼上还住着一位残疾人。那家的家长因为面子问题始终对此缄口不言,以至于楼上楼下住了几十年他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位同病。既然知道了就要让他走出来。于是他把自己受到帮扶前后的变化讲给那家人听,终于做通了那家家长的工作,让这位残疾人见到了阳光。此外,他还积极参与西电集团的轮椅篮球队,现在还担任了队长。

在西电集团看来,解决了残疾人的生存问题只是他们履行社会责任的一小部分,要让他们拥有真正的生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集团通过组织残疾人春游,搞小型的体育比赛,各种比赛、联欢会……向社会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提升他们家人的认同感。有一个叫郑燕的残疾人,患严重的儿麻,她的父母精神负担非常重,不承认家里有残疾人,西电残联的工作人员上门走访的时候竟被拒之门外。而当郑燕的父母看到残疾人集体活动时的热烈气氛,看到那一张张神采奕奕的脸,他们的心松动了,开始推着郑燕参加活动。接触社会后的郑燕越来越开朗,家长也松了一口气。后来,郑燕因病去世了,她的家长马上把消息告诉残联,并要求把企业给郑燕的生活补贴转给其他重度残疾人,他们说,自己老了,没有更多的能力去帮助残疾人,他们希望让企业的这份关照传递给其他残疾人。

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中央直属大型企业,西电集团的眼光没有停留在自己的企业本身,而是瞄向了对全国残疾人事业的支持,要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1994年,我国首次举办远南运动会之际。他们听说国内缺乏专用的运动轮椅,便主动参与,鼓励福利企业研发、制造出多个系列的运动专用轮椅,提供给残疾人体育健儿使用。这是西电残疾人第一次向全国显示自己的力量,也为西电集团担负社会责任掀开了新的一页。此后,他们又不断开拓,设计研发了全国最早的残疾人证管理系统;接受中国残联委托开发了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信息系统等,为了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他们还率先引进、生产了残疾人手动驾车装置,并取得了国家认证。在其他方面,西电集团也大显身手,多年来,西电集团培养的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了国际、国内残疾人运动会取得了100多块奖牌,多人打破世界纪录。西电集团的轮椅篮球队经常代表陕西参加全国性比赛,被誉为“西部黑马”。

 
西电医院为残疾人专门开了康复门诊。

 
残疾孩子在阳光家园中学习、成长。

一种精神不断传扬

“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要由企业的责任化成每个人的责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西电集团工会的白主席告诉我们。这个过程也是爱的精神传递的过程。靳毅仁老人便是推动这种传递的动力之一。作为西电集团元老,作为前西安市副市长,当他回到西电集团之后,一直致力于推进企业担负起扶助残疾人的社会责任。为了能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上至书记、经理,下到一半干部,老人逢人就宣传,哪里有人不愿意承担,他就出现在哪儿。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虽然现在是市场经济,但一个企业不能光看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从哪里来?就来源于企业对社会需求的服务。这么多年,市场变化万千,但西电集团的福利企业没有裁撤过一个残疾人。他们说,不能为了效益伤害残疾人,既然我们把这些残疾人聚到一起自食其力,承担了这份社会责任,就要负责到底。

在西电集团领导的推动下,在靳毅仁老人们的宣传下,现在西电集团人人都会把帮扶残疾人当作一项事业一项责任去完成。

作为传统国有大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是政企合一的体制,西电集团不但有工厂,还有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职能。随着市场经济改制,这些功能已经逐渐从公司剥离。西电医院就成了保留下来的能够直接服务于社会的窗口。

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电医院对残疾人就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们来到医院可以从绿色通道直接就诊,可以免去挂号费、轮椅使用费、电话咨询费、接送车辆费。为了便于残疾人就诊,医院还专门拨出了几辆救护车接送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来院就诊,这一举措也深受附近的残疾人的欢迎。医院的侯书记说,这些车是医院最忙的车,每天要跑十几趟,几乎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按照公司的要求,几十年了,医院日常所需的物品,凡是能从残疾人福利企业采购的,一律购买残疾人企业生产的产品,绝不外购。

作为一个对外服务的窗口部门,西电医院的职工很清楚他们代表的是整个西电集团,所以尽管西电集团每年的残疾人事务专项会议对他们的要求是最多的,他们都尽心尽力地完成。他们深知现代社会光靠行政命令强制去履行社会责任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一方面责成党办将集团的决定严格与各科室核对,避免因为一线人员在政策执行上的失误给残疾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他们要将扶残助残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这一观念根植于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内心。西电医院组建了自己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告诉他们,作为西电的一员,要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志愿者们放弃了自己有限的休息时间,背起药箱走进重度残疾人家庭。有的不但要给残疾人治疗,还要给他们买饭、喂饭。而志愿者为残疾人提供医疗服务所产生的费用一律计入医院的成本,从不向残疾人收取一分钱。侯书记说:我们是一个自负盈亏的单位,但能让职工心里产生作为西电人的责任感,这钱花得值。

责任之道是西电集团的企业文化核心。西电人说,我们是中央直属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责任之道”是我们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根本信仰。

一直以来,西电集团的职工都把企业的社会责任视作自己的本分,他们不遗余力地帮助残疾人。为了更多的残疾人感受到企业的温暖,集团一手建立了特教班,专门帮扶那些自理能力差的智力残疾人。特教班成立了,师资成了大问题。此时,西电集团下属学校的退休教师马上站了出来,虽然已经退休,他们也是西电的一员,西电的责任同样也属于他们,也要为西电贡献一份力量。于是,几位退休老师义务承担了教导培育这些残疾孩子的重担。20年来,特教班已经接受了几十名残疾孩子,有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已经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实现了就业,有的还进入了健全人学校学习。要知道,帮助一个残疾人实际上是解放了一个家庭。特教班里残疾孩子的家长都是西电集团的职工,解放了他们,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建设当中,企业做大做强了才能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西电集团残疾人合影。

结语

我们看到,西电集团承担起扶助残疾人这份沉重的社会责任,并没有成为企业的负担,反而推动了企业的发展。这个成功源自于西电集团鼓励残疾人自我发展,互利互助的发展思路。在西电,所有福利企业的盈利都被毫无保留地用于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为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为特教班、供料站等残疾人设施提供日常资金,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等。30年来,总共拿出了5000多万元用于残疾人事业。付出伴随着回报,西电残联多次被授予全国、省市级“残疾人之家”称号。

时光流逝,西电集团为社会服务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他们把责任之道写进了企业文化,形成了一种良性机制。不论企业体制转型还是领导更迭,他们落实扶残助残体现社会责任的心永远不会改变。他们组建了阳光基金,不断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将正能量源源不断地传输给弱势群体,推动他们走向幸福。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