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_杨乐
这是一处典型的维吾尔族小院。
曲折的巷道、干净的石砖、低矮的屋檐、古旧的楼阁,院门外常有邻家的孩子眨着好奇的眼睛愣愣地瞅着院里的一切,庭院里常会传来锅碗瓢盆的声响伴着跃动的短歌。初次到访的我们还有些不太适应这里的狭小,然而,依玛木买买提一家却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暑,经历一个又一个属于他们的忧愁与喜乐。
小院生活不简单
每天早上六点钟,当喀什的太阳还没有升起,小院里却已经开始了一天的生活。男主人依玛木买买提总会骑上他那辆已然破旧的自行车匆匆奔出院门赶向巴扎附近的牛羊店,女主人萨艾提古丽则会利索地打扫起庭院,然后取出昨晚备好的鸡蛋、面粉和各种配料,准备等着男主人归来,开始紧张地制作。羊杂,这个传统的维族小吃支撑了依玛木买买提一家的生活,也构成了这一家的生活。男主人采购买卖,女主人加工制作,虽然总会忙碌并辛苦,但却充实而快乐。
“我们家的羊杂子是最棒的,虽说忙起来要煮好几个钟头,每天最多也就能做个两三套,但生意还是挺好的。”借助当地同志的翻译,女主人笑呵呵地对我们说。眼见着她一边在锅台前穿梭,一边又爽快地回答着我们的问题,我们不禁赞叹起女主人的能干与利落。哈密瓜、油馓子,还有暖和的酥油茶,没过多时,好客的主人为我们送上了茶点,虽然小院的活计挺多,但喘口气、聊会天倒也不错。可是当我们果真聊得深了,才发现这一家人的日子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好过。
依玛木买买提的行动并不方便,因为患有小儿麻痹,每天清早的采购对于他来说总会比常人困难许多。而在家中,虽说女主人萨艾提古丽是一把好手,但是要抚养五个孩子终究还是让这对夫妇感到并不容易。日常用度全要指着羊杂小摊过活,然而一旦碰到刮风下雨,全家的开销就没了着落。还有姑娘要出嫁,儿子要上学,老两口年纪大了总会有些头疼脑热…
各种担子压下来顿时让人沉重很多。“要是孩子们都有个好出路,我们就会轻松了。”萨艾提古丽依然笑呵呵的,但眉间那深深的皱纹却在告诉着我们她的烦闷与难过。
有了心事要说说
心中系了结,总要找人说。一家人的生活犯了难,总得找朋友讲讲才能舒坦了。对依玛木买买提一家来说,市残联理事长商颖霞就是这个经常碰面的老朋友。说来大家还挺有缘,商理最早是在依玛木买买提的街道当主任,家不长里不短的,拜访多了彼此也就相识了。可是,依玛木买买提平时话就少,萨艾提古丽又要强,商理虽说对这家人有了解,但是对实际情况知道的还是并不多。直到有一年,夫妇俩实在没了辙,找到了商理把家里的难处往外倒了倒,商理这才了解到这一家的不易与苦涩。
“看看这家人我自己都心急,”商理说起了那年拜访的经历,“那时这家的孩子都刚毕业,工作啥的都还没着落,每天卖羊杂挣的钱根本存不下,这让这七口人怎么过?”拉起萨艾提古丽的手,商理这才对我们说,“好在当时有政策,让她的两个孩子在见习岗位先试试,这样能多点生活费,总比在家发愁要好过得多。”虽说没有多少钱,但却让依玛木买买提一家记住了残联和商理。平日里闲来无事,女主人萨艾提古丽总会到商理家中来坐一坐,讲讲一天忙了什么、讲讲孩子们怎么不听话、讲讲邻里间有哪些不顺心,用萨艾提古丽的话说,“只要能听听我讲讲心里的话,把心里的郁闷说出来,我就好受多了。”有时候,聊完一看表,已经半夜12点了。而商理也总记得给这家人带点啥,一本小台历、一个小线包……虽说东西都很普通,但握在手里却让这家人蛮欢喜的。
走动多了,商理也不忘多给依玛木买买提一家讲讲政策。社区里开始招纳公益岗位,商理会鼓励萨艾提古丽去试试;残联里需要志愿者,商理也会让这家年轻的孩子们去做做,而像逢年过节,残联更会带着米面油来到这里看看,虽说这帮不了太多,但能让这家人稍稍歇口气也很值得。了解多了,依玛木买买提一家的想法也变了,原先老两口只想让孩子中专毕业就成家,没有为他们的未来想太多。但在商理的劝说下,老两口发现多读点书对孩子的帮助真挺大,家里面再困难也不能让孩子停了课。这不,最近他们正让女儿继续读大专,多学点东西,以后姑娘自己就能独立找份好工作。而对家中的小儿子,老两口也鼓励他去乌鲁木齐参了军,虽说儿子离家远,老两口原先总是不放心,但想想孩子在部队能多学一门好技术,回来也能有个好出路,老两口还是给他收拾好背包把他送上了远去的列车。
“谢谢的话我们实在不知道怎么说了。”低头给商理添上茶,萨艾提古丽的眼里闪出了泪花。而在屋外的门槛上,一直沉默少语的依玛木买买提也浅浅地笑了。
添个小店更红火
最近,小院里的人更忙了。
因为依玛木买买提一家的羊杂手艺渐渐有了名,甚至远在乌鲁木齐的客人也会请他们来制作。生意多了就要跑得勤,依玛木买买提添置了一台电动车,虽说花了不少钱,但想到日子真是有起色,老两口还是挺舍得。最好的消息还是又多了一个小店面。原来这两年援疆帮扶改造了一批危旧楼,临街重建了门面房,市里头为了帮助困难户,请他们当中的手艺人到店面去工作。萨艾提古丽的手艺好,什么拉面、馄饨、抓饭、油果子,在她这里全能做。于是社区的同志就请她出面带徒弟,在街边开一个小铺子,这样一来不仅羊杂小摊有收入,小店里也会变得挺忙活。
“虽说办个小店有点难,但一旦开业应该就会好多了。”店面只有20多平方,萨艾提古丽却带着我们逛了好一阵子,看得出,她确实喜欢这儿。“这里还要添个桌子,这里还要加张毯子。”现在屋里的布置还很简单,但显然萨艾提古丽早就想好了怎么去摆设。回头看看屋外刚刚挂上的红招牌,我们知道,这家人的生活肯定也会更红火。
晚上7点钟,巴扎的夜市开始了。
香气渐渐散去、炭火慢慢燃熄,随着男主人推着小车缓缓地走向巴扎的中心,忙碌的小院这时也变得安静了。外乡的我们本想再稍做停留,但想想这家人一天的辛劳,我们实在不应再多做叨扰。
一碗碎着冰碴的酸奶消去暑热,我们也要告别了。依然要踩过石砖、穿过巷道,依然得躲过屋檐、闪过楼阁,只是不同于来时的好奇与陌生,我们已然熟悉了这里,熟悉了这小院里的愁与乐。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