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习惯挫折

2012年12月21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

本刊记者_陈曦

人物档案:郭二玲,1982年出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律师。曾荣获 “中华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优秀律师”、“全国优秀律师”、“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等荣誉。

 

面对自己的残疾

北方的农民家里往往是“锅连炕”,也就是大火炕的一头是做饭用的锅,一头是睡觉的炕。11个月大的郭二玲就是自己从炕这头爬到锅边,把双手伸进锅里的,当3岁的姐姐喊来耳背的爷爷时,两只稚嫩的小手已几乎被烫熟了。闻讯赶来的母亲痛哭着背着昏迷的孩子赶往县医院,父亲又借了邻居的四轮车,走了50多公里的路,到了市里的大医院,人活了下来,双手萎缩了,掉了。

于是,这个残疾孩子的童年记忆是自己被取名为“秃手手”,是村里人的调侃与取笑。那时候1分钱还能当个钱花,就有人把1分钱扔到土地上,说:“捡起来就是你的。”二玲捡不来,哭着回家,母亲一边流泪一边安慰说:“二玲不哭,长大了就有手了。”

把脸贴在碗上舔菜啃饭,糊得满脸都是菜汤饭渣,实在饿急了,就哭闹着让母亲喂饭。母亲不管,让郭二玲自己用两个光秃秃的手臂练使筷子。第一次,当郭二玲双臂捧起筷子吃饭时,给了她“破天荒”的意义。成年后的郭二玲与朋友、同事们一起坐在餐桌前拿起筷子很体面地吃饭时,突然意识到了,儿时这个再平凡不过的动作,给了自己莫大的自信,那是第一次挺直腰身,从容地面对自己的残肢。

知识与命运

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对于郭二玲来说,眼前看不到第二条道路。2002年,郭二玲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成绩超过了录取分数线,身体越不过“残疾”,报考的学校没有接收她。

郭二玲心灰意冷,咒骂命运的不公平,没用,想死,死的没意义,姐姐弟弟哭两天就完了,父母痛心一辈子,然后呢?
一定会有大学能接纳残疾人,是不是自己报名不慎重?于是,郭二玲又回到学校复读。那一天,她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没有双手是我的终生缺憾,但勤能补拙,要通过加倍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用心灵和知识展示一双无形的手。”

2003年,郭二玲接到鸡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激动和喜悦很快被现实的问题所冲散——没钱交学费啊。当时家里姐弟三人,姐姐读大学,弟弟读高一,每年都需要一大笔学费,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着耕种十几亩地养活一家人的父母,哪能有那么多钱供姐弟仨?2002年时父亲因胃出血住院抢救,欠了一屁股债,二玲亲眼看到姐姐回家取生活费时债主上门要债,父亲把姐姐生活的钱给了债主。

供不供郭二玲上学?供,卖了房子也得供。

父母卖了房,找了个没窗户没门的土坯房住下,郭二玲带走了所有的钱,坐上了去往黑龙江的火车。那是郭二玲第一次坐火车,从呼和浩特坐到沈阳北,再倒车到牡丹江,从牡丹江到鸡西,50个小时的车程。“那会儿穷,坐的是硬座,和农民工挤在一起满满的,没有水,没有电扇,也不知道怎么熬下来的。”

第一年学费住宿费交了以后,郭二玲就没钱了。过年没钱回家,她就和学校里6个没有回家的同学聚在一起,煮了一顿过年的方便面。春节反而家教好找了,赚了点钱。“那会儿也没觉得委屈,那么多人陪着我呢。”父母担心她,总打电话来问,二玲知道,爸爸妈妈心里想的,嘴上不说出来,无非就是那么几句,冷不冷,吃的怎么样。

考过“第一难考”

2007年,郭二玲做了一个决定,从工作单位辞职,参加司法考试。单位领导奇怪了,残疾人这么难找工作,你还敢辞职?
工作的确难找啊。郭二玲大学毕业,残疾便成求职闭门羹的来由,只要是健康状况上填上“肢残”,简历变石沉大海。找份工作虽然一个月也就600元,但好歹也算有个收入。但郭二玲知道,这份内勤工作做下去,自己的专业就废了。2007年,郭二玲在呼和浩特市参加了被公认为“第一难考”的司法考试。巡考的市司法局局长云文怀发现了她这个特殊的考生,了解了她的情况后,被郭二玲打动了。虽然那年她落榜了,但还是被照顾安排到呼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

在援助中心,郭二玲第一次感受到了那么多弱势群体对法律的渴求,体会到了法律援助工作的真正内涵。她萌生一个新的想法:我也要加入法律援助律师这个队伍里,为弱势群体服务,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使者。2008年,万般努力下郭二玲终于通过了司法考试,取得了法律执业资格证。
 
“小县城”的“大律师”

和林格尔县,距离呼和浩特仅仅50公里,却是另一番贫穷景象。和林格尔是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的山区过渡地带,农牧民家庭年收入不足5000元。因为贫困,这里的村落没有自来水,全县只有一名执业律师,老百姓想打官司,是需要几经颠簸去城里,却往往因为昂贵的费用而放弃通过法律维权。

和林格尔县是郭二玲参加“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后服务的第一个地方。“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是指派遣一名律师和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全国无律师的旗、县、市、区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和林格尔县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只有中心主任武荣利一名律师,当武主任看到盼来的志愿者是个残疾人时,心有不悦,打电话问区法律援助中心:“派个残疾人来,是搞服务,还是让我们照顾她?”法律援助中心的同志介绍了郭二玲在呼市法律援助中心几年的工作表现后,武主任才勉强同意郭二玲留下来。

在县里,郭二玲被安排住在一个离办公室不远的招待所,房间是用木板隔出来的,房间里灯光昏暗,一间不足7平米的房里只摆着一张床和一台老式电视机,房间没有卫生间,没有洗漱的地方,洗澡就更不用说了。这种生活条件对郭二玲来说,洗衣服成了大问题。没有洗衣机,她买来大盆和搓衣板,北方地区寒冷的季节比较长,穿的衣服都比较厚,洗起来真是费劲,没有双手,经常是一件衣服洗完了,“手”也被磨红磨破了。

虽然条件艰苦,但郭二玲的志愿者工作还是顺利完成了。她把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法律援助工作作为重点,对基层法律援助工作者进行业务能力的指导和培训,制定了专项的培训计划和内容,对各乡司法所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进行多次业务培训,通过以案释法、互动交流等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业务知识和办案技巧。基层的法律工作没有大事,没有大案,但就是一句解答,一次宣传,对老百姓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年来,郭二玲办理各类援助案件近30件,接待咨询当事人近3000人次,举行法律宣传和法律培训30多次。

一阵尘土里,老太太颤巍巍地在车后追赶着,由于跑得急,眼看着一个西瓜从老人的怀中滑落到地上摔得粉碎,但老人还是抱着另一个西瓜继续追赶,喊着让车停下。车停了,郭二玲从车上下来,眼睛湿润了,郭二玲破例接受了这个沉甸甸的礼物。

老太太是受援人周灵香的母亲。周灵香身患轻度癫痫病,1996年与家境贫寒的张某结婚。平稳的日子没过多久,周灵香就尝到了家庭暴力的苦果。后来,张某外出打工时领回一个女人,住进了家中的正房,把周灵香赶住偏房,长达4年。周灵香在极大的精神折磨下导致病情加重,丧失行动能力,生活无法自理。后来,张某把周灵香房里的锅具及门窗上的玻璃砸碎,周灵香的生活陷入绝境。不久,张某提出离婚。看到一纸诉状,周灵香母女抱头痛哭。娘俩没文化,不懂法律,不知道怎样主张自己的权利。取传票时,母亲听说法律援助中心可以帮穷人打官司,便来到县法律援助中心请求帮助。中心将此案交给了志愿律师郭二玲。周灵香娘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通往村里只有一条被严重沙化的土路。郭二玲几次往返在这里,车经常陷进沙里,她就迎着刺骨的寒风步行进村。她每次来到这里,内心都无法平静,既对张某的恶行强烈愤慨,又对周灵香母女的凄苦生活由衷同情。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

母女俩相依为命,二玲每次来都从县里给周灵香带些营养品。二玲成了周灵香心目中最亲的人。郭二玲考虑到周灵香的婚姻已经没有意义,就力求在经济上多争取一些补偿,以维系母女俩的生活。二玲多次找主审法官争取支持,经过法院调解,周灵香获得2万元的生活费。老人拥着二玲的肩膀啜泣着说:“女婿丧尽天良,把俺闺女往死路上逼,是你救了俺娘俩的命!”郭二玲说:“受援人的每一句感谢的话语,每一滴感激的泪花,都是对法律援助事业最好的肯定。”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