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欧阳鸣
编者按:2011年6月,沈阳、青岛等20余个城市被授予“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至此,始于2001年5月,历时整整10年的“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而这个“句号”并非等于结束,因为创建成功是新的起点,不是终点。示范城市,如何保持“示范”,进而续写“示范”。沈阳市,给出了这样的答卷——我们姑且称之为沈阳的“后创建时代”。
新建成的沈阳市地铁以完善的无障碍设施让更多残疾人享受到出行的便利。
以一封信为始
“一个主动关心、爱护、帮助残疾人的人,才是富有道德感、正义感、责任感的人;一个能够为残疾人创造平等、参与、共享条件的城市,才是充满温情、团结和谐、文明幸福的城市。”
——沈阳市市委书记曾维致全市13个区、县(市)委书记一封信《合力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
如此充满温情、饱含激情的话语,出自一位市委书记之口,我们不能不为之震撼。
自“创建”起,沈阳市就将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作为信守承诺的市长工程、惠及全市残疾人的幸福工程和城市文明进步的德政工程,全市上下齐抓共进,周密安排,精心打造。因此,在“创建”的收官时期,曾维书记这样的一封信,绝不仅仅是对创建活动本身即将大功告成的一种感慨,更应该进一步理解为对残疾人工作新的更高要求,对未来残疾人事业远景的更美勾画。
所以,我们更愿意认为,这正是沈阳“后创建时代”的一个滥觞......
以两块奖牌为志
“我们将以此次验收为契机,全面深化创建工作,巩固创建成果,大力推进‘两个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形象,争做‘示范中示范’,把沈阳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加自信、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沈阳市领导在沈阳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验收反馈会上的讲话
2011年6月9日。北京。京西宾馆。
“全国第四次残疾人事业工作大会”隆重召开,事业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规格高,规模大,是全国残联系统最重要的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全国政协副主席邓朴方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在鲜花和掌声中,沈阳捧回了两块沉甸甸的奖牌——“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
至此,沈阳市残疾人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高位。
成功“创建”的沈阳,甚至没有停顿,又开始了新的“创建”。“后创建时代”,他们给自己确定了新的目标——“示范中的示范”!
于是,“示范”不断被续写——
“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首批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全国残疾人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残联专门协会工作优秀单位”、“沈阳市先进单位”......
几乎与“后创建”同时,一部代表了政府声音、汇聚了广大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意愿的《沈阳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也应运而生,《纲要》目标明确,措施到位,亮点频现:“做大‘六个品牌’、做强‘六大基地’、做优‘六项工程’”......放眼开去,沈阳的残疾人工作将全面提速,残疾人的幸福指数将全面提升,沈阳的残疾人将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地融入社会生活。
沈阳,让我们充满期待。
以两份《政府工作报告》为重
“改造建设一批区域性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争创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
——《2011年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不断完善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提升8个区域性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功能。”
——《2012年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区域性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首次被写入《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并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2012年,“8个区域性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再次被纳入“报告”之中。同时,沈阳市投入5000万元用于相关建设,以彻底解决残疾人的托养康复难等问题。如此高频率的政府关注,如此大手笔的财政投入,在沈阳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3000多平方米面积、100余张床位,理疗、工疗、心理治疗多种治疗方式一应俱全,护理、起居、康复各类服务管理贴心而温暖......在沈阳沈北新区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很难相信一个区级的托养康复中心竟已具备如此的规模和水准。然而这仅仅是沈阳市“8个区域性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的其中之一。
沈阳市40万的残疾人口中,智力、精神、重度与老年残疾人约21万人。“8个区域性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残疾人托养康复机构匮乏、区域性资源发展不平衡的制约瓶颈,为重度残疾人提供了生活的便利,也为残疾人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形成了中心辐射、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托养康复机构大格局,让我们看到沈阳市在“后创建时代”所具有的深思与远虑。
以更多实事为盛
覆盖全市的“无障碍”环境、8个区域性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残疾人就业服务平台、“无盲区”残疾人组织建设系统、“残疾人文化艺术节”、“沈阳助残月”......“后创建时代”,沈阳市正以更强的责任、更大的力度、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目标,为残疾人办着一件又一件实事、做着一件又一件好事。这一切,无一不让40万残疾人得到了更多的社会理解、重视、关爱和温暖,推动沈阳市残疾人事业向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一年,残联为我家铺设了无障碍坡道,卫生间安装了座便、安全抓杆、浴凳,厨房设置了低位厨柜,现在我可以自己做饭、洗澡了,生活上不拖累别人,还能经常自己坐着轮椅出门转转。”
——双下肢残疾人洪君高兴地对沈阳市市长陈海波说
今年8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8月14日,陈海波市长就来到残疾人家中进行走访,双下肢残疾人洪君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向市长一一介绍自己家里改造后的无障碍设施。陈市长表示,到明年底要争取完成全市所有贫困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同时加快推进社区无障碍改造,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共享沈阳改革发展成果。
2011年起,市政府连续两年将“完成200个社区、20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工程。目前,沈阳市已累计完成520个社区和65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
与此同时,沈阳市无障碍软环境建设也正蓬勃发展。“市残联”公交站点的增设、“无障碍环境促进会”的率先成立、“手语协会”的活跃......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18.7亿元的总投入,无不体现着从无障碍“设施”建设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飞跃。一词之变,凸显的却是一种思维与观念的提升和突破。
“5月20日,沈阳市残疾人现代产业技能培训就业基地正式落成。这是全国首个集现代产业技能培训、就业、辐射带动农村残疾人发展农业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
——2012年05月27日《人民日报》14版
“只要是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在沈阳都能100%实现就业。”沈阳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陶庆才自信地说。这分自信,正是源于沈阳市委、市政府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截至2011年底,沈阳城镇实名制安置残疾人就业26538人;农村残疾人稳定就业达47134人,实现了各类残疾人就业扶持的全覆盖。“后创建时期”的沈阳,更将重点放在了全市13.28万农村残疾人身上。
2012年1月,国务院印发《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5月20日,沈阳市残疾人现代化产业技能培训就业基地正式启动。基地占地272亩,先期投入3500余万元,相继开设棚菜种植、花卉栽培、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等课程,免费培训残疾人现代种养技术,年培训能力可达30000人次。
基地第一批毕业生郝常亮学习了水果、蔬菜的种植技术后,家里的5亩地如今种上了新品种的西红柿和葡萄。基地的专家隔三差五就到他家进行指导。收获以后,基地还负责包装销售,收入比以前批发商收购时提高了一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基地的建立,正是在教授残疾人技术的同时,带领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对于学成创业的残疾人,市残联依托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彻底解决农村残疾人的后顾之忧。有了基地,沈阳市农村残疾人有了脱贫致富的根基。在这个根基上应运而生的一揽子帮扶计划让农村残疾人就业工作开枝散叶,将沈阳市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的大文章真正落到实处。
“2012年‘沈阳助残月’期间,沈阳市开展文化助残、康复助残、就业助残等活动150余次,帮助解决残疾人生产生活实际困难500余起......”
——《2012年第六个“沈阳助残月”活动总结报告》
一年一度的“助残月”活动可以说是沈阳残疾人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从2007年开始,沈阳市委、市政府下发文件,将全国助残日拓展为“沈阳助残月”。多年来,“沈阳助残月”活动不断创新发展,深入开展舆论宣传,举办各类活动,为残疾人办实事,不断掀起助残高潮。助残月真正成为了宣传月、展示月和实事月。
今年是第六个“沈阳助残月”,也是“后创建时代”的第一个助残月。在历时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沈阳市相继举办“沈阳市农村残疾人现代产业技能培训就业基地落成启动仪式”、“沈北新区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运行启动仪式”、“爱在墨韵中流淌”、“慈善春风行动”、“集善平安儿童行动”、“集善启聪行动”等扶残助残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沈阳各级残联组织、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助残月期间开展文化助残、康复助残、就业助残等活动150余次,参与人数达10万人次,帮助解决残疾人生产生活实际困难500余起,募集资金和物品折合人民币达2500余万元。
“至2015年,沈阳将建设成为‘全国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样板城市’、‘全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全覆盖城市’、‘全国残疾人参与环境无障碍城市’、‘全国残疾人生活最具幸福感城市’,确保实现沈阳残疾人工作‘辽宁领跑、东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新跨越!”
——《沈阳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沈阳的“后创建时代”创建不止,后劲更足......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