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杜宇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在事业发展、残疾人状况持续改善的同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他们中的12位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光荣出席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本刊特选登阿巴合·再努拉、马恭志、苏柳英的事迹,以展示党的十八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代表的风采。
(阿巴合·再努拉,男,肢残,哈萨克族,1957年3月出生,1992年7月入党,中专学历,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西玛依沙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1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从乌鲁木齐出发,顺着准葛尔盆地西沿的217国道一路北上,整整一天的跋涉之后,我们到达了布尔津。额尔齐斯河畔美丽的小城布尔津,就像一个不可或缺的驿站,人们纷纷在此驻足,养好精神,准备去朝觐风情万种的喀纳斯
天色向晚,我们也驻足在布尔津。第二天,我们却向另一个方向而行——阿尔泰山南麓、新疆最西北边缘的哈巴河,去拜会我们此行的采访对象,加依勒玛乡西玛依沙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阿巴合·再努拉。
阿巴合的笑容,像我们一路惊艳的山河草木一样毫无雕饰、源于自然、热情温暖,直达人心,令我们觉得自己仿佛是老友登门,享受起他家的奶茶来也就十分坦然了。
阿巴合的汉语我们尚未适应,还好有同去的阿勒泰地区残联阿勒玛斯·别克副理事长做翻译兼背景介绍,帮助我们了解阿巴合作为村里的“一把手”,如何用20年的时间,一点一点让西玛依沙斛这个边陲小村旧貌换新颜......
治沙
1978年的秋天,本是一个美丽的收获的季节,但就在收获的过程中,快乐、自由的哈萨克青年阿巴合被脱割机卷去了一只手。30多年后,村支书阿巴合轻描淡写地告诉远道而来的我们,右手断了,很多事干不了,开始也是很不开心,看不到希望。
父亲早逝,母亲长年患病,4个幼小的妹妹和失去右手的自己。处于如此逼仄的生活窘境,阿巴合实在是开心不起来。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支撑家庭的最大希望,他自己又要往哪里去找点希望呢?
受伤致残的第二年,当地民政部门一个工作人员陪阿巴合去上海配假肢。阿巴合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的所见所思:“那个假肢厂那个样子的嘛。有两个手都没有的,有没有腿的。我自己一个手有。他们嘛可怜得很。以前考虑得不对。我也是个能活的人,也有力量自己生活。”上海之行使阿巴合一扫阴霾,振作精神,下决心“必须要干活。能干什么都要干”。
一只手干活不方便,也要慢慢学。秋天,他骑着马帮人看草场,拴马一只手不够用,只好用嘴帮忙。冬天,有时候晚上帮人看麦场。冬天啊,晚上多冷嘛。要知道哈巴河至今仍保持着全国最低气温纪录,极端最低气温曾达零下53摄氏度。好在哈萨克族有互助的传统。他干不了的事情,邻居也会来帮忙。
“以后嘛,年年好了,年年好了。”到1992年,阿巴合家已经成为全村最富有的家庭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西玛依沙斛村是一个出了名的穷窝子,村里的群众连地也不会种,有些家庭穷得连奶茶也喝不上,1992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200元,村集体的账上没有一分钱。更糟的是,西玛依沙斛村南接风沙区,南风一起,风沙满天,村民深受其苦。村里迫切需要一个领头羊出来,带领大家脱离贫困。这时,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村里最先富起来的阿巴合。1993年,36岁的阿巴合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
阿巴合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造林防沙。“村子的南边有高高的沙子,春天刮风的时候嘛,吹到田里边,水渠里水也没有了,田地里苗子砸坏了。年年这样子,地也种不成。”阿巴合提出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但是大部分村民从来没有种过树,认为沙窝子里种树是活不了的。阿巴合做村两委和党员的工作,党员集资买了5000多棵树苗,种在田间地头。阿巴合拆了自家的棚圈木杆做树苗的防风架。
就这样,村里以每年50亩、60亩的速度种树。数年以后,树林渐成规模,吹到田里的沙子明显减少,农作物产量提高了。村民们看到了效果,也明白了阿巴合的苦心,纷纷在房前屋后、戈壁荒滩种树。300多亩防护林,卫护着村里的3000多亩耕地不再受风沙之害。
看着眼前高高的白桦林,谁能想到这里以前是个沙堆子呢。
治水
“水利工程是我们干的一件大事。他组织人修水渠。水泥板铺的那种水渠。那个时候他白天晚上都不休息,唯一的一只手都是黑黑的,经常受伤。”村民马达尼亚提·哈布里汗至今记得当初与阿巴合一起修水渠的很多细节。
西玛依沙斛村依偎着哈巴河,并不缺水,但如何规范化用水却一直是个问题,与水有关的很多事总也理不顺,造成守着哈巴河,土地浇水难,有河没有桥,村民出行难的状况。
村前有个二道渠,但没有连通两岸的桥,村民进出,都是骑马涉水,孩子们只能绕道上游,多走两公里路去上学,也有小孩抄近道,冒险涉水,好几次出现小孩差点被水冲走的险情。1996年,阿巴合与村班子商议,从逐渐有点结余的村集体账上提取3万元,带领全村精壮劳力,先修桥挖渠,再引水改道。经过3个月的奋战,修成了一座石桥。从此村民进出再不是一个问题。
西玛依沙斛村虽然是个哈萨克村,但也有种植业,家家都承包有田地。种植就需要水利。2006年,阿巴合又带领村民,对全村几千亩土地灌溉的主渠道进行维修。苦干一个月,挖土4000余方,铺设防渗渠5公里,维修闸门14座,新开发因缺水而被弃置的土地800亩。
2008年,阿巴合提出改造村里的环境,经村民同意,村集体出资4万元修筑砖混结构围墙3000米,铺设路旁小渠3000米,修建入户桥20座,修垃圾池3个,动员村民定点倒垃圾,全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西玛依沙斛村,路硬化,水入渠,屋舍井然,已经完全看不到曾经的高处不见水、低处不见秧、大水漫灌的景象。
治村
2002年,开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阿巴合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哈萨克族是一个十分向往自由的民族。管理村事务,如果稍有不民主,就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矛盾。改造村里环境的时候,因为买沙石料,村两委未经村民大会决定,从村集体提了4万元。村里的几个老人就跑到阿巴合家,指责他办事不透明。这件事虽然很快取得了村民的谅解,但给阿巴合上了一课。
在阿巴合的提议和推动下,村两委率先在哈巴河县推行“事项提出、民主讨论、民主表决、事项承办、监督实施、评议考核”6个步骤的民主决策“六环工作法”,将公益劳动、移风易俗、财务支出、扶贫帮困、党员发展等70多项村务事项纳入集体决策。多年来,在西玛依沙斛村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每天都向全村群众公示着党务、村务、财务等信息,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这一套工作法,后来被作为典型经验,纳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村级组织工作规范》。
村里住着13户残疾人,其中最困难的是听力残疾人乌拉孜家。乌拉孜听不见,还患有肺病,他的妻子也是残疾人。家里房子年久失修,漏雨了。阿巴合在村里召开一个会,商量怎么办。房子漏了,应该给他盖个房子嘛,可是没有钱咋办?阿巴合找残联,找民政,筹到了4000元,村里拿出4000元。阿巴合又动员村里16名党员,拉来土方和石头,自己与精壮劳力一起,义务劳动。乌拉孜家60平方米的新房子终于盖起来了。后来,乌拉孜去世,考虑到乌拉孜的妻子独自一人生活不便,就劝说她的弟弟从外村搬来,村里提供方便,让她能够安享晚年。
一个村子300多人,事务是琐碎的。作为里里外外“一把手”,阿巴合治村的内容是非常繁杂的。从田地里农作物的轮种,圈围山上草场的铁丝网,到东家西家的家长里短,阿巴合都是要操心、顾问的。
20年的努力,阿巴合把西玛依沙斛村的日子过得安详了,并逐渐走向富裕。2011年,全村年人均收入达6500元,村民们原来的牛车、马车,也逐渐换成了摩托车、农用车。
阿巴合却说“这不算什么”。他十分感谢各级领导对西玛依沙斛村的关心和帮助。比如说,村里的残疾人像乌拉孜那样困难的,已经没有了,但是他们的生活水平跟健全村民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今年6月底,自治区残联王军理事长专程去看望他,承诺了三个“一”。一个是帮他建一个大棚,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能从事农业生产的,可以从大棚里实现增加收入。一个是帮他建一个暖圈,养上几十头羊和牛,让从事畜牧业的残疾人通过这个暖圈实现脱贫致富。一个是结合商务部助残扶贫项目,建一个商场,让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从中受益。希望不出两年,能缩小村子里的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差距,过上富足的日子。
我们离开的时候,阿巴合在明亮的阳光下挥手道别,脸上依然是毫无雕饰的笑容。我们真的不认为这世界上有比这样的笑容更美的风景。
这就是阿巴合,一个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村支书,一个失去右手却没有失去勇气的汉子,以哈萨克族人的淳朴、忠诚和毅力,带领着西玛依沙斛村300多名群众,谱写了一曲建设家园的美丽诗篇。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