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冯实 陈曦
编者按:
天使亲情。伦敦残奥会7000名志愿者,身着紫色服装,背着紫色挎包,游弋于赛场内外各个角落,服务于各国代表团团部,联系、翻译、沟通,严谨而尽责。紫色在欧洲国家是尊贵的象征,喜欢紫色的人总在努力比现在做得更好。紫色志愿者展开天使的翅膀,给参与伦敦残奥会的各国朋友带来亲情与微笑。
团部天使:五星红旗下友情相聚
这里不能不首先提到与记者接触最多的志愿者林斯。她今年25岁,个头不高,福建南安人。她特意告诉记者,她的名字是斯文的斯。林斯的确够斯文,她对担当奥运会和残奥会志愿者情有独钟。林斯是本科三加一过来英国的,后读研究生,2009年8月毕业后回国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当时在伦敦上学没时间,已经错过机会。2010年夏天,她报名担任伦敦奥运会志愿者,一直在等结果。当时有28万人报名,只录取7万人。没想到自己竟然被录取了。于是专门从国内返回伦敦来当志愿者,之后残奥会又接到通知,延续下来。林斯觉得这是个难得的锻炼机会。她打算残奥会结束在伦敦找份工作,多积累些经验再回国。林斯被分到澳门代表团团部当翻译。由于当时澳门团还没有来,她就先到中国团团部帮忙。林斯觉得参加残奥会非常受感动,在残奥村门口迎接中国团,看到运动员非常坚强、乐观,希望他们取得好成绩。林斯很热情,当天就帮助英文水平较差的记者与媒体酒店联系事宜。记者借机询问,能否帮助打听去残奥发源地曼德维尔的具体路线,林斯答应马上帮助查询。晚上林斯就打来电话,详细告知了如何乘坐地铁、火车、汽车去曼德维尔的线路。记者得寸进尺,让林斯帮助联系采访澳门团事宜。林斯爽快答应,不久,她就来电告知,澳门团 4日晚在伦敦碗参加跳远比赛,5日上午9点半在会展中心参加轮椅击剑比赛。这下妥了,记者的采访计划搞定,感谢林斯。
在中国团团部,活跃着9个志愿者,成为中国团上下一致赞誉的得力帮手。首先要说的就是个头高高瘦瘦的金增国。他是山东济南人,来伦敦4年了,正就读南安普顿大学土木工程本科学业。听说2012年奥运会、残奥会要在伦敦举行,他在网上提出申请当志愿者。和林斯想法一样,2008年,金增国在伦敦上学。当时他就想,错过北京了,一定不能错过伦敦,一定要当伦敦志愿者。2010年提出申请,2011年他就接到录取通知,非常高兴。而且通知他是为自己祖国的代表团中国团团部服务,心里更加兴奋。说起当志愿者,金增国充满自豪感,他说,同学中当志愿者的并不多,也就三四个,他知道的就有上千人想当没当上呢。金增国担任的具体职务是团队助理,要求有较强的中英文语言和翻译能力。在中国团团部当翻译的有两个人,另个是博士、北京男孩。他俩都是伦敦奥运会志愿者,在中国帆船队,因为都有过航海经历,三四年前在英国出海玩过。他曾帮助中国奥运代表团闭幕式旗手徐佳丽丈量过船体长度。金增国说,他来英国,雅思考了7分,来到中国团团部,要抓紧学习,尽快熟悉,全力帮助工作,包括为团部领导及中国残联领导当翻译,协助生活训练沟通,以及比赛后的申诉工作,不愁没有用武之地。从后来中国团的反映看,小伙子干得不错。
在中国团,除了6个中国志愿者,还有3个金发碧眼的老外。戴着宽边玳瑁眼镜,笑容可掬的杰佛礼·沃勒,50岁,他来自距离伦敦
中国团团部人员介绍,这些随队志愿者帮助做了许多事情,当翻译、联系事宜,甚至帮助开车,因为英国车多司机少,而中国团有11辆车,缺司机时,这些志愿者就当仁不让了。为了表达对中国团的热爱,这些志愿者们在代表团团部的五星红旗下合影留念。
赛场天使:迷茫时刻遇见指路灯
伦敦残奥会,究竟有多少志愿者?一说4万,一说7000,总之,在记者眼里,这些紫色志愿者随处可见。
在著名的伦敦塔桥附近,记者看到一间紫色小房子,旁边几位身穿紫色制服的女志愿者,在热情为游人服务。小房子上写着:您有什么问题吗?关于2012伦敦,关于运动会,还有更多伦敦的信息。志愿者还免费赠送伦敦地图。
在赛艇比赛场地伊顿湖畔,记者看到面带微笑的英国志愿者兰娜,她左手戴着一个硕大的浅紫色手套,上面写着“London2012”,她热情地为过往的赛场观众指路,不厌其烦。在赛场通道,总有搭起的服务台,备有免费地图,有志愿者为观众答疑解难。
对于操着“青格力士”(中国式英语)的记者来说,在赛场周围,遇见满嘴中国普通话腔调的黑头发黄皮肤志愿者,那就像暗夜街巷里看见一盏明亮的路灯。
在媒体中心,记者遇见了日本志愿者恭子,她丈夫是中国人,所以她的中文也会“一点点”。别看这“一点点”,她跑前跑后,帮助记者联系组委会,申请赴曼德维尔参加残奥火炬接力仪式采访的记者名额,虽然没有成功,但记者心里依然充满感激。在伦敦碗附近寻找盲人门球馆位置,遇见了21岁的志愿者俞萍。俞萍在诺丁汉大学读书,父母是宁波人,已在英国退休,她在英国长大,所以虽会说中文,但不很流畅。记者问她的名字,她用中文说不清楚,就用笔写在了记者笔记本上,字体蛮清秀。俞萍说,这是父亲教给她的。
在残奥赛场,有一种专门的志愿者服务,就是现场组委会媒体翻译,她们需要配合英国本土志愿者向中国代表团运动员提问。乒乓球赛混合区,记者遇见原籍香港志愿者索非亚。索非亚50多岁,来英国20年了,她隶属志愿者言语部,每日三班,每班有三四个会中文的志愿者。索非亚本身有工作,是请假来帮忙的。她做了奥运志愿者,休息两周,又到残奥会帮忙。为此付出不少,她早上上班,然后坐一个半小时火车,下午来乒乓球场馆服务。索非亚说,损失些火车票,但也蛮好的,因为在这里中文翻译很难找。
在伦敦残奥会游泳馆,记者遇见了志愿者叶璐。小叶很有意思,乍一看她的成熟老道,还以为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一问才知,她今年只有18岁,快19岁。在英国,18岁以上都可以报名当志愿者,没有年龄上限。叶璐是深圳人,老家是广东连平的,一个人在伦敦读高三,住学生公寓,今年考大学。叶璐英语相当不错,来伦敦考雅思得了7分,现在考8分了,雅思最高分是9分。叶璐对中国队充满感情,她在翻译的同时,使劲为中国队加油,并且为每一位从赛场上下来的中国运动员,尤其是夺得金牌的运动员,送上一枚圆圆的,酷似金牌的金色巧克力,然后说,中国队,加油!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