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普陀:家庭无障碍 文体进社区

2012年09月27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

编者按:盛夏的上海,很热,上海的残疾人事业,更热。这种热来自于可持续发展的能量,且正向更深层次延伸。在普陀区,家庭无障碍,使残疾人出行与居家条件得到巨大改善;文体进社区,给残疾人生活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欢乐。

文_罗新欣  图_冯实 罗新欣

 
浴室无障碍改造,令残疾人老唐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家庭无障碍

对一个肢体残疾人来说,一辆轮椅宽过80厘米,就会觉得房间狭窄;房屋之间有门槛,轮椅会很难逾越;浴室有浴盆,迈进去洗浴就成了负担;灶台太高,就无法成全对厨艺的向往;没有扶手,很难从容洗漱、如厕。家庭无障碍是残疾人迫切要求解决的基本问题。

家庭无障碍建设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尽管1989年国家建设部、民政部和中国残联出台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虽为强制性规范,但也只是行业标准,对家庭无障碍没有提出具体要求。随着2001年国家建设部《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颁布实施,各地无障碍建设逐步发展,家庭无障碍问题日益凸现。

2004年,普陀区作为上海市家庭无障碍建设试点区,开始家庭无障碍建设实践。2006年,上海市制定了《家庭无障碍实施导则》,家庭无障碍建设有了基本标准。普陀区残联制定了无障碍建设发展规划。2012年上半年完成评估,计划改造180户。全区2万多持证残疾人,9000人属于肢体残疾。残疾程度各异,无障碍改造不能一视同仁,只能根据每家实际情况、残疾状况和具体需求,制定个性化建设方案。

 
真如镇社区服务中心,残疾人正练习轮椅操

桃浦镇有对脑瘫双胞胎姐弟,生活不能自理,家人为他们洗澡时,房屋狭窄无法站立。区残联与施工单位反复研究,将卫生间房门拓宽,墙壁外移,家人可以进入卫生间帮他们洗浴,同时配发了家庭轮椅、沐浴椅。真如镇双下肢残疾居民施关元,50多岁,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妻子外出工作,他只能忍着不喝水,以免弄出更多麻烦。针对他的实际情况,区残联请施工队为他在卧床边安装了小便器,并在墙上安装扶手,如厕、洗漱问题都解决了。

普陀区是老工业区,工人新村多,房龄长,居住面积小,改建工作受住房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区残联提出无障碍建设与房屋装修相结合方针,新房装修同步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并根据现场实际和残疾人自身条件,在灶台高低、洗浴盆大小、走道空间、房门宽窄、电器开关设置和下水道设计上精心安排,使之更人性化,并按照“通道、门户、卧室、厨房、厕所”5类大项制作了一份菜单,将改造集中于厨房、浴室,细分25个子选项,供残疾人选择。除了肢残人,个性化家庭无障碍改造,也探索为听力残疾人家庭服务,安装“闪光门铃”,配发震动器,门铃闪光,随身携带的震动器也会响应,提示开门迎客。

区残联将家庭无障碍建设经费纳入残疾人事业发展大盘子,从区残联财政补贴和残保金中列支。区残联坚持公平原则,每户改造总费用控制在2万元,对改造中普及型费用按标准全额补贴,提高型的补贴一半,残疾人可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叠加,体现了公平原则,又避免相互攀比。对一户多残、低收入等特困残疾人家庭,费用由残保金和街道及镇帮困基金承担。宜川街道残疾人大学生唐业民,患骨质疏松,俗称“玻璃人”,父亲照顾他时摔伤致残。考虑到他家特殊困难,投入3万元进行改造,费用由区残联和街道承担。
家庭无障碍与社区无障碍建设综合配套,能更方便残疾人生活和出行。区残联经调研做出规划,实施全区所有街道和镇逐一无障碍全覆盖,2012年,全区9个街镇将覆盖6个,“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全区无障碍全覆盖。

 
服务中心残疾人正在劳动

记者来到交通路1401弄29号张史根家。这个响应号召支边北大荒的知识青年,现在年逾六旬,落下了肢体二级残疾,基本无生活自理能力。看到他们经过无障碍建设改造的“新”家,乐观、坚强的妻子道出感谢政府、感谢残联的真情话语,我们添了不少宽慰。 67岁的唐兴富,原是果品公司经理,2006年摔了一跤,导致髋关节粉碎性骨折,残疾带来的不便,让他对生活充满了惆怅。区残联为他家进行无障碍改造,那些个惆怅变成了开心。他一肚子的开心与激动溢于言表,打开话匣子,更高兴地唱起红歌。那个时刻,在座的每个人都被深深地吸引。

 
服务中心残疾人制作的手工艺品

普陀区在信息无障碍方面也进行了开拓,在区图书馆专辟了盲人阅览室,建立了无障碍电影放映厅,定期为残疾人放无障碍电影。还与区业余大学合作,尝试建设残疾人教育无障碍基地,通过高科技教具,开发盲聋残疾学生教学软件。

普陀区家庭无障碍建设在许多方面都与国务院8月1日发布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相吻合,并取得初步成效,记者相信,普陀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将会越做越好,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中,无障碍公共服务设施将更加完善、无障碍公共交通更加方便、无障碍家庭越来越多、无障碍信息交流越来越顺畅,残疾人和健全人终有一天会实现无障碍融合。

文体进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 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是2012年助残日主题,也是今后残疾人工作的一个发展方向。在普陀区的所闻所见超出记者想象,这里的活动与这个主题遥相呼应。

2011年,在残疾人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基础上,针对残疾人的文化需求,普陀区残联率先提出“残疾人体育进社区”的方针,并在街、镇试点。试点成果得到中国残联领导肯定,认为“残疾人体育进社区”活动很好,上海可以先试先行。这一举动恰与2012年助残日主题契合。区残联拓宽思路,在助残日主题引领下,将“残疾人体育进社区”引申为“残疾人文体进社区”,最后确定为“文体助残进社区”,将此项活动推广至全区3个镇和6个街道。为了打造“文体助残进社区”品牌,区残联从康复、教育、就业、帮困、文体、无障碍、志愿者等方面入手,推出7大系列134个进社区服务活动或项目,涵盖了残疾人工作各方面业务,把以往“等服务”变为“送服务”。

在助残周,区残联举行了“文体助残进社区”启动仪式。结合助残日主题,各街镇在助残日当天开展社区运动会、参观展览、文艺汇演、播放无障碍电影等社区文化助残活动,约2000名残疾人、志愿者参与。
活动的推广,要有可利用的资源和活动阵地。除了阳光之家和阳光心园分别为智障和精神残疾人提供生活自理、手工技巧、文体娱乐、技能学习等4大类康复训练,阳光基地为社区残疾人进行就业康复训练并提供就业托底保障外,各街镇社区学校、图书馆、党员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等也成了开展残疾人文体活动场所。有了活动的场所,为“文体助残进社区”打下坚实基础。

 
服务中心里盲人引吭高歌

区残联在规划和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将残疾人文化建设纳入其中,充分听取专门协会需求和建议,将残疾人文化活动功能作为重要指标放入即将开工建设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大楼。

从年初开始,街、镇举办了残疾人才艺秀海选,设置了歌舞、戏曲、乐器、乒乓球、书画、手工艺品、篆刻、摄影等内容,聘请专业老师评奖和点评。活动期间约1300位残疾人参加才艺秀活动。区残联在区文化局和街、镇共建单位支持下,从2012年3月在辖区设置了19个无障碍电影播放点,每周播放电影半天。到目前,约13000人次观看了无障碍电影。

 
家庭无障碍改造的新厨房

普陀区残联于2003年就创办了《普陀残疾人报》,双月刊,配合做好“文体助残进社区”,报纸从1500份增加至22000份,如此数量,在上海甚至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由于报纸的影响,全区广泛成立了读书会,共13个,残疾人会员约270人,分布全区13个固定活动点,每周或每月活动一次。不少读书会都有“金牌项目”,有的召开读者座谈会,有的创办读书小报,有的与街道图书馆结对共建,资源共享。读书会使残疾人提高了素养,丰富了知识,也拉近了相互的关系。

由于活动的广泛性和连续性,各街、镇参加活动的残疾人都依据兴趣参加了各种活动小组,常年开展活动,像聋人舞蹈队、乒乓球队,盲人合唱队、低视力球操队、肢残人轮椅操队等。到2012年4月,普陀区真如镇36个居民区“文体进社区”活动已达到全覆盖,有意愿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残疾人和家庭达100%,参与文体活动进家庭的达32个,组建文体活动队21支,近期又新建立了一支聋人腰鼓队。

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文化体育活动,满足了残疾人对文体活动平等共享的需求,让残疾人融入社会,增强了参与社会活动的自信心和与人相处的亲和力。现在,残疾人愿意帮助他人的多了,为琐事与邻里斤斤计较的少了;热心公益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的多了,闭门顾自的少了;家庭中读书声和体育锻炼声多了,自卑烦躁心态少了。

在普陀区真如镇社区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聋人精湛的乒乓技艺、盲人和谐美妙的三部合唱、肢残人整齐划一的体操、讨论热烈的读书会,更多的是洋溢在他们脸上那真实、灿烂的笑容。文化需求是人类两大需求之一。残疾人是人类文化的需求者,也是创造者。开展“文体进社区”活动,激发了残疾人的参与热情,点亮了他们的希望之光,实现着他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残疾人广泛参与“文体进社区”活动,又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健康指数、幸福指数和文化素养,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