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王甦菁的“平衡”观

2012年08月16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

 

文/图_陈曦

与王甦菁见面30分钟后,我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媒体喜欢称王甦菁为“中国牌霍金”,在媒体看来,他与霍金同是脑瘫残疾人,同是博士。当你刚刚见到王甦菁时,会注意到他那扭曲的面部肌肉、蜷曲而白皙的手指、努力挤出来的一句句话语,但这些明显特征会随着谈话被不知不觉地忽视掉,在迟缓的语速后面是思维与智慧,只不过,这些思想被表达得很艰难。我突然觉得,我面前的“残疾”像是一件披风,挂在一个健步如飞的灵魂上,被他拉扯得呼呼作响。

在王甦菁看来,“脑瘫”只是媒体宣传他的一个标签,就像他身上的众多标签一样,被贴上了,甩不掉了。

这一点,好也不好。

直到新华社为他写了“中国牌霍金——王甦菁”的报道后,35岁的他才知道世界上有一个患有严重脑瘫的残疾名人叫“霍金”。在霍金的著作里,王甦菁了解到宇宙是大爆炸产生的,黑洞是空间、时间、质量的平衡。

“平衡”,很有意思的词汇。

王甦菁在想,平衡是不是就是“情场失意、赌场得意”?是不是“阴阳相生相灭”?是不是就是每当面临自己生命节点的时候,总有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出现,为那个节点的转折助推的一把力量?

“幸运”或是“不幸”是不是也是平衡的?

一封信

1976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的王甦菁,出生时因难产引起了“脑缺氧后遗症”,命运的天平几乎向着“不幸”一边倾覆,2008年他考取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科研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成为2011年国际生物特征识别大会博士研究生论坛在全球邀请的10位有培养前途的博士研究生之一,天平似乎又慢慢地“正”了回来。

一切要从他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写的一封信说起。

“我刚出生的时候就开始抢救,家人给我起名为‘甦’,意为死而复生。”王甦菁从小便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高中时他从好朋友那儿借来一本《BASIC》语言,在没真正见过计算机之前,他已经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对其有了很多了解。当时电脑还没有普及,学校、单位等提供的公共电脑有限。“哪有人敢让我一个残疾人用他们的电脑啊!后来我外婆他们凑了一万多元钱才给我买了台286电脑。”

1997年王甦菁编写的CASL汇编语言编译器入选中国大学生电脑大赛全国总决赛,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单独接见。在当时的参赛者中,王甦菁非但不是专业选手,而且还是唯一的残疾人选手。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出席颁奖仪式,得知“CASL”汇编语言编译器出自一个残疾人之手,专门来到王甦菁的轮椅前,握着他的手感叹道:你作为一名自学成才的残疾学生,能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是跨世纪的人才,真是不容易。

不久,在王甦菁遇到一个无法克服的困难后,邹家华助了他一臂之力。

由于写字慢,王甦菁考研几年都没过线。在几近绝望之时,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给邹家华写了封信,表达了他想继续深造的想法。幸运的是,邹家华因此联系到了几所高校,他们愿意破例为王甦菁单设考场。“其实我想的是能够延长考试时间,而不是单独设立考场,因为我不是需要单独的空间,而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这次单独考试王甦菁并不顺利,尽管他努力地写,痉挛的手指用力到近乎麻痹,但还是未能顺利写完考卷,分数并不理想。

但吉林大学为王甦菁敞开了大门,王甦菁考上吉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计算机专家周春光教授,进行计算机视觉和识别的研究。

一个人

周春光教授坐在王甦菁旁边说:“有些话不该当着他的面说。”

时任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的周春光也许更该称其为王甦菁的伯乐。周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作为计算智能涉足的神经网络、模糊系统和进化计算相关理论等领域的专家,相中了这个年轻人的才气。周教授60余岁,看上去颇显年轻,他带过3个残疾人硕士生、博士生,在周教授的眼中,并不需要给残疾人什么特殊的照顾,所需要的只是一份公平——软件学院的无障碍通道,一视同仁的学习环境——特殊是为了公平。周教授的儒雅中有一分不怒自威,他说:“我不该当着王甦菁的面说这些话,我怕他骄傲,但他的确是我带过的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他是肯塌下心来做学问的人,现在的学生,大多会非常现实地考虑就业求职的问题,我能理解,而找工作有些困难的王甦菁却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研究上,他才能有今天的成绩。”王甦菁也同样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天赋,自己取得成绩是因为喜欢。

王甦菁2005年考入吉林大学软件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和导师一起参与了几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的科研攻关,其间,他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发表于一个国际学术会议(EI检索),两篇发表于国内的核心期刊。在国际上公开发表研究成果,这样的成绩让王甦菁进行硕士毕业答辩时,答辩委员会没提出任何问题,他在台上站了站,下去了,答辩结束了。2012年2月,王甦菁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图像处理汇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是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建院以来所有师生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上的第五篇论文。

吉林大学有一分包容的胸怀,王甦菁说:“我考博时,学校领导来到考场,告诉我别着急,我的情况学校会认真考虑的。”还有一些细节也让他感到温暖,比如他无法自行走上图书馆门前的台阶,管理员就为他开启了没有台阶的东门,无论什么时间、下多大的雪,计算机楼前的无障碍通道都很快被清扫得一干二净。对于残疾学生,吉林大学有着一整套的帮扶计划。不仅有物质上的关爱,还有精神上的关爱,给贫困生购置羽绒服时,为了不使残疾学生显得特殊,出于照顾残疾学生的身材,学校一共采购了36种款式的羽绒服。享受这一关爱的还有在吉林大学的18位残疾人本科生、20余位硕士博士生。
 
一缕光

美国,华盛顿一条漆黑的街道上,王甦菁坐着电动轮椅独自返回宾馆。

2011年10月10日,国际生物识别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根据人体自身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进行个人身份认证的技术手段,国际生物识别大会则是该领域的最高级别的科研会议。大会的博士生论坛在全球范围内邀请了10位该领域最具培养前途的博士研究生参会,这些博士生大都来自国际知名大学,王甦菁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受邀者。

10月9日下午,忐忑的王甦菁抵达华盛顿,他期待着与顶级大师交流,又担心自己英文水平不够。这次会议安排了科研成果展示的环节,展示过程分口述和海报,而王甦菁事先并不知道。进到房间,王甦菁没有吃饭和休息,而是直接打开电脑,开始制作海报,直到天明。

这条漆黑的街道是王甦菁返回宾馆的一条路,这条路上有一段是没有路灯的,王甦菁只能小心地控制着电动轮椅慢慢前行,生怕出现意外。突然,由远而近,一束灯光从他身后照亮了前方的道路。轻微的汽车发动机声音,没有催促,没有鸣笛,灯光以同样的速度跟随着王甦菁的轮椅,一直到有路灯的地方,身后这辆车才驶到王甦菁的身边,车里的人问他:“需要帮助吗,先生?”王甦菁这才知道是一位美国警察一直在用车灯为他照亮。王甦菁回答:“我很好,我是中国吉林大学的一名博士生,来美国参加一个会议,我正在回我住的宾馆,谢谢。”

美国之行最让王甦菁印象深刻的就是无障碍。

王甦菁通过电子邮件在国内就联系好了美国机场的通行轮椅与出租车,美国人对待残疾人也很热情,王甦菁吐字不清,英文发音也不标准,但几乎所有和他进行交流的美国人都很耐心地回答他的提问。他所住宿的宾馆距离五角大楼不远,里面多为政府军队官员,但无论官阶如何,王甦菁进出门口、电梯都有人自觉地帮他服务。有一次王甦菁走到宾馆门口,一个美丽的小姑娘从身后跑上前打开门,迎候他出门。王甦菁说,美国对待残疾人的态度让他感觉非常舒服,既不是漠视,也不是过分的帮助。当你的确需要帮助时,才会有人伸出援手,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热情。

说到此,我又想到了王甦菁所说的“平衡观”:“上帝之所以把人的眼睛安放在前面,就是为了告诉你:向前看吧,生活的路永远都在前方。这句话我一直将它深深地镌刻在心底,不曾遗忘。因为当我驻足眺望的时候,我总能看到那些在关爱中印下的坚实足迹,也就会更加坚信前方的道路有属于我的光芒。”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