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爱是一切的答案

2011年08月19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

(文/陈曦)

“北京和上海有多远啊?”这个只在电视里看到的地理名词,在张美荣心里一点概念都没有,但她还是决定去,为了自己失聪的孩子。

孩子叫贾杰,是张美荣的第二个孩子,家里唯一的男孩。有了一个女儿后,又添了一个男孩,这“龙凤儿女”对山西五寨县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是莫大的幸福。老公努力挣钱,张美荣操持家务,攒钱在镇里买了四间平房,日子红红火火。

 

贾杰一岁半的时候还不会开口说话,张美荣有点心急了,但老人劝说这叫贵人语迟。贾杰两岁的时候,张美荣发现孩子的反映特别迟钝,叫他不理不回应。老人找来了巫医神汉,一通大神跳过,没有任何好转。张美荣坐不住了,带着孩子去镇里的医院看病,大夫检查了一下,说是缺了微量元素,给开了几千元补铁的药。大夫说吃几个疗程就好,几个疗程过去了,孩子的迟钝更加严重了。

张美荣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正在一步步走向失聪。

山西太原儿童医院为孩子做全面检查后告诉张美荣,你的儿子是耳朵的问题,张美荣只听到大夫说:“孩子长大以后是聋哑人”后就晕倒了。醒来发现自己正在病床上输液,老公红着眼睛守着她,一儿一女站在床边。看着贾杰,张美荣就是不信孩子是聋人,“错了,一定是医院错了!”山西省人民医院的大夫给了明确的复查结果,重度耳聋。张美荣一阵眩晕,她强撑着不能让自己晕倒,她要把钱给儿子省下来看病。

到北京的长途车让张美荣第一次坐上了这么大的汽车,她和母亲、老公从五寨县走了一天时间才到忻州市,又从忻州市坐上长途车花了一天的时间才到北京。不知道到北京看病要花多少钱,便把家里的钱都带上又借了一些。颠簸拥挤闷热潮湿的车厢让孩子哭闹不已,司机生气了,让他们一家四口下车。张美荣求司机,我多给钱,求你带我们过去。孩子哭,张美荣便把胳膊放在孩子嘴里让他去咬,那是钻心的疼。北京真大啊,医院在哪也不知道,也不敢去问,就坐着车去找,找了一天才找到。北医三院的医生告诉张美荣,贾杰获得听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植入人工耳蜗。然而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条件,贾杰只能先配了助听器。

回到家乡,张美荣卖了房,借了钱,配了助听器。她问大夫,戴上助听器是不是就能听见了?

过了两个月,孩子的语言能力没有任何提高。张美荣急了,打电话给大夫,这才知道要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大夫告诉他,要多跟孩子交流。张美荣记住了,她不停地跟孩子说话,村里人觉得她疯了,见到她就说离这个疯婆子远点。张美荣听了心里难受,但也不反驳,她忍着,为了孩子忍着。那一天,孩子被村里的孩子欺负,叫了一声“哥哥”。张美荣听见了,哭了。

在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康复训练期间,是张美荣最幸福的时光,孩子在中国最好的聋儿康复中心一点点的进步,给她一点点的希望。她很多年不动笔了,但愣在陪同孩子康复中写了六大本笔记。然而,由于前庭导水管扩大加上体质较弱,贾杰的听力逐渐下降,2009年9月时,孩子把“马波”误听成“老婆”,“穿鞋”误听成“花卷”,“讲故事”误听成“铺褥子”。贾杰的妈妈再也支撑不住了,长年在外求医问药的奔忙、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让妈妈感觉太累太累,甚至产生了放弃孩子和轻生的念头。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语训部正在组织“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园内的筛查工作,老师们鼓励贾杰妈妈为贾杰报了名。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贾杰的各方面条件都符合项目的资助标准,2009年2月15日,是“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首例手术的日子,也是贾杰一家终身难忘的日子,孩子在同仁医院顺利地接受了人工耳蜗手术。经过近一年的康复,现在的贾杰再也不是那个睁着大眼睛迷惑地看着世界的小男孩了,他变得聪明好学,顽皮可爱,口才也锻炼得不错,甚至与大人们开玩笑都毫不费力。笑容又重新浮现在了爸爸妈妈的脸上。

2010年放暑假回山西老家,路上经过家里以前的老房子,妈妈告诉贾杰,这是他们家以前住过的地方,因为要供贾杰去北京康复,所以卖掉了。孩子拉着妈妈的手非要进到房子里看看,妈妈想起曾经不幸的经历执意不去,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天真的贾杰看到妈妈的泪水,懂事地说:“妈妈,别哭!我长大以后给你买像北京一样的摩天高楼。”

记者手记

关于信念

在贾杰求医之前,有人说孩子的听力没救了,在贾杰求医之后,有人说花费太高家里肯定承受不了,在植入人工耳蜗之后,有人说贾杰已经很幸运不需要再“折腾了”。贾杰的母亲不这样看,她要让唯一的儿子听得见,会说话,还要会讲流利的普通话。于是,一个家庭向着一个方向努力,卖了房子去跑医院,到最好的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去康复,用全部的智慧、努力与收入去完成自己的信念,在幸运的眷顾下,她们成功了。这让我想起来了一个心理学定律,只要信念足够强大,一个人一定能做成他想做的事,能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即使再遥不可及的梦想,也会一定程度地实现。

采访贾杰,我从北京出发到达五寨县,几乎花了一整天的时间。

从地图上看距离并不远的两个点,却因火车的拥挤,汽车的劳顿,道路的坎坷而倍显漫长。五寨县在山西忻州市,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没有煤矿,也没有经济型农产品,贾杰那个村的大多数人还住在窑洞里,高速发展的GDP就像村口公路上往来穿行的送煤车一样,与村民们没太大关系。几年来,贾杰的父母亲人也在这条路上穿行。他们求医于中国各个发达城市里,道路上四起煤渣的烟尘中,我似乎能看到一位70岁的奶奶、一位坚强母亲和一个幼小的失聪孩子一起走过的道路——这段比现在艰难数倍、艰苦数倍的旅途,成为了一个家庭的希望之旅。

在做记者的这些年里,我遇到了很多勇敢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亲身实验着各种活着的可能性。他们告诉我,生活不仅只有一种形态,在满足温饱之后如何去活是所有人的问题。贾杰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勇敢的人,她也有一个曾经看来难以实现的信念。

他人的故事也许可以当做人生的预览模式,虽不可完全复制,但也至少能满足一下自己的想象力——我那遥不可及的梦想被搁置在哪里了?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