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素琼 刘嘉)
支持性就业
支持性就业的立法首见于美国1984年的发展障碍法案,是美国近30年来协助身心障碍者,尤其是“重度身心障碍者进入社区竞争性职业场所就业的一种服务模式”。是由就业服务专业人员在工作场所持续提供训练,以增进障碍者的工作能力及与同事的互动,当障碍者的表现符合工作场所的要求后,就业服务专业人员逐渐退出工作现场,改为追踪的方式提供服务。近年来我国也有大量的有关残疾学生职业教育和就业方面的实验和研究,但有关重度障碍者职业支持的文献尚不多见。本研究针对一例重度智障者,采用“先安置后训练”的支持性就业模式,对案主进行职业评量、职业训练,帮助案主与竞争性机构建立起沟通的桥梁,通过现场密集性和持续性的追踪辅导案主,协助其适应工作环境、建立人际关系,直到案主能较独立胜任工作、稳定就业,享有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变消费者为生产者。
研究对象及基本情况
L,男,40岁,重度智力障碍。36岁前跟同是重度智力障碍的弟弟(32岁)一直在家养护,从未进入任何特殊教育机构接受任何教育或服务,需父母跟随才能在社区里进行散步等简单活动;后因父母年迈(70岁),无法继续照顾,在其36岁时进入成都某特教中心成人部。
L的认知能力较差,不会认字写字,不识数,无抽象概念,缺乏想象,只认识常见的物品;语言幼儿化,能表达简单需求;有一定的模仿能力;爱整洁,表现在要主动换衣物,但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需协助;情绪波动大,时哭时笑。
进入机构3年多,L喜欢跟在熟悉的老师后面扫地、拖地等;逐渐喜欢上团体生活,养成了较好的生活习惯,情绪平稳,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能帮助简单的打扫工作,有了工作的意愿并奠定了一定的职能基础。后被推荐进入成都市一家动物救护中心做清洁工,为带薪实习。笔者以就业辅导员身份介入,对L进行全程跟踪辅导。
研究方法
采用个案研究法,以深入调查、访谈、日常的观察、环境分析、工作训练记录等办法获得资料。笔者以就业辅导员身份辅导、追踪并做记录:入职前访谈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使用环境分析方法从生活技能、工作技能、工作态度、社会交往四个层面了解用人单位环境的要求,并与L目前的能力进行匹配,提出支持的具体需求,然后综合家长和岗位主管意见拟定L支持性就业计划,并直接进入工作岗位训练案主的工作适应能力。案主初入职场两个月,笔者全程跟踪辅导,逐步建立自然支持系统,两个月后逐渐撤离,从每周两次回访过渡到半月一次;同时,笔者密切与家长、主管、L的师傅进行沟通,交流案主在家庭及职场真实而自然的表现与互动,分析案主问题、进步及所需的支持辅助;最后通过效益评估决定案主去留以及持续的支持。
研究结果与分析
1.家长的需求
家长是否充分认识到就业对案主日后生活的重要性,是决定支持性就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L的家长对其职业生活有四个希望:虽对L能否适应职场还有怀疑,但希望用人单位及其他同事能接纳L;希望有专人辅导L;对于L在职场可能突发的问题如情绪波动,家长希望得到专业人员的支持帮助解决;希望L能独立使用交通工具上下班。
在权利或福利方面想要了解三方面的内容:残疾人就业以及残疾人养护的相关法令和政策;残疾人相关的社会福利及待遇;需要为L在社区中找到更多自然支持。
2.用人单位环境分析及L所需支持情况
笔者从生活技能、工作技能、工作态度、社交四个层面了解用人单位环境的要求,并将L目前的能力进行匹配,提出支持的具体需求,如表。
3.同事对L的认识和接纳度
笔者在L的寝室、食堂、工作场景张贴支持性就业及L的情况说明和帮助策略,让同事了解如何与L相处并适时提供协助。在调查中,仅两位同事对L表现不满意,不愿意跟L一起工作,因为L工作速度慢、刻板。绝大部分同事愿意同L一起工作,愿意帮助L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因为L做事认真、不偷懒、愿意多做事。同事较高的接纳度帮助L顺利发挥了工作潜能。
4.L支持性就业计划及实施
L带薪实习期是五个月,按照支持性就业的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实施L支持性就业计划:观察适应期(1个月)、强化训练期(1个月)、自然支持期(3个月)。
观察适应阶段的目标是熟悉及适应工作、生活环境,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感;初步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笔者全程陪同L跟随师傅一起工作,熟悉工作场景转换。各场景具体的工作流程,均由师傅先讲解、示范后,再由L操作;笔者将各场景的具体工作流程分解步骤,以便L在辅导员撤离后独立操作。帮助师傅理解L的语言,尽可能消除沟通障碍,并带L进入该救护中心的生活圈,认识同事、熟悉生活区,进行生活和社交技能指导,使很多同事都认识和了解了L。一个月后,L对工作、生活环境已较熟悉,与几位同事有了主动的招呼及互动,并能较顺利有序地转换工作场景。
强化训练阶段的目标是强化独立胜任的意识及工作细节,适应自然支持并主动寻求自然支持。通过上一阶段的评估,修订了L的支持性就业计划,把已经会了的再进行强化,比如拖地、擦桌子、洗便池等都完成得很好,予以鼓励。对于不会的,如清洁剂的用量、辨别瓷砖墙面脏与干净、进女厕先敲门、按时上下班、定时洗头换衣等目标,首先在环境中设计相应的环境刺激物,比如在卫生间台面上放洗洁剂和量杯、女厕标示识别等,有意识引导L识别环境中的自然刺激物,并做出对的行为反应;用照片的方式做成工作步骤册子,放在L的口袋中,随时提醒L下一步工作是什么,以免漏做或重复做。引导身边的同事对L进行语言提示:工作上的由师傅指导、提示;生活上的由同寝室的师傅提示,其他环境则由就近的师傅提示。通过一系列的支持训练,给L建立了寻求支持的路径,让L明白笔者离开后,遇到困难如何寻求环境和同事的协助。
自然支持阶段的目标:在自然支持下,能并较好地独立完成工作和生活上的自我照顾,与同事正常交往。笔者在此阶段撤离时,跟该救护中心领导沟通,在员工中募招了两位志愿者:L的师傅,负责工作上的支持;L同寝室的一位同事,负责生活上的支持。笔者拟好支持要点和支持方式,交给两位志愿者,并贴在工作休息室、寝室和告示栏,期望在笔者离开后员工们都能了解如何向L提供支持,为L建立好了一个持续的支持网络。回访次数减少到半月一次,每次都回访部门主管和两位志愿者,并跟随L工作一天,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支持方式。在此阶段,L的同事关系也得到提升,如关心师傅,看见师傅在忙时,主动说:“师傅累了,我做。”回访时L谈得最多的是张总:张总陪他散步了、张总请他吃饭等,L骄傲无比。五个月带薪实习快结束时,笔者评估L一天的工作,基本胜任工作,但在刷便池、拖地顺序、擦洗手台这三方面,还需要师傅较多的语言提示才能做得干净彻底。于是,笔者又对他进行了讲解和示范,做最后的强化训练。
五个月带薪实习结束时,该救护中心考核小组按照清洁工岗位标准要求对L实施了效益评估,考核总成绩为B(良好),达到用工要求。L被录用为正式员工,由家长签订劳动合同,享受与普通员工一样的待遇和福利。
讨论与建议
从该个案支持就业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几个方面需要完善,以保证残疾人得到有效的职业心理咨询、职业适应评估、职业康复训练、求职定向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
——智障人士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少,尤其缺少实施细则,需要改进和完善。
——针对智障者能力低、工作观念与生活习惯差以及外界环境对他们的不利因素,学校和机构应该及早根据其学习特点、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陶冶,促使其掌握初步的职业技能,激发工作意愿,为将来进入职场做好预备。
——需要特殊教育教师及相关人员积极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沟通,尽可能向雇主推荐智障人士及介绍支持性就业模式,改变雇主的观念,拓宽智障人士就业的渠道,开发更多的工作机会。
——支持性就业过程中要注重家长需求,鼓励家长参与。
——自然支持是维持工作稳定的核心因素。自然支持系统是指来自家庭、亲戚、朋友、同事和邻里的支持,只有充分运用障碍者工作、生活环境中的重要他人的帮助,障碍者才可能提升适应能力、发挥潜能。徐素琼: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刘嘉:成都圣爱特殊教育培训中心)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