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三月风》编辑部
执行|《三月风》记者 冯欢 白帆 张西蒙 王雨萌 刘柳 刘晔 吴丽君
2022年3月4日,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中心坚持公益性服务方向,具有残疾人职业康复、寄宿托养、日间照料、康复训练、职业培训、就业实训、艺术康复等十项服务功能。它有一个十分靓丽的称谓:“汇爱大厦”,意为将社会的大爱汇聚在残疾人的身边和心头。(图 CFP)
公益不是凭空而来的。当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生产力这个齿轮一定会在某些时候需要公益这种柔性力量作为润滑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早已提及:感恩是一个社会必备的要素,因为即便在没有经济和法律义务的约束时,它也能激发帮助行为在社会各方之间互惠发生。换句话说,公益是社会运行自然而然的产物。
我们从未像今天这个时代需要公益的存在。本世纪人类历经几次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各个角落也有不少至暗时刻,绵延三年的疫情更让人们清晰地意识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公益的价值就在于关爱彼此、保护弱者,在于聚沙成塔,呼唤互助互帮的社会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公益多次迭代演进,迈过简单的送钱送物阶段,尝试着社会企业发挥公益属性的种种模式,善意的触角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新时代同向同行,更丰富的公益命题,更多元的机构参与,更先进的技术变革,让公益之心化整为零、公益行动人人参与,推动着社会文明进程,让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人受惠。就业赋能、信息普惠、应急特需、睦邻互助、艺术疗愈……数字化时代的助残济困,成为当下最热闹的公益话题,也是创新的突破口。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一个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需要舆论引导,更要实践参与。践行公益,就是一种善的表达。普通人在各自的领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让微小的善意凝聚,生发改变世界的力量。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