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2日,广西南宁启用首条智能盲道斑马线。这条过街人行道位于南宁市园湖南路与鲤湾路北二里交会路口,附近有一家拥有100余名盲人师傅的按摩医院。(图 央视新闻)
文_冯欢
视障人士怎么过马路?传统的方式是,行人过街有声提示器会响铃,绿灯亮起时,视障人士听到滴滴滴声过马路。显而易见,这种方法并不可靠,同时还带来声音混扰、城市噪声等问题。
10月12日,广西南宁启用首条智能盲道斑马线。交管部门事先为视障人士配发芯片手环,当视障人士来到路口,按下手环按钮,斑马线两端的感知设备便可接收到信号,随即激活智能指引系统,调整红绿灯,并通过视觉和声音的方式对过往车辆提前预警,提醒车辆减速礼让。斑马线上还内嵌一条盲道,帮助视障人士通过特殊脚感辨别方向。
近些年来,在人们关注的城市建设发展话题中,始终不乏对无障碍社会生活环境的讨论,热度最高的莫过于视障人群出行问题。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对于视障这一特殊人群来说,安全出行在过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而很多人不愿意出门。此番南宁盲人体验到无障碍智能化服务,以科技赋能助盲,予障碍人群便利,自然收获各方好评。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明确提出,障碍的存在是残疾问题的核心。无障碍是指为残疾人提供与非残疾人平等的获取相同信息、访问相同地点、参与相同互动和享受相同服务的机会。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既有物质环境、信息交流、公共服务的无障碍,也有观念的无障碍。
事实上,关爱残疾人生活,创建无障碍城市,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无论是先天缺陷,还是意外伤害,无论是蹒跚学步,还是年老失能,任何人在一生中都可能需要“无障碍”的帮助。一个坡道、一条盲道可能是为轮椅人士、视障人士而建,一条视频字幕是为了帮助听障人士,如今都成为全社会共享的“普惠”。所以无障碍的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而从个人角度来说,关心无障碍,就是在帮助某个时间点的自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08年残奥会,我国建设了大量无障碍设施,2022年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有力推进了我国无障碍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已从“无障碍设施建设”逐渐向“无障碍环境建设”过渡,从“设施”到“环境”,意味着无障碍的内涵在扩大,与此同时,随着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人们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也不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是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让障碍人群全面参与城市化和信息化社会生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无障碍化的每一小步,都在把世界往更美好的地方推进。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