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吉林、年仅19岁的小凡患有LAMA2-相关先天性肌营养不良,2021年他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入学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罕见病中心-神经肌肉病多学科综合诊疗(MDT)门诊,多个科室的专家为小凡进行联合义诊。国内还有不少像小凡这样等待有效药物的罕见病患者,他们的每一次诊疗过程对医生来说都是一场“科研探索”。
文_张西蒙
眼皮下垂、视力下降、吐字不清、吞咽困难、四肢无力,一个青壮年甚至做不到穿衣和刷牙,蹲下去后可能很难再独自站起来……严重者会呼吸衰竭命悬一线。据估计,这类患者在中国约有65万人,所患疾病为全球7000多种罕见病中的一种,即重症肌无力(MG)。
2022年6月15日是第九个重症肌无力关爱日,全球首款FcRn拮抗剂efgartigimod落地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意味着我国重症肌无力患者将能用上更安全、有效的靶向药,使得针对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精准治疗有了实现的可能。
虽然药物还处于引进阶段,尚未真正上市,但无疑给了国内重症肌无力患者更大的希望。另一方面,这款带有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新药进入中国市场后,将会产生积极的“鲶鱼效应”:除了促使医生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推动学术发展,还会带动国内的研究机构、药企更加关注某类罕见病,进而研发针对这种疾病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
对很多罕见病患者而言,无药可用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罕见病药品研发难度大、周期长,一直难以满足患者临床需求。此外,还存在引进难度高、超适应症用药、部分低价罕见病药物供应短缺等问题。种种因素造成罕见病药物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在2021年“中国罕见病大会”上,白岩松的话击中很多人的泪点:“几十万一针的天价,一年要好几针。上百万元的负担,几乎很少有家庭能承受,很多故事也就在折磨与眼泪之中,走向了最心碎的结尾。”
推动社会保障层面的进步,是罕见病治疗药物“鲶鱼效应”更深层次的意义。一个国内熟知的例子就是针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医疗突破。2019年被中国SMA患者认为是“药物治疗时代”的元年。当年2月,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成为中国首个治疗SMA的药物。2021年,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张劲妮等人进行的一场长达90分钟的“灵魂谈判”,使得“70万一针的天价药进入医保”一度引发民众热议。
早在2018年5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涉及白化病、血友病、戈谢病等121种疾病,是我国罕见病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社会各界对于罕见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关注罕见病药物的企业也在逐渐增多。很多罕见病患者长期以来确诊难度大、治疗费用高、到处找“代购”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
社会关注度提高和医保范围扩大,“鲶鱼效应”的最终结果就是罕见病治疗格局的改变。一款罕见病药物的具体疗效我们难窥全貌,但可以预见的是,对于罕见病患者来说,每一款药或许都是“良药”,因为这意味着“少数人”将不再少数,阳光下将再无“药神”。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