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代表团冬残奥会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是从轮椅冰壶项目夺冠开始,4年后的2022年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卫冕成功。与往昔不同的是,此时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18金20银23铜共61枚奖牌的佳绩,位列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金牌榜和奖牌榜双榜首,中国已成为冬残奥运动强国。(图 CFP)
文_《三月风》记者 李樱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结束,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金牌榜、奖牌榜居首位。而4年前,中国体育代表团才刚刚在平昌冬残奥会实现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爆发式增长”的成绩,引发社会关注,“中国(冬残奥代表团)何以在短时间内登上世界之巅?”
顽强拼搏,在任何时候都是制胜法宝。高山滑雪运动员张梦秋因脑瘫,身体有一定运动功能障碍,她需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掌握动作,却因热爱冰雪运动,将不服输的韧劲贯穿始终,最终在冬残奥赛场斩获2金3银,她相信“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代表团中年龄最大的张海原曾是2004年雅典残奥会的跳远冠军,45岁的她重新站上了高山滑雪女子大回转这一新的人生赛道,成绩已不重要,她的敢拼、对自我的不满足、挣脱时间对身体的束缚,为自我赢得生活态度的选择,已让她成为传奇。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是奋斗让我们变得更勇敢、更自信。奥林匹克精神包括但又超越了竞技精神,在中国残疾人运动员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运动员的拼搏,我们看得见;背后的科学备战、科技支撑,却不是我们能看到的。每天4小时规律性的训练后,会有技术团队对运动员身体机能进行科学监控,据此分析运动能力是否提升。上海体育学院在了解运动员心理状态后,多种方式改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若没有身心兼备的科学备战,高强度训练只能是消耗战。冬季两项的运动员在日常训练时佩戴心率表,练习呼吸调整,能以相对平稳的心率应对瞬息万变的场地环境,提高射击精度。清华大学智能与生物机械研究室研发了国内首款单板滑雪运动的滑雪假肢,为截瘫运动员开发了保暖护具,还将越野滑雪的训练“搬”到室内,通过试验系统监测残疾人运动员运杆、滑行过程发力和动作姿态。跨国界的体育人才流动让比赛变得更加精彩,多元且国际化的训练,也是我国冬残奥成绩快速提升的重要一招。
而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防疫措施也让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比赛训练,不受疫情干扰。除了训练场馆环境样本采集和消杀的日检,你能想象手部消毒机也有残疾人专用的低位手消机吗?各个训练队“一队一策”的防疫方案着实细致周到。
与其说中国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是“金牌井喷”,不如说是一种厚积薄发。自2004年雅典残奥会开始,我国积累了丰富的重大国际残疾人体育赛事的备赛、参赛经验。“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已经融入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血液,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文明理念已作为一种信念传承给了一批批冬残奥运动员,激励着他们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让世界再次为之瞩目。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