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2021年的世界充满了复杂性,也被各种幸福感装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所有国家构成挑战,也证明了团结与合作是战胜疫情的关键。我们喜迎建党百年华诞,国内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全面小康伟业建成,凝心聚力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国人的智慧,更是历经考验的国家制度。
落在每个人身上的幸福感又是巨大和真实的,当然也包括残疾人群体。夏伯渝的新电影上映了,再次绽放攀登精神;四年苦练,中国轮椅冰壶队要在家门口再次冲击冬残奥会金牌;帮助盲人群体不断“出圈”,无障碍环境离何川的想象又进一步;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高材生江梦南,努力证明着只有奋发图强才有硕果累累……聆听他们的2021,共同铺开2022的理想,那里面还藏着更多的甜。
回首经年,吹响奋斗的集结号
文_《三月风》记者 白帆
当这本杂志在回望和总结时,作为一名记录者,往往能勾起一些独家的回忆,每篇采访文字下面藏着的细枝末节,可能不需要10年或者20年,却也能品出一些时代的痕迹。
在2021年,“单手双脚夫妇”张顺东和李国秀因自强自立的事迹,获得了更广泛的赞誉;这一年,对四平盲人籍雅琴来说是欣慰的,她的养女和14年前的她一样,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当2021年9月全国第一部无障碍城市建设立法开始实施,10月15日又迎来国际盲人节,围绕导盲犬的议论持续霸屏,回到导盲犬在国内最初开始的地方,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些时代的答案。
难中之难,成为历史
贫困曾是残疾人面临的最大困境,助力残疾人脱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难中之难。但哪怕有一点淋漓尽致地劳动能力,残疾人也是愿意靠自己去努力的。这一点体现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村民夫妇张顺东和李国秀身上,丈夫张顺东只有一只手,妻子李国秀只有一双脚,两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和一双脚,他们生活在深度贫苦地区,自立自强,务农养畜,不仅要照顾年迈老人,还尽力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两个侄女,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决不能把贫困传给下一代!”在贫困的谷底,张顺东和李国秀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反而激发了更强的斗志。这份硬气来自于他们的生活态度,更来自于党和政府对于消灭贫困的政策和决心。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如今,在各方的关心帮助下,张顺东成功安上新假肢;女儿大学毕业后当上了人民教师;儿子初中毕业后参加技能培训,靠勤劳的双手实现务工增收。张顺东说,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直面生活、改变命运。
2021年年初采访,我们和张顺东大哥刚联系上的时候,他正准备接受腿部的手术治疗,定期剜去假肢结合处的腐肉,他和妻子李国秀笑哈哈地接受访问,时不时还惦记着地里的红薯,说高兴的两个人还玩起自拍,根本没把手术“放在眼里”。出院后,张顺东开始积极参加残疾人电商培训,希望把更多特色农产品放到网上去销售,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李国秀在家养鸡养猪,还种了几亩木耳。
去年11月5日,中央文明委授予张顺东、李国秀夫妻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而张顺东在接受采访时憨憨地只说了一句话:“永远跟党走!”
奉献自己,骄傲一生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全党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国媒体广泛参与“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深入基层采风的过程当中,我们深刻领略了残疾人党员的魅力。尤其是年逾七十的四平盲人籍雅琴,她在与光明巷盲人群体47年的风风雨雨中,结成了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多年来她帮扶盲人群众守住自己提出的7个“凡是”,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从1957年的四平盲人铁工厂诞生开始,28户盲人家庭,人数最多时共200多人,在不到500米的光明巷里熙熙攘攘地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更要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籍雅琴自己是盲人,但并不妨碍她对于这个群体的付出,也在用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该有的担当。连续47个春节,她自备年货陪在困难盲人身边,包饺子、搞联欢、送救济款、发扶困粮。她的家早已成为弱势群体的接待站,盲人群体的投诉点,走失儿童的留宿地,累计接待来访者两万余人。籍雅琴曾为50多个弃婴、孤儿和贫困孩子做过代理妈妈。捡来的女婴籍尹来高中毕业就进入长春武警总队当兵,后来成为2019年国庆70周年大阅兵女兵方阵中唯一的吉林人,并在2016年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大会上作为家庭代表接受过习主席的接见。2021年11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举行,籍尹来这个盲人“看着”长大的孩子,在母亲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4年后,同样获此殊荣,再次成为光明巷的骄傲。
而光明巷的居民也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整体动迁,盲人家庭们于2016年全都搬进了离原址不远的新盖楼房小区,日子越来越好了。
忘掉争议,回归初心
每年的国际盲人节等和盲人有关的日子,总会有关于导盲犬的新闻登上流量排行的前端。导盲犬是什么?哪些人可以用 ?在役数量有多少?是不是骗人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特地前往大连的中国导盲犬基地,和基地创始人王靖宇好好聊了聊。
也正是这次采访,让我们知道了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是大陆地区第一家面向全国能够在导盲犬的繁育、培训、应用等多方面提供专业性指导的非营利机构,基地将培训出的导盲犬全部免费交付视力残疾人使用。 历经15年的努力,基地免费交付视力残疾人使用的导盲犬250余只,分布在全国25个省市。
我们也知道了,导盲犬并不适合所有盲人,它的申领条件对盲人的残疾等级、身体条件、家庭关系和养狗意愿等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全部符合才有资格申请。头发已经花白的王靖宇在15年里为导盲犬从引入到落地,付出了可以付出的一切,他也希望看到这个行业不在面临人手短缺、经费不足或是舆论围攻的局面,而是踏踏实实地再多干几年、多培养一些合适的导盲犬。
我们还知道了,北京可能会建成下一个导盲犬的国家级训练基地,很多人正为之努力,而这一切似乎也有迹可循。去年11月,《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条例正式实施,里面写道,“视力残疾人持视力残疾人证、导盲犬工作证可以携带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这为导盲犬的日常出行提供了行政依据。但让条例从字面落到行动中,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维护。
三次采访的碎片留作文本后,好像拼不出2021的全貌,只能从其中找到一些落单的线索,感受宏伟的时代潮涌,为生在这个时代而感慨。当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启航,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双碳”承诺与绿水青山,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作为媒体人更要懂得,君子居易以俟命。
在2022的曙光中,我们也希望能时常怀揣“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的愉悦心境,用一笔一墨,为那些失助者带去光芒,为失意者找回力量,并给予温暖的拥抱。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愿我们吹响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集结号。
祝您新年快乐。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