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普通人:导盲犬是什么?多数人会说,“不咬人的狗”和“盲人的眼睛”。如果你问盲人这个问题,回答的关键词可能会是,“稀少”“昂贵”“渴望”或是“等待”。
导盲犬从2006年起在中国内地正式起步以来,离供需平衡还很远,这是事实;各地零星发生的导盲犬不被公共场所准入事件,也是事实;呼吁发展导盲犬之外的导盲方式,更是一直持续的话题。它从不缺少流量,但一涉及培育、训导、支持等需要耐心投入的行业深处,流量之外的关注又都冷场了。
我们来到中国导盲犬开始的地方,去寻找这些话题的答案。在大连导盲犬培训基地旁的低矮山坡上,埋葬着不少过世的导盲犬,风叶摇摆,安静肃穆,地上一颗颗石子就是墓碑。
“鸢饱凌风飞,犬暖向日眠;上无罗弋忧,下无羁锁牵。”白居易诗里的家犬晒着太阳,自由而舒坦,而导盲犬是要“夹着尾巴做眼”,因为要服务于人类,掩藏好动的天性,导盲犬的寿命比一般犬要短,它们的精神是崇高的。
以崇高的精神获得一份理解和尊重,并得到继续前进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关注导盲犬的意义。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