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其实就是“对大家都好的事情”。
公乃公共,益为利好。公益的本质是朴实的。西方教科书里提及:公益是一门社会实践的学问。人们通过各种公益活动、公益基金、公益网站等途径,通过直接参与捐赠、公益广告、公益歌曲等方式参与到公益中来。
公益的态度是积极的,反映的是个体对他人的呵护、关照与同情。《孟子·公孙丑上》中所言,“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所谓“善己”之后的“善他”。
公益的参与又是简单的。从直接捐物、捐款,到线上捐步数、虚拟金币、小红花、树林、水滴……政府、慈善界、科技界、金融界乃至娱乐圈的全民参与,给予了人们被公益“裹挟”的充实感,日行一善有了更多的渠道,积善成德温暖了整个社会。
所以有人说,我们已经活在公益里了。
随着一系列专门法律落地,中国公益环境也在走向良性循环,包括民间残疾人公益机构在内的各类组织,都在积极地从事公益活动,还诞生了很多符合国情的公益创新行动。(图 CFP)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