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汤俊杰(右一)带领学龄儿童体验做农活。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区的党政机关、学校注重红色教育,很多青年党员在传承红色基因、续写革命精神的过程中表现突出。(摄影 张西蒙)
“5G时代”“神舟问天”“高铁直达”……这是今日的中国最亮眼的名片,也是百年前人们不敢想象的幸福。一百年前,很难有人相信,一个只有50多人的政党,能奋斗出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中国;一百年后,人人都会哼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00年,前有戊戌变法失败,后有八国联军侵华,27岁的梁启超面对内忧外患,奋笔疾书写下《少年中国说》,提到“少年强,则中国强”;1916年,同样27岁的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青春》一文,“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让无数青年热血沸腾。
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青年都是推动国家进步、促进民族兴旺的中坚力量。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青年群体寄予期望:“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青年是热情、理想、奋斗的代名词,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本刊走进9514.8万党员中的特殊群体——生长于残疾人家庭,又为社区残疾人家庭办实事的汤俊杰;撰写数十份政协提案报告,致力于为残疾群体发声的钟倩;潜心科研,推动信息无障碍发展的赵成;扎扎实实干事业,为残疾人提供帮扶与支持的张久丽;志愿服务社会,帮残疾人实现就业梦想的张莹莹。
他们身有残疾,又不甘平庸;默默奉献,又不图回报。在回馈社会的同时,他们都为同一个身份而自豪——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