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在美术作品中读党史

2021年04月06日 来源:《三月风》2021年第3期

以画为体,以史为魂。经典美术作品在创作中的千锤百炼,与党史中战胜艰难险阻的时刻,形成了画里画外的映照。历史俱往矣,精神画中留。如今,这些美术作品被挂在博物馆的高墙上,每天迎来送往无数的参观者,走近它们、凝望它们;它们岿然不动、无声无息,却又像在对所有观众诉说着千言万语,振聋发聩。

32.png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观赏画家沈尧伊1997年的油画作品《遵义会议》。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除了艺术欣赏的价值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学习和重温党史的重要载体。(图 新华社)

文_记者 白帆

去过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可能会对这样一幅油画有印象:它长达5米、高近1.9米,整个画面色调沉稳凝重,人物造型饱满,深刻地展示了一场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重要会议。这是画家沈尧伊于1997年创作完成的油画《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旬,为了扭转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的局面,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领导同志的努力促成下,最高领导层决定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从而挽救了党和红军,扭转了革命形势,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关于这次会议的详细内容,很长时间都是一个谜。人们既不知道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时间和会议内容,也不清楚参加者到底都有谁。直到共产国际在新中国成立后,将一个箱子转交回来,里面有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是陈云同志向共产国际汇报时写的会议提纲。

如今,人们可以惬意地站在这幅画前,让感官沉浸在艺术的美感之中,任由思绪踏进那个决定近代中国命运的夜晚,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体会历史的波澜壮阔。有不少画家曾尝试创作关于遵义会议的作品,其中包括沈尧伊。“有记者问我画《遵义会议》的原因,我只说了一句话:‘因为遵义会议没有照片。’”当时,他刚刚创作完成红色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其中26幅画与遵义会议有关,得到了美术界评论家和老一辈革命家的称赞。

应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之邀,沈尧伊多次前往遵义采风,回京后每天蹬着自行车前往博物馆创作,历时近三年,四易其稿,终于在1997年完成了这幅巨作。油画描绘了20位参加会议的共产党人:画面中正在看稿的博古是这次会议的总负责人,周恩来、毛泽东在他的旁边,王稼祥当时生病了,靠在一把躺椅上,在会上被免去领导权的共产国际代表李德正坐在门口生气……尤其是毛泽东拿烟的细节,沈尧伊查到红军曾缴获黔军王家烈买的上海产“白金龙”香烟——毛泽东在当晚抽的烟很可能就是这个牌子——经友人帮助找到了20世纪30年代该烟的样品。

在还原历史的同时,利用历史题材来弘扬革命精神,沈尧伊也做到了,“没有给人深刻的启示与教育,恢复历史真实也就失去了意义。”沈尧伊的话是这幅画最好的解读。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李宗津创作的《强夺泸定桥》,石鲁的《转战陕北》,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每一幅现实题材的作品都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光辉的历程,为新中国重大美术题材创作开辟了道路,树立了典范。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