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
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开展自强与助残活动,表彰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进一步弘扬了人道主义思想,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文_《三月风》记者 冯 欢
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即将在京举行。又一批自强模范、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将走上领奖台,人们又一次致敬榜样、礼赞崇高。
受表彰的自强模范是数千万残疾人的杰出代表。他们当中有“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有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条战线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工作者,更有长期在基层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无论是瞬间的壮举,还是经年的坚守,都书写着当代残疾人的风采华光,也标注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在不少人追求庸福并且矮化精神的时候,残疾人榜样能葆有自己的光芒、拥有广泛的关注,就是源自人们的情感共鸣,更承载着社会对理想人格的期待。一位自强模范曾说过,“与常人相比,残疾人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韧,一旦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往往会释放出令人刮目的‘洪荒之力’。他们自知缺陷,善于自省,不易受外界影响的心灵往往更易于补偿到工作的坚守与精细上。”残疾人以感人肺腑的奋斗实践向世人表明,他们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成为榜样,能够起到常人起不到的感召和带动示范作用,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91年至今,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先后召开了五次全国自强与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共表彰了752名自强模范、917个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433个残疾人之家、160名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保尔”吴运铎、“钢铁战士”麦贤得、“当代保尔”张海迪、“独臂将军”丁晓兵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成为民族的骄傲;一批批扶残助残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成为社会的榜样。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残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为人类社会做出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受表彰代表时这样说过。作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精神文明奖项,它超越了一般奖项的意义,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生命之火,全社会扶残助残的关爱之情,通过表彰大会,不断辐射、传导和催化,成为人心向善的动力源,社会进步的正向标。在它的带动之下,全国各地广泛、深入地开展自强与助残活动,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已经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榜样们高尚的灵魂也让我们相信:英雄从未走远,榜样就在身边。受过表彰的模范与先进,他们源于民间,源于基层,来自百姓,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崔连和一样的人民教师就有1673万人,而丁晓兵也只是200万解放军战士中的普通一员。除此之外,无论是乡村医生周月华,还是基层干部张银良,或是助残先进易勤,身上都没有引人注目的光环,而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由此可见,榜样并非少数人的代表,恰恰是普通人的写照。
一德立而百善从之。被榜样打动,不仅是个体内生的情感,也可以转化为集体性的感染,更多的人将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把感动化为行动,汇聚起发展残疾人事业、共筑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这,是表彰榜样的目的,也是对标先进的意义。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