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致3817人截瘫。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慰问地震截瘫伤者,杨玉芳和高志宏不仅是这群截瘫伤者中乐观面对生活的代表,还是地震伤员的婚姻模范。在平平淡淡的幸福中,两人的轮椅并排驶过34年相濡以沫的岁月。
2016年8月5日,唐山市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杨玉芳和高志宏夫妇骑着电动三轮车路过公园一处遗址。40年前天崩地裂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42年前,高志宏(左)作为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即将就职唐山市化工厂。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地动山摇的大地震突如其来,高志宏的命运被彻底改变——爸爸和妹妹死了,妈妈和她都被砸成截瘫。当时在唐山市化工厂当工人的杨玉芳(右)也和高志宏一样,被埋进地震废墟里,受重创导致截瘫。
平常的生活中,两人几乎对地震只字不提,坚强地活着往往比死更需要勇气。“之后唐山也有过几次小震,我俩就坐在床上,看着屋顶。不跑了,跑也来不及。”杨玉芳说。经历过巨大的劫难,两人对生死更加从容。
图_腾讯新闻 赵赫廷
辑文_《三月风》记者 张西蒙
“总书记和我们拉家常。他问我们在这里生活得怎么样?身体情况如何?我说,截瘫疗养院为了照顾我,给我安排了一份工作,总书记又详细询问了做哪些工作。”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来到唐山市截瘫疗养院,了解截瘫伤员的生活状况。
66岁的杨玉芳告诉总书记,他是地震中被解放军救出的,并即兴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见了你们格外亲》。总书记称赞他们乐观上进,事迹感人,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谈到这件事,老杨非常自豪。
1976年,唐山大地震夺走242769条生命,致3817人截瘫。杨玉芳和老伴儿高志宏不仅是这群截瘫患者中乐观面对生活的代表,还是地震伤员中的婚姻模范。地震之后,在彼此相依的岁月中,两人的轮椅并排驶出了“地震截瘫者活不过15年”的预言,又驶过34年相濡以沫的岁月。
入夜,两个人在家中的厨房吃晚餐。餐桌是一块临时支在铁架上的三合板,只在就餐时才打开。不足10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两个老人坐在三轮车上,一半的空间被挤得满满当当。即使条件简陋,两个人依然有说有笑地谈论着这几天身边发生的事情。
杨玉芳批了十多串钥匙到街上去给人配钥匙。每串钥匙仅有十元钱左右的收入,生活并不富裕。他把摊位摆在唐山市百货大楼旁边。生意不多,杨玉芳就利用空闲时间改写自己创作的剧本。
劫后余生,爱情发芽
42年前,25岁的高志宏正好大学毕业。地震发生前,她刚刚回到唐山,并接到了工作分配通知单,她们一大家子沉浸在欢乐中。随后山摇地动,她的命运被彻底改变,爸爸和妹妹死了,妈妈和她都被砸成截瘫。
此时的唐山是座孤城,解放军还没有赶到,废墟中的人们只能自救。不敢使用铁锹等工具,就用手刨,高志宏两个弟弟的手都挖烂了。
当时在唐山市化工厂当工人的杨玉芳也和高志宏一样,被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埋在废墟里。在没有大型起重工具的情况下,解放军战士用双手拨开重物,把他救了出来,邻居拽了半条窗帘给他盖着身子。当晚唐山下雨了,暴雨狠狠砸落到地面,杨玉芳、高志宏以及很多受伤者就这样在废墟上躺了两天两夜。7月30日,军队进城,伤员渐渐被运出了唐山。
“护士就喊我‘截瘫病人高志宏’,当时我就一愣。听护士悄悄地说,多可惜呀,刚25岁,挺年轻的,就永远站不起来了。”在得知高志宏截瘫的消息后,相恋五年半的男朋友离她而去。
1981年,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建成,收治地震截瘫伤员。高志宏转回唐山,在这里她不仅要克服自己身上的剧痛,同时还毫无怨言地照顾同样在这里住院的母亲。杨玉芳也从唐山化工局医院转至截瘫疗养院。
经历了地震,又遭受身残家破,截瘫伤员之间更能感同身受。杨玉芳和高志宏都喜欢文学和朗诵,二人经常在一起聊天。当时的高志宏在截瘫伤员里颇为出众,干部家庭出身、大学生、又长得漂亮。二十多岁的杨玉芳总是围在高志宏身边,帮助她处理各种事情。一来二去,两人便互生好感,一段震后的爱情故事便慢慢生根发芽。
最开始高志宏没想过要结婚,她看见别人家里有一个截瘫伤者,日子都过得辛苦,他们两个截瘫生活在一起,她想都不敢想。后来,她发现生活中只有“瘫子”不嫌弃“瘫子”,“瘫子”最了解“瘫子”,于是他们决定“敞敞亮亮地在一块儿”。1984年5月4日,杨玉芳和高志宏挑了“五四青年节”的日子结了婚。他们成了唐山市第三对结婚的震后截瘫伤员。
34年过去,高志宏还留着杨玉芳送给她的结婚礼物——一根二尺长的铁丝钩子。它是杨玉芳专门为高志宏设计的,以便高志宏坐着轮椅捞地上的东西、开关门。
高志宏帮杨玉芳擦拭身子。杨玉芳在外出摊二十余年,家中的家务都由高志宏来打理。艰难的生活打磨了两人乐观的性格和坚固的爱情,在30多年的婚姻里,两个人一直和和气气,从来没发生过争吵。
他们家中常备着排便用的药物和塑料手套。截瘫病人最大的生活困境之一是大小便,杨玉芳排便困难时总吃泻药,药效强度太大,导致他经常不敢吃喝。为了减少他的用药量,高志宏便戴着手套帮他一点点把大便掏出来。
杨玉芳和高志宏的家中挂着一条铁钩。这是34年前,杨玉芳送给高志宏的结婚信物。截瘫的人,在生活中有很多不便,有了这条钩子,高志宏开关门、取东西都方便了许多。
2016年7月28日,唐山市。高志宏躺在疗养院的病床上,护士在为她测量血压。“7·28震后四十周年纪念”日的这天,在疗养院里,她见到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太激动了,见到主席都激动得忘了说什么了,就记得主席的脸特别和蔼可亲”。
相濡以沫,诗歌为伴
婚后两人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买煤、生炉子、倒煤灰,这些健全人能麻利做的事儿,杨玉芳和高志宏得在轮椅上做大半天。
“结婚以后始终是她(高志宏)帮我排便,地震唯一给我的安慰就是我找了一个贤惠的妻子。”截瘫病人最大的生活困难是大小便,年轻的时候,杨玉芳排便困难,总吃泻药,药力太猛导致他经常不敢吃喝,高志宏便戴手套一点点帮他把大便掏出来。有一次高志宏生病,住回了疗养院病房。杨玉芳两天在家里没敢吃东西,后来扛不住了,吃过饭后来到病房里,高志宏拖着病体帮他通便。
如今,高志宏已经退休,但仍在截瘫疗养院发挥着余热,而杨玉芳则在新华道繁华区为过往行人配钥匙。杨玉芳说,挣钱并不是他的目的。“说实在的我们俩的收入也可以,比一般的工薪阶层也不差,完全不需要我出门配钥匙来维持生计,但是我出去,是为了享受生活,在外面看到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真是一幅流动的画,一首立体的诗。就想大声地喊,生活真美!”
夫妻俩有着共同的爱好——文学。杨玉芳爱写诗、读诗,高志宏是他的第一读者。两位老人在家朗诵杨玉芳写的诗,分享对生活的感悟。两人还喜欢结伴参加诗歌朗诵比赛,也因此经常受邀参加许多地震纪念活动。30多年来,他们共同创作了上百首描写震后截瘫患者心路历程的诗歌。这些诗歌让人体会到的不再是“7·28”的震痛,而是乐观、感恩、大爱与生命的坚强。
“我们就是大地震的活化石,既能体现大地震的惨烈,也能表现人类的坚强。”如今, 杨玉芳和高志宏更加甜蜜。一有空闲,二人就去疗养院和附近公园读诗、唱歌,这个过程既可以和爱好者相互切磋技艺,也把快乐感受分享给大家。杨玉芳还花了两年时间写了一本关于震后爱情故事的长篇小说《凤凰吟》,出版之后,他又将其改为剧本,希望将来有一天能拍成电影。
写诗、颂诗,用诗来感受生活,这已经成为两人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夫妻二人的爱情故事也在当地被传为佳话,如同杨玉芳写的一首诗:“时光流逝,忘不了的是恩深似海。日月更迭,铭记于心的是涅槃的渊源。还有我俩再生后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月下花前……”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