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伊朗人纳德尔开发了一套只用沙袋的建筑系统,专为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难民设计房屋。
建筑被称为a固定的乐章,谱得好才能有人情味。老一辈的建筑师梁思成曾多次感叹以前的中国“房子很多,但是建筑很少”。建筑没了魂,如同行尸走肉般地杵在那儿,一没有艺术鉴赏上的美观,二更不能流芳千古,盖的房子缺“人味儿”。
文_《三月风》记者 白帆
很多人都喜欢聊房子的话题,据说和人类基因有关。在原始时代,猿人的石洞就是抵御野兽的天然壁垒,成为遮风避雨的生火良地。《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所言的“圣人”估计就是会搭简易棚、人类最早的木瓦工。有房子能活命,没了就得死,居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看来,如今丈母娘对女婿有房的要求也是有据可考的,为了你们能活命嘛。
当人类居有定所,农业于是得到发展,久之形成村落,文明得以诞生。随着居所出现新的花样,建筑的功能也日趋完善,从简单的遮挡,继而演化、进阶和完善。当历史进一步更迭,文明一点点推行,建筑的文化意义日益得到凸显,建筑设计从钢筋水泥的精巧堆叠,逐渐向使用者倾斜,为特殊人群盖房子的情况也多起来了。
苏格兰西邓巴顿郡为一户有残疾女孩的家庭修建了的无障碍出行设施。
用建筑回答盖房的目的
我们常说“科技以人为本”,建筑同样要为人服务才算体现价值,建筑作为大型公共体,犹如人类的外甲,“我们必须保护人不受一般气候因素——风、日光、雨、雪、寒、暑以及特殊的灾害,如地震、火灾、飓风等。”说这句话的建筑设计师顾永刚最著名的杰作就是美国的世贸中心,当世贸中心被恐怖分子用飞机撞烂之后,他是否考虑在自己的话后面加上一点:还要能防空袭。
建筑在满足基础功能后,设计师的脑洞才有了施展的基础,建筑要符合当地的环境和现实情况,不能高屋建瓴。美籍伊朗人纳德尔(Nader Khalili)被称为“人道建筑师”,因为他生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第三世界的难民设计房屋。他开发了一套只用沙袋的建筑系统,就地取材,技术门槛极低,更重要的是,他为苦难和贫困的人带来希望。民众建造这样的房屋不需要太多工具,依赖社区互助就能完成。
这种为弱势群体建房的案例很多,比如麦当劳就干过,在世界各地建了很多慈善之家,不单是具备餐厅的功能。尤其是盖在德国圣奥古斯丁的那家,选址于一所山脚医院的旁边。因为疑难杂症,很多家长要去此地给孩子看病,每次来医院看病的人常常为找不到住处发愁。慈善之家为那些大老远赶来的家庭和病童提供一个“家以外的家”,不仅可以在这里用餐和游玩,关键是吃完喝完还能住下来。室内设计也更像游乐园,让那些看着白大褂就紧张的小孩子一下子就放松了,家长也踏实不少。
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说过,“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其实换成“人道”也未尝不可,建筑的目的既有充门面、炫富、显示权威的一面,也有展示善良、反馈良知的一面,关键还得看设计的目的和使用内容,设计师在图纸中加入的那一点温暖创意,会随着建筑的长久存在而被无限放大和延续。
摄影师马克拍摄了很多欧洲边境难民的临时住所,形形色色的“建筑”也成为一道道的风景。
为一个人建一座城
信乐团的主唱苏见信曾在歌中嘶吼,“爱一个人,倾一座城”,在爱情的地盘,这话听上去太浪漫了,传说当年蒋介石为了宋美龄在南京大肆种梧桐,搞得历史癖们在后面一个劲儿地辟谣,但老百姓还是愿意相信这样的红颜故事。反过来,如果能为一个人而建一座城,是不是就伟大多了?
美国德州的摩根乐园,是世界上第一个为有特殊需求的孩童或成人设计的无障碍游乐园,特殊需求人士可免费入园。园主高登因为残障女儿在其他乐园无法融入的过往经历,推己及人,才决定建一个让所有人都能玩得开心的游乐园,包容一切不平等。
成全一个人称为小爱,成全一群人称为大爱。地震中一次强震能让无数灾民流离失所,让回家成为奢侈,房无片瓦可谓凄凉。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从那里生长的设计师对自然既充满敬畏,又时刻警惕。建筑设计师坂茂是其中的佼佼者,成名作就是给地震流民盖简易房,结构上取长补短借鉴中国的卯榫,进而发展为日本特色的“河合继手”,材料是特殊处理过的纸片,不用一颗钉子也能几十年风雨不倒, 2014年他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之称的“普利兹克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建筑中充满人道主义的关怀。
小的设计也一样能感人。在中国的大城市生活着很多“蚁族”,他们租住在最嘈杂潮湿的地下室,空气污浊,安全隐患丛生。在北京,有一群年轻设计师大改了一座“地下城”,取名“地瓜社区”,500多平方米的地下空间被划分成32个房间,除了睡觉的地方外,每个房间像不同的APP一样被开发设计出各种功能。理发馆、书店、健身房、影院、老年棋牌馆、儿童活动室……全部免费开放给里面的租户。消灭了安全隐患,又纳入更多的休闲内容,也为简单的“清走腾空”做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医生常说要仁心仁术,对建筑设计师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门外汉最喜欢堆叠功能
随着“无障碍”的理念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北欧国家率先被提出,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无障碍设计。它运用现代技术建设和改造环境,为残疾人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
设计残疾人的专用建筑考验着设计师在细节上的拿捏,不突兀还得浑然一体。建筑的门外汉认为,把无障碍设施最大化地叠加在一起,就能方便残疾人使用。其实“1+1=2”适用于数学,对盖楼会产生负作用。苏格兰有个叫西邓巴顿郡的小地方住着一户人家,因为女儿是残疾人,女主人克莱尔向当地反映了两年,想在她家门前修建一条简易斜坡好方便女儿出门。但万万没想到,西邓巴顿郡地方议会最终花费了4万镑,在她家们前修建了一个奇丑无比的金属怪物:10个绕来绕去的折叠钢制斜坡,斜坡不仅完全挡住了家门前的花园,还意味着33岁的克莱尔和她只能靠轮椅出门的7岁女儿凯蒂每一次出门,必须来来回回绕行60米,花上几分钟时间才能走完。
最后连邻居都看不下去了,抱怨这难看玩意“完全糟蹋了”整条街。不过这乐坏了当地的年轻人,他们把这里当成了理想的滑板练习场地,穿上滑板鞋就能玩一天。本该用的人没用上,还大煞风景,一个残疾女孩整天看着全胳膊全腿的滑板少年在眼前匆匆而过,这心里得是什么滋味儿啊。
建筑被称为固定的乐章,谱得好才能有人情味。老一辈的建筑师梁思成曾多次感叹以前的中国“房子很多,但是建筑很少”。建筑没了魂,就如行尸走肉地杵在那儿,一没有艺术鉴赏上的美观,二更不能流芳千古,盖的房子缺“人味儿”。
从设计草图开始,设计师学着洞察大地与苍穹,保护着栖息在内的人与物,让建筑生发独特的灵魂光彩。它不一定恢弘庞大,但会包容并蓄;它不一定金碧辉煌,但处处显温暖;它所矗立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恰如其分地让人舒服和放松。
给建筑加入那一份人道情怀,正是建筑师的责任。上文提到的坂茂曾这样为自己的工作进行描述,“那么多的人因为自然灾害流离失所,但地震从来不夺人性命,是建筑倒塌才致人死亡,这是建筑师的责任。”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