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工人大学

2017年06月15日 来源:《三月风》

s01.jpg

在北京,距离天安门近90公里的地方诞生了一所“工人大学”。从第一代农民工开始,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工人大学让打工者们掌握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社会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学习到关于公平的价值观。

摄影_刘关关

辑文_《三月风》记者 张西蒙

s15.jpg
2015年7月9日,学员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电脑维修。工人大学需要6个月的时间学习,学员在这里能学到电脑维修、软件应用等技能,还会学习包括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团结经济、农业合作社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文化课程。

s004.jpg
一位来自北京高校的教师志愿者阅读“工人大学”的资料。一些志同道合的高校师生会定期来到这里做志愿者,为学员授课。

 s08.jpg
学员们在校园中开辟的菜地里劳动。他们栽种的农作物,下一期学员入学的时候就可以吃了。互助、团结以及合作是学校的基本理念。

s18.jpg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工人们拿到了毕业证书,在同学之间相互展示。

 北京皮村和它孕育的工人文化,因为育儿嫂范雨素笔下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重新占据了人们的视野,范雨素也从“范阿姨”一跃成为“范老师”,一众网友感叹“一个普通育儿嫂的文字着实惊艳”。

“工人春晚”“工人诗歌”“工人文化”,关于雅俗是否可以共存的争执从来就没有停止,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的工人文化宫、工人博物馆,多半门可罗雀,和庞大的工人群体以及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亿人,其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3.2%,初中文化程度占59.4%,高中文化程度占17%,大专及以上占9.4%。他们的业余时间主要是看电视、上网和休息,选择参加文娱体育活动、读书看报的比重较少,选择参加学习培训的比重为1.3%。

一面是干活、领工钱,另一面是追寻生命中的“小确幸”,对于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的工人群体而言,这两者往往难以平衡。在各个城镇的务工人员聚集地,形成了类似皮村这样的存在,像是自成一体的世外桃源,而很多地方的发展又超出了一般预期,从社会行为上的聚集地逐渐过渡发展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

距离北京市中心约90公里的平谷区张辛庄一处破旧的小学校,有一所“工人大学”。“工人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它的正式名称是北京同心创业培训中心,是北京工友之家创办的公益性培训机构。”创办者孙恒为学员们设定了两个目标,低级目标是从就业角度出发,以掌握技能为主;高级目标是从成长角度让工友们更懂劳动价值和社会责任。

s21.jpg
2015年8月14日,学员们拍毕业合影。结束在“工人大学”的学习后,这些学生有人回到老家,投身乡村建设,大部分学员又重新回到各行各业,继续着打工生活。

 s39.jpg
2015年11月21日,广东东莞,李越与工友在街头玩台球。他说,台球是他们每天下班之后几乎唯一的娱乐。从“工人大学”毕业之后,李越来到东莞一家电子厂的流水线上工作。他们每天早上八点上班,晚上八点下班。

 s03.jpg
2015年7月10日,学员们在课堂上蒙上眼睛,一起完成名为“信任”的游戏。

 s14.jpg
熄灯之后,一位学员在床上看手机,另一位则准备出门洗漱。学校规定,晚上十一点之后所有宿舍要熄灯。除了作息时间外,抽烟、喝酒、打架以及谈恋爱等行为在学校都不被允许。

工人大学并不是今日才有,早在1968年,遵从毛泽东“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的指示,上海机床厂创办了第一所“七二一工人大学”,之后为期两年的学制和脱产学技术的模式在全国工矿企业推广。随着时代发展,工人大学办学育人的功能逐渐减退,更多意味着一种文化象征。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乡差距的增大,近几十年,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一个庞大的打工群体。“工人大学”就是针对这一群体而创办的公益性培训机构。

在工人大学里,如果给20岁出头的工人讲商品、货币、可变资本,教室里是无声的尴尬,但若问“老板用什么方式让你们多干活”时,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生产线上不让说话”“把基本工资压得很低,让你不得不加班”……

在6个月的时间里,来自各行各业的打工者不仅要学习电脑维修、软件应用等技能,还要学习包括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团结经济、农业合作社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文化课程。

学校创办者孙恒认为,青年打工者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自己以及未来都比较迷茫,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抱有不平衡心理。所以,“工人大学”在教授一些基本技能之外,更希望能够教给学员们人生观、价值观,告诉他们,这个社会应该尊重的是劳动,而不是金钱。

相比较个人成功,“工人大学”更崇尚集体的发展。校方的理念是,劳动者应该走合作社的道路,成为工作上的合作者,而不是变成老板或者打工者,成为剥削关系。

“工人大学”不收任何费用,但是学员们要通过劳动“换取”知识。学员们都要定期到学校所承包的农园里劳动,农产品的义卖收入用于“工人大学”的运营。

 结束在“工人大学”的学习后,学员们有人回到老家,投身乡村建设,但大部分学员又重新回到各行各业,继续着打工生活。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