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沈琳达 来自澳大利亚的“中国好人”

2017年01月21日 来源:《三月风》

QQ截图20170120153307_488.png

18年来,她不辞劳苦地奔波于澳大利亚和焦作之间,游说于世界各地。为了给孩子们拉赞助搞募捐,她绞尽脑汁、费尽口舌;为了弥补孩子们的经费不足,她几乎倾尽个人积蓄和家中财产。由于长年劳累和呕心沥血,她现在已身患多病,却仍然在为了孩子们奔波。

感动8500万

博爱

沈琳达(Shum Ethne Linda)生于1948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一所公立学校的教师,1998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做义工接触孤残儿童,之后决心为中国孤残儿童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18 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共投入近2000万元,获得中央文明办颁发的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文_《三月风》记者 刘一恒

沈琳达(Shum Ethne Linda)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一所公立学校的教师。她是3 个孩子的妈妈,9个孙子孙女的奶奶,本该是子孙绕膝、安享天伦的年纪,却因一个承诺,改变了她后半生的生活。

那是1998 年4 月,琳达随着一个志愿者团队首次踏上中国大陆,来到河南省焦作市福利院做义工。期间她接触了因各种残疾而被父母遗弃的孤残儿童,孩子的笑容和眼神深深印在了琳达心里。

回国后,沈琳达就和她的丈夫一起为焦作的孤残儿童游说募捐。他们在工作之余每年两到四次组织义工团队来焦作看望孩子们,义工团队成员有老师、护士、医生和理疗师。他们每次来焦作都会在福利院工作两到四星期,除了为孩子们购置奶粉、棉衣、玩具、洗衣机等急需物品之外,他们就像远离家门的母亲回到孩子们身边一样,和孩子们拥抱亲昵、喂饭喂水、擦屎擦尿,就连下水道堵塞了,他们也挽袖挽裤,趴下身体去疏通。就这样,琳达干到了2005 年。

家庭是这些孤残儿童向往的地方,琳达认为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家,让孩子们回归家庭,感受家一样的温暖。” 2005 年沈琳达夫妇开始为福利院的孩子们筹划“家庭式养育”,并筹款、选聘专职护理员。她心中的“家庭式”养育模式,就是让6 到8 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功能齐全、温馨舒适的养育家庭,每个家庭都有固定的“妈妈”照料孩子的日常起居,充分让孩子们体验家的感觉。2006 年初,琳达与福利院签订协议,正式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养育项目,起名为“鹰之家”,寓意给这些残疾并遭遗弃的孩子们插上飞翔的翅膀。然而,正当琳达夫妇为孩子们的新家忙碌筹备的时候,沈琳达的丈夫荷瑞却于2006 年底因病去世。荷瑞临终前嘱咐琳达:要把自己的骨灰带到焦作福利院,他要看着这里的孩子健康长大;要用自己的抚恤金在离福利院不远的居民小区买套房子,免费提供给孤残孩子们居住,让孩子们真真正正地接触社会、融入社会。

在处理完丈夫的丧事后,沈琳达又踏上了飞往中国的飞机。她遵照丈夫的遗愿,把丈夫的一部分骨灰和全部抚恤金带到了焦作。从这时开始,除了位于福利院的几个养育家庭外,沈琳达又在附近小区为孩子们购买了一套五室两厅的房子,聘用了2 名“家庭妈妈”,让9 个孩子长期生活在这里。

从2009年开始,琳达觉得应该搞教育、办学校。琳达认为“仅仅吃饱穿暖还不是完美的人生”。于是,琳达又开始为孩子们准备教室教具,为学校老师们募集工资而到处奔波。为此,琳达特意将孩子们平时的绘画作品制作成了精美的贺卡,把她自己创作出版的两本书也拿出来,在昆士兰州的各个超市、学校和社区向过往行人义卖和募捐。有一次,琳达应邀出席在北京举行的澳大利亚中国商会年度晚宴,她抱着一堆孩子们绘画作品制成的贺卡,一张桌子一张桌子地“推销售卖”,向在场的每个人介绍她有一群孩子需要上学、需要老师……

2013年9月,在焦作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琳达为之奔波的“焦作市梦琳家园希望学校”正式挂牌运行。从2014 年开始,沈琳达又连续3年争取到了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专项援助资金的支持。先后为孩子们建造了梦琳图书室、教具室、早教教室和青少年职业技能教室。

近几年来,为了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沈琳达先后资助了王鸿伟、福笑笑、福柳儿、福金秋和福贝贝等孩子来到澳大利亚的家。孩子们在澳大利亚和琳达奶奶生活了1 到3 个月的时间,他们都坐了飞机,见到了袋鼠和树袋熊,去了黄金海岸,吃到了正宗的西餐,体验了地地道道的国外生活,非常的开心。

据不完全统计,18 年来沈琳达和她的团队共投入近2000 万元,用于孤残孩子的养护和教育事业,约300 多名孤残儿童直接从中受益。她用18 年的努力和奉献,使50 名左右的孤残孩子长期生活在梦琳儿童家园的7 个养育家庭,约90名残障孩子愉快地分散在13 个教学班读书学习,使许许多多的孤残孩子实现了上学梦、家庭梦和幸福梦。2012 年6 月,64 岁的沈琳达荣登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2016 年,梦琳家园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用她自己的话说,“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是我最大的快乐;看着孩子们成长为优秀的中国公民,是我最大的心愿。”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