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来,她不辞劳苦地奔波于澳大利亚和焦作之间,游说于世界各地。为了给孩子们拉赞助搞募捐,她绞尽脑汁、费尽口舌;为了弥补孩子们的经费不足,她几乎倾尽个人积蓄和家中财产。由于长年劳累和呕心沥血,她现在已身患多病,却仍然在为了孩子们奔波。
感动8500万
博爱
沈琳达(Shum Ethne Linda)生于1948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一所公立学校的教师,1998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做义工接触孤残儿童,之后决心为中国孤残儿童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18 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共投入近2000万元,获得中央文明办颁发的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文_《三月风》记者 刘一恒
沈琳达(Shum Ethne Linda)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一所公立学校的教师。她是3 个孩子的妈妈,9个孙子孙女的奶奶,本该是子孙绕膝、安享天伦的年纪,却因一个承诺,改变了她后半生的生活。
那是1998 年4 月,琳达随着一个志愿者团队首次踏上中国大陆,来到河南省焦作市福利院做义工。期间她接触了因各种残疾而被父母遗弃的孤残儿童,孩子的笑容和眼神深深印在了琳达心里。
回国后,沈琳达就和她的丈夫一起为焦作的孤残儿童游说募捐。他们在工作之余每年两到四次组织义工团队来焦作看望孩子们,义工团队成员有老师、护士、医生和理疗师。他们每次来焦作都会在福利院工作两到四星期,除了为孩子们购置奶粉、棉衣、玩具、洗衣机等急需物品之外,他们就像远离家门的母亲回到孩子们身边一样,和孩子们拥抱亲昵、喂饭喂水、擦屎擦尿,就连下水道堵塞了,他们也挽袖挽裤,趴下身体去疏通。就这样,琳达干到了2005 年。
家庭是这些孤残儿童向往的地方,琳达认为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家,让孩子们回归家庭,感受家一样的温暖。” 2005 年沈琳达夫妇开始为福利院的孩子们筹划“家庭式养育”,并筹款、选聘专职护理员。她心中的“家庭式”养育模式,就是让6 到8 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功能齐全、温馨舒适的养育家庭,每个家庭都有固定的“妈妈”照料孩子的日常起居,充分让孩子们体验家的感觉。2006 年初,琳达与福利院签订协议,正式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养育项目,起名为“鹰之家”,寓意给这些残疾并遭遗弃的孩子们插上飞翔的翅膀。然而,正当琳达夫妇为孩子们的新家忙碌筹备的时候,沈琳达的丈夫荷瑞却于2006 年底因病去世。荷瑞临终前嘱咐琳达:要把自己的骨灰带到焦作福利院,他要看着这里的孩子健康长大;要用自己的抚恤金在离福利院不远的居民小区买套房子,免费提供给孤残孩子们居住,让孩子们真真正正地接触社会、融入社会。
在处理完丈夫的丧事后,沈琳达又踏上了飞往中国的飞机。她遵照丈夫的遗愿,把丈夫的一部分骨灰和全部抚恤金带到了焦作。从这时开始,除了位于福利院的几个养育家庭外,沈琳达又在附近小区为孩子们购买了一套五室两厅的房子,聘用了2 名“家庭妈妈”,让9 个孩子长期生活在这里。
从2009年开始,琳达觉得应该搞教育、办学校。琳达认为“仅仅吃饱穿暖还不是完美的人生”。于是,琳达又开始为孩子们准备教室教具,为学校老师们募集工资而到处奔波。为此,琳达特意将孩子们平时的绘画作品制作成了精美的贺卡,把她自己创作出版的两本书也拿出来,在昆士兰州的各个超市、学校和社区向过往行人义卖和募捐。有一次,琳达应邀出席在北京举行的澳大利亚中国商会年度晚宴,她抱着一堆孩子们绘画作品制成的贺卡,一张桌子一张桌子地“推销售卖”,向在场的每个人介绍她有一群孩子需要上学、需要老师……
2013年9月,在焦作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琳达为之奔波的“焦作市梦琳家园希望学校”正式挂牌运行。从2014 年开始,沈琳达又连续3年争取到了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专项援助资金的支持。先后为孩子们建造了梦琳图书室、教具室、早教教室和青少年职业技能教室。
近几年来,为了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沈琳达先后资助了王鸿伟、福笑笑、福柳儿、福金秋和福贝贝等孩子来到澳大利亚的家。孩子们在澳大利亚和琳达奶奶生活了1 到3 个月的时间,他们都坐了飞机,见到了袋鼠和树袋熊,去了黄金海岸,吃到了正宗的西餐,体验了地地道道的国外生活,非常的开心。
据不完全统计,18 年来沈琳达和她的团队共投入近2000 万元,用于孤残孩子的养护和教育事业,约300 多名孤残儿童直接从中受益。她用18 年的努力和奉献,使50 名左右的孤残孩子长期生活在梦琳儿童家园的7 个养育家庭,约90名残障孩子愉快地分散在13 个教学班读书学习,使许许多多的孤残孩子实现了上学梦、家庭梦和幸福梦。2012 年6 月,64 岁的沈琳达荣登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2016 年,梦琳家园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用她自己的话说,“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是我最大的快乐;看着孩子们成长为优秀的中国公民,是我最大的心愿。”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