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4》嘉宾董力和阿拉蕾这对“实习父女”组合越来越受到追捧,经常参加各类时尚活动。(图 CFP)
所谓CP,简单说来,就是“朋友以上,恋人未满”的微妙状态。《爸爸去哪儿4》里的“临时父女”董力和阿拉蕾被指不像父女更像“CP”……究竟是真的对儿童有不良示范作用,还是观众过度解读,“淫者见淫”了呢?
文_《三月风》记者 张立洁
《爸爸去哪儿》开播三年来已经播出四季,作为同类节目的标杆,无论是制作水准还是嘉宾阵容,每每播出时总能吸引眼球、引发热议。然而,近段时间《爸爸去哪儿4》却遭遇到开播以来的最大质疑,“实习父女”董力和阿拉蕾组合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两人从最初的“反差萌”到后来的“炒CP”,到“恋童幻想素材”……“明星爸+ 素人娃”这样陌生父女硬凑对的关系设置已经上升成严肃的社会话题。
《爸爸去哪儿4》部分视频截屏,两人亲昵对话被媒体特意挑出回放。
23 岁的“实习爸爸”董力和3 岁“女儿”阿拉蕾,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陌生人组成“临时父女”,每期节目的录制时间大概是三天两晚,期间他们会同吃同住同玩。伴随着节目的播出,这对圈粉无数的“父女”却逐渐被网友解读出“CP”的味道,这既和当事人的话语有关,也和素材的剪辑有关,节目因此惹来了大量争议。
所谓CP (Character Pairing) 是英文“人物”“配对”的缩写,简单说来,就是“朋友以上,恋人未满”的微妙状态。何出此言?就要从两位当事人的言行说起。比如,节目中年仅3岁的阿拉蕾会向董力表达“我长大了我妈就会把我嫁给你”,而董力在被问到情感状况时也曾不止一次地表示,“在等阿拉蕾长大”。还有诸如洗完澡后阿拉蕾穿着董力的衣服,董力在节目中向阿拉蕾索吻、帮其脱衣、共睡一张床等内容……
对于阿拉蕾的各种示爱,心理咨询师维尼表示:“我们对孩子的一些表现要有合理的理解。比如阿拉蕾说长大后我就嫁给你,这其实很正常。很多小男孩会对妈妈说长大后要和妈妈结婚,这种表达无非是表明了孩子的喜爱之情,可能大多数爸爸妈妈不会有太多的担心,而会感到甜蜜。相反,如果我们想多了,过度去诠释孩子天真话语的含义,对孩子反而不好。”
而问题恰恰就出在了董力和阿拉蕾并不是真正的父女关系。教育部门、公益组织、司法人员千方百计用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教他们如何保护自己,而这类节目却会让孩子们产生模糊的认识。包括“女童保护基金”等质疑的焦点在于,节目中的“人设”会给未成年人带来的错误暗示,存在着对女童的不良示范,容易让女童放松对潜在危险的警惕,同时,有专家指出,“实习父亲”这种游戏的设置也会破坏幼童安全感的建立。
心理学研究显示, 婴幼儿时期(0 ~ 6 岁)是孩子与父母形成安全依恋和信任关系的关键时期,同时,3 ~ 6 岁也是性发育的第一个高峰。3 ~ 6 岁,是孩子形成性偏好、性观念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对异性、对性、对社会伦理的观念,将会影响成年以后的择偶标准和性观念。
据“女童保护”基金的调查报告显示,2015 年,大概每天会发生一到两起幼女被性侵的案件,其中80% 以上都是熟人所为。被邻居、被邻居家的大哥哥以及街上认识给糖吃的哥哥
等诸多熟人猥亵强奸的案例并不鲜见,幼女对于熟人性侵的防范,如何强调也不为过。对于该事件中舆论的哗然和媒体的监督,笔者认为不存在恶意过度解读,更不存在“淫者见淫”的问题。对节目组来说,如何通过更为合理的人物设置体现亲子互动仍是需要完善的功课。正如网友所言,明星扮演临时父亲固然可以提高收视率,但节目过后除了电视台和明星们获得曝光度外,年幼的孩子又能得到什么?谁该对她/ 他的人生负责?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