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三月风》记者 冯 欢 李 樱
红酒商让·杜布菲作为画家出现在公众视野已是1942 年了,那年他41岁。他过去也画画,但基本属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始终找不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位法国文艺青年既叛逆又执拗,他发现当时的艺术界都在趋同,不论美国还是欧洲,盛行着以波洛克为代表的抽象主义。厌恶陈腔滥调的他,故意用近似儿童涂鸦的笔触,做最不像艺术的东西。
1945 年,继续寻找创作可能的杜布菲到瑞士做了一次深度文化之旅,参观了日内瓦、洛桑、伯尔尼等多个精神病医院的美术收藏,这些作品深深打动了他。回到法国后,他率先把这种天然无饰的创作命名为“原生艺术”(ArtBrut),继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美术批评界一场长达四十年的探索。
精神病人阿道夫·韦尔夫利把剪贴、图画和文字融为一体,做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装饰艺术;无望地爱上德国国王的女画家阿萝伊姿不断重复着色彩鲜艳的爱情主题;农民奥古斯特用木头和其他材料做成一支庞大的军团……这些与职业艺术圈无关之人,描绘了艺术世界更为神奇的一面。
杜布菲一见难忘,他找到了一种纯粹而又野性的表达力,相比之下,那些所谓的官方艺术、新派艺术犹如隔靴搔痒。此后,他付出了数十年的努力,花费大量精力收集此类作品。1976 年,杜布菲将藏品全部捐献给了瑞士,并在洛桑建立了原生艺术馆。
Lidy Besteman 《两只动物》
纸上墨水 44 x 34 cm
为“原生艺术”正名
在此之前,1864 年,意大利著名原生艺术 喧嚣之外野蛮成长人类学、精神病学家凯撒·龙勃罗梭著写的《天才与疯狂》首次出版,30 年发行了6 种版本,该书中阐述的艺术天才观念在西方产生广泛影响,一战后,欧洲前卫艺术家们开始对精神病人自发创作的艺术产生浓厚兴趣,1921 年,瑞士籍精神病医师沃尔特·莫根塔勒以阿道夫·韦尔夫利的作品为主题完成了一本书《一个精神病艺术家》。1922 年,德国精神病医生汉斯·普林茨霍恩将多年来精心搜集的神经病人的画作编成《精神病人艺术作品选》一书,一时成为先锋艺术家们争相传阅的读物,回归原始的潮流涌起。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雅斯贝斯、荣格等一批精神病学家、思想家们也为原生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全面支持。
根据杜布菲的定义,没有受过文化艺术熏陶的精神病患者、囚徒、通灵者、社会边缘化人士、自学者、主动违反文化或被文化排斥在外的人自发创作的艺术都可以纳入原生艺术行列。与传统艺术截然不同,他们创作的主题、选材、表现方式不受任何古典或流行艺术的羁绊,完全发自内心、出乎天性,又被称为素人艺术、局外人艺术、非传统艺术。与其说是杜布菲发现了这些艺术,倒不如说是他将这个在学院之外蔓生的艺术正名,且在思想和情感上,奠定了一个很高的起点。
后世尊杜布菲为“二战以后最伟大的法国画家”。可是回到当初,并不如此。1949 年10 月,杜布菲在巴黎吐安画廊举行一次原生艺术展。媒体完全不给他面子,多半觉得这是个“愚蠢的展览”,“所有的人都好玩,没一个值得贴上画家或雕塑家的标签”。多年之后,杜布菲成就大名一言九鼎时,回顾往昔,说原生艺术给他的眼睛做了启蒙教育,“它教我如何画,告诉我为何要这么画。”完整的精神世界,包括理性和非理性在中国,有所谓当代艺术还是近30 年的事。什么是原生艺术,至今仍是一个模糊概念,至于这类艺术对于中国公众和艺术的发展,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就更是少有人问津。南京艺术家郭海平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2006 年开始,他便致力于在精神病院里发现中国的“梵·高”,通过艺术作让精神病人重返社会。
“所谓的精神疾病,总体来讲是非理性的,但是非理性不仅仅是精神病人才有,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包括理性世界和非理性世界,让理性与非理性对立,就是人为地制造精神障碍。”郭海平称呼他们为精神病艺术家,对他来说,每位精神病人身上都有值得敬佩的地方。“在我的经验中,只有那些极富智慧、对事物极为敏感,不甘平庸、愿意在自己精神世界中沉醉和冒险的人,才最容易与现实发生冲突,并在精神上留下障碍。从真实自由的这个领域内去观察艺术作品,精神病人的作品那肯定是最高境界。 ”
他在南京的几个社区设立了工作室,“艺术家”们大都无任何艺术经验,来到工作室后,才第一次拿起画笔,在郭海平看来,这种独立性,在当今的艺术圈,反而难能可贵。他从不教技法和内容,只是提供多种材料,让“艺术家”自己选择,“快的,一个月就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一般是2 到3 个月”,甚至画画时从来不用橡皮。
这种原生创作,除却艺术价值外,还有康复效果。妞妞是一位北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未到工作室之前,她每天近似睡眠状态有20 个小时,来到工作室后,她用了一周时间画了四幅画,《窒息一次》《窒息二次》《窒息三次》《窒息四次》,画完后,她说自己“有一种获得新生的感觉,找到了生病前的状态”。回北京时,一直陪伴在身边的妈妈欣慰地发现,妞妞居然主动帮她打开出租车的后备箱,拿起了行李,这让这位母亲惊叹,“艺术唤醒了我的女儿”。
将原生艺术引入精神康复领域的作法,在西方十分普遍,原理是充分利用艺术的感性和直觉的手段去唤醒和激发人沉睡的潜能和意识,在郭海平看来,这种治疗的本质是“走心”。而艺术恰恰是“走心”的便捷通道。“生动的艺术比其他表现形式更容易走进人的内心,我不相信任何一种不能进入人的内心的心理治疗。”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