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康复国际 从扶助走向融合

2016年11月10日 来源:《三月风》

它率先提出了目前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志,它发起“联合国残疾人年”“残疾人十年”,在制订和实施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残疾人权利公约》等重大国际行动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创立近百年之际,康复国际迎来了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女性领导者,“中国经验”和“中国力量”的注入将为它翻开新的篇章。

121354848.jpg
2014 年10 月6 日,在波兰华沙举行的康复国际代表大会上,张海迪高票当选成为新一届康复国际主席。

文_《三月风》记者 曲 辉

2016 年10 月,创办近百年的康复国际组织,在爱丁堡的世界康复大会上即将迎来其第一位中国大陆籍主席正式就任。

在两年前的波兰华沙,经过竞选演讲和投票表决等会议程序,中国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被该组织的代表大会高票选举为新一届康复国际主席。

也许在普通人的视野中,这个历史悠久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并不高调,但其实康复国际的广泛影响力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拥有超过100 个国家级成员组织,还有若干国际组织会员;它有亚太、阿拉伯、欧洲、北美、非洲、拉丁美洲6 个区域,下设7 个专业委员会;它在美国纽约设有秘书处,与联合国系统特别是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保持密切联系,并在这些组织中具有咨商地位。

康复国际更是最早积极倡导残疾人康复和服务的国际组织。它率先提出了目前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志——也就是我们无论在停车位、公共卫生间等等地方常常看到的轮椅符号——通俗而形象地呼唤世界重视、关注和帮助残疾人。此外它发起“联合国残疾人年”,在制订和实施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残疾人权利公约》等重大的国际行动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

康复国际简介

康复国际(英文名称为 Rehabilitation International, 简称RI),是一个长期致力于促进残疾人康复和福利的国际非政府组织。1922 年由美国人艾德加·F·艾伦正式创立,先后更名“国际残疾儿童会”“国际残疾人士福利会”“国际残疾人康复会”,1972 年更名为“康复国际”沿用至今,其秘书处设立在纽约。

康复国际下设七个专门委员会,包括医学、职业、教育、社会、组织管理、ICTA(器械、建筑、住宅、交通)、文化娱乐和体育等领域。它与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国际劳工处、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福利基金会、欧洲共同体委会员等国际组织都建立了联系和协作。现拥有超过100 个国家级成员组织,分别归属非洲地区、阿拉伯地区、亚洲与太平洋地区、加勒比地区、拉美地区、北美地区、欧洲地区等七个区。每一会员国组织均有负责人,地区则设有地区理事会。

康复国际每四年召开一次世界大会和地区性会议。另外,每四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公开竞选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即执行委员会,会长为执行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任期四年。另有副会长若干名,分别代表各地区。

康复国际旨在促进残疾人的权利和融合,预防残疾,促进全球残疾人及家庭的康复和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鼓励与相关领域的研究,是各方交流观点、知识、经验和传播信息的中介和平台。

从小镇机构到国际组织

康复国际的前身,是1919 年在美国俄亥俄小镇上成立的“俄亥俄残疾儿童会”(Ohio Society for Crippled Children)。

它的创始人埃德加·F·艾伦(Edgar F. Allen)原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在通信行业和铁路行业取得了不斐的成就,也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1907 年,他的一个儿子在一次街头车祸中受了重伤,为抢救双腿被截除。恰恰不巧的是,当地只有一家简陋的小医院,由于医疗手段跟不上,儿子最终不治身亡。而如果医院水平还可以的话,这个男孩本来也许还有救。

自此艾伦将自己的企业售卖,开始筹集资金来修建医院。一年后,医院落成,也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正是在这所医院里,他迎来了一个前来进行双腿矫形的八岁孤儿。这个小男孩和他很亲近,喊他“爸爸”(Daddy)。艾伦的这个称呼不胫而走,而他也从这个孤儿身上意识到了被大众长期忽视的残疾儿童群体的需求。

1915 年,他开设了美国第一家面向残疾儿童的医院,他说服许多家长将残疾的孩子送来,为孩子们提供医疗、情感和知识上的各种服务。继而他意识到这背后更需要一套机构支持,因此到了1919 年,“俄亥俄残疾儿童会”应运而生。

到了1921 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 美国残疾儿童会”(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Crippled Children), 艾伦被选为了第一任主席。而到了1922年,该组织升级成为“国际残疾儿童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rippled Children),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公益组织。

艾伦花费了大量时间为组织奔走募捐。1929 年,23 家分协会也纷纷成立。第一届世界大会召开,来自12 个国家的100 多个代表团前来参会,艾伦负责主持了这次会议。

1930 年,儿童会还为第一届白宫儿童健康和保护大会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调查数据。白宫这次会议之后,专门设立了一个分委员会来研究残疾领域的问题。艾伦参与执笔了一份残疾儿童权利法案,后来被收入了1935 年的社会保障法案。

艾伦于1937 年去世,他为国际康复事业所做的开拓性贡献功不可没。他的墓志铭上刻着他为人津津乐道的外号“Daddy”。他的哲学是:“我们只有一生。如果不向其中倾注什么,我们会一无所获:安慰苦痛,帮助不幸,但行善事,才是能获得快乐和真正成功的途径。你的人生和财富不应该看获取了什么,而应看给予了什么。”

QQ截图20161110152646.png
康复国际创始人和第一任主席埃德加·F·艾伦(1862-1937),是一名企业家和慈善家。

QQ截图20161110152659.png
康复国际初期重要倡议者和参与者贝尔·格里芙(1894-1957),于1939 年至1951 年间担任康复国际秘书长。

康复国际重要人士

作为国际康复领域的重要组织,“国际残疾儿童会”后来又几易其名。1939年,它更名为“国际残疾人士福利会”,1960 年更名为“国际残疾人康复会”,直到1972 年更名为“康复国际”至今。这些名称的变更反映了社会对于残疾人群体的观点变迁。而许多康复领域的国内和国际重要人物,都参与了康复国际或与其保持着密切联系。

贝尔·格里芙(Bell Greve)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康复领域的重要人物。康复国际的起始阶段与她的艰苦努力是分不开的。

出生于1894 年的她,最初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传教士。然而在大学期间,她开始在克利夫兰一家慈善中心从事志愿者工作,这成为她日后从事社会工作的重要原因。大学毕业后,她在克利夫兰找到了一份人道救援工作,在此期间她接触了许多残疾领域的事务。

不仅如此,她还曾远赴海外,曾到捷克斯洛伐克担任红十字儿童健康中心的主任。回到美国以后,她成为州福利慈善事业部部长与克利夫兰康复中心的主管。

她在起步阶段的康复国际中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她的海外经历对于这一组织的创始者们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因为当时的骨干成员很少有在国外工作的经验。

在一战后的经济大萧条时代,尽管财政捉襟见肘,格里芙仍为福利会的事情奔走。她分别参与组织了1936 年在布达佩斯、1939 年在伦敦召开的康复国际世界大会。1939 年的会议上,她被选为秘书长,一直任职至1951 年。这期间她一直倾尽自己的社会资源、人脉、技能和财产来维持组织的运营。

她的乐观与投入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是一位襟怀坦荡的女士,声音犹如女高音般高亢,浑身充满活力。她在会议上说,‘如果我们有五百美元,就可以在保加利亚把工作开展起来。’”

在战后,格里芙与后来当选的主席凯斯勒博士一起规划了组织的发展蓝图。他们达成了共识:组织不应该继续

仅以一个纯志愿者组织存在,一个带薪而执行效率高的团队才是当务之需。当那时经济窘迫一直困扰着他们,到1949 年为止,组织的预算长期低于每年2000 美元。

幸好否极泰来。曾有一位女士在多年前听过格里芙关于海外残疾儿童的演讲,那场演讲让她感触颇深,因此后来决定将自己遗产中的16000 美元捐给康复国际。这笔及时的捐款成为了康复国际的“种子基金”,为后来将秘书处设立在纽约创造了条件——那里也是联合国的办公所在,更有利于机构间的沟通与协作。

肩负康复国际以及其他常规工作之外,格里芙还同中国医护人员合作,待战争结束在中国大陆为受伤的百姓建立康复中心。她还应联合国的派遣,协助墨西哥、古巴也建立了相应的康复机构,她赴海外工作归来时,常常将所有随身物品都送给了当地的民众。

康复国际的第二任主席美国律师保罗·H· 金(Paul H. King), 帮助推动了1931 年残疾儿童权利法案,建立了国际残疾儿童信息情报局。

弗里达 Kahlo-At-Home-With-Dr.-Juan-Farill-1488951.-Gisèle-FreundIM.jpg
骨科医生胡安·法里尔曾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担任过康复国际第三任主席。著名艺术家弗里达为感激他对自己的治疗,将他绘进了画作中予以致敬。

在康复国际的历任领导者中,有许多是康复医学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如第三任主席胡安·法里尔,就是一位来自墨西哥的骨科医生。

著名艺术家弗里达甚至将其绘进了画作予以致敬。1951 年,法里尔为弗里达进行了七次脊柱手术。她在墨西哥的医院里呆了九个月。在恢复过程中,她创作了这幅作品。她在日记中写道,“法里尔救了我。”

曾任康复国际主席的康复专家亨利·凯思勒(Henry Kessler)则是一位美国骨科医生。1948 年他建立了凯思勒康复研究中心,这家机构在残疾人的医疗看护、社区教育、研究培训和国际规划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他十分强调康复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手术刀是不够的” 。

香港著名骨科医生方心让也曾于1980 年到1984 年间任康复国际主席,是该组织有史以来的第一名亚洲主席。他对于大陆康复事业十分关注和支持。早在1983 年末,他就曾以康复国际主席的身份访问大陆,1984 年4 月,率领康复国际代表团再次来访,并向时任领导人递交了《康复国际八十年代宣言》。同年6 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也被接纳为康复国际的会员。

此外,康复国际的历任领导者中也不乏像创始人艾伦一样的政商与知识精英。如曾任挪威国防和社会事务部长、并撰写过残障相关论著的古德芒德·哈拉姆(Dr. Gudmund Harlem);如美国商人和慈善家范默·塞顿(Fenmore Seton), 因其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曾获乔治布什总统颁发总统卓越服务奖;又如澳大利亚建筑师麦克·福克斯(Michael Fox),也是联合国残疾人权利法案起草、通过和实施的重要参与者。

121354849.jpg
菲律宾的残疾人接受逃生知识训练。近年来,残疾人的防灾逃生训练成为康复国际着力的方向之一。

无障碍标志的提出与推广

康复国际成立以后,推动和实施了一系列服务残疾人的举措。早在1929年,它便向当时的国际联盟建议建立专门机构,来进行残疾人相关数据的调查和搜集。直至1975 年,康复国际促成了第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残疾人调查。

在理论层面,早在1961 年,康复国际就建立了“社区康复”的概念基础。而在关系残疾人日常生活的层面,它在1998 年推动了面向残疾女性的自助组织和小额贷款企业的成立。

在所有的贡献之中,无障碍标志是如今最为随处可见、深入人心的存在。这个符号诞生于1968 年,最初由瑞典的一名设计专业学生苏珊妮·科芙德设计,起初图像上只是一只空的轮椅。

后来这一方案被推荐到康复国际,在爱尔兰都柏林举行的康复国际世界大会上亮相。有人提出意见,认为这个标志过于简单,难以辨认,推选者后来对其进行修改,为轮椅上方的线条添加了一个“脑袋”,使其成为一个坐轮椅的人的形象。

修改后的无障碍标志被康复国际核准后,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凡符合无障碍标准的道路和建筑物,或为了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和易于为残疾人所识别、告知他人不要随意占用,都会在显著位置上安装国际通用标志牌。

无障碍轮椅标志牌的图形大小根据观看距离而灵活调整,规格为10 厘米×10 厘米至40 厘米×40 厘米。根据需要标志牌可同时在一侧或下方辅以文字说明和方向标示,使其意义更加明了。

在此之前,康复国际的工作目的之一,是“改变残疾人使其适应社会”,而无障碍标志的推广,则意味着思路的新维度:改造不合理的社会使其适应和包容残疾人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

121354847.jpg
在2016 年7 月美国的“残障骄傲”游行中,一个残疾运动员跟其他人共同自拍,他们举的牌子上印着康复国际推广的无障碍标志及其升级版。

国际残疾人年与八十年代宣言

在康复国际等组织的推动下,1976年,联合国大会宣布1981 年为“国际残疾人年”,呼吁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制订行动计划,将重点放在机会均等、康复和预防残疾方面。国际残疾人年的主题是“充分参与和平等”,其详细内容是:残疾人有权充分参与生活和社会发展,享受与其他公民同等的生活条件,并平等分享因社会经济发展而改善的条件。1982 年,联合国大会进一步宣布1983 年至1992年为联合国残疾人十年。

在这十年中,联大每年开会审议残疾人问题,督促会员国建立协调中心或全国委员会调查、了解和评价实施《行动纲领》的情况。联大还成立了咨询机构以沟通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供各种服务。

1992 年,在此基础上,每年的12月3 日被定为了“国际残疾人日”。

针对残疾人的康复既有助于减轻或消除残疾人的痛苦,又能使其补偿功能、增强参与能力,还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因此在上世纪下半叶,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重视。1980 年6 月,康复国际在加拿大的第十四届世界大会上通过了《残疾预防与康复的八十年代宣言》,提出以发展中国家为重点,把康复服务普及到各类残疾人。

宣言的主要内容是:向社会、向各国政府呼吁关心残疾人的社会福利;向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领导人建议,对伤残人士的生活、学习和职业等问题应给予适当的重视。该宣言被认为是对国际残疾年的一项主要贡献。

八十年代宣言通过之后,联合国使用其成为《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的蓝图基础。行动纲领提出了预防、康复和平等参与三个目标,强调专门康复机构和社区康复相结合,并加强对残疾人及其亲属的指导和培训。之后,众多国家纷纷将行动纲领视作各自国家制订残疾人工作政策的框架基础之一,“残疾人改善处境运动”在各国不断发展壮大。

国际残疾人年、八十年代宣言以及《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共同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一个寻求将伤残问题定义为残疾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时代。人们日益认识到,残疾人权利和平等要实现,必须消除阻碍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的中间障碍。

残疾人权利公约与中国

残疾人运动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黄金发展期,在世纪末进入了一个平台期。世纪之交,康复国际开始思考新世纪的努力方向,这一期间它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促成了《残疾人权利公约》(CRPD)。

从2001 年到2006 年,康复国际在长达五年的协商和公约起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活跃角色。2002 年,为了加强合作,康复国际还联合残疾人国际、世界盲人联盟等8个世界残疾人组织,共同结成了“国际残疾人联盟”(IDA),这是一个残疾人的国际代表组织,宗旨是促进国家、区域与国际残疾人组织间的合作,推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在全球的实施。

2006 年12 月,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极力推动下,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2008 年5 月3 日,公约正式生效。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保护残疾人权利的国际法律文件,也是国际社会在21 世纪通过的第一个人权公约。

《残疾人权利公约》的成功通过也与中国的参与和努力有着密切联系。1999 年,康复国际通过了第三个《千年宪章》,其中便有推动公约的内容。2000 年3 月,作为康复国际正式会员之一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邀请了康复国际在内的世界五大残疾人组织,以及十余个国家的残疾人事务代表赴京参加世界残疾人非政府组织领袖会议,研究制定残疾人的平等和充分参与的世纪战略。

起初会议议题分散,成员们大多自说自话。在中方主席的引导下,与会代表集中讨论权利公约事宜,很快达成了高度一致。会议上通过了《新世纪残疾人权利北京宣言》,强烈呼吁联合国制定残疾人权利公约,并表示为了这个目标,各国际组织将付出不懈努力。

《北京宣言》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启动了残疾人权利公约的进程。各国际组织随之加快行动节奏,各成员单位纷纷承诺动员各自政府对推动公约予以支持。

2001 年, 联合国正式决定制定《公约》,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公约》草案的历次谈判,《公约》性质的综合性、国际合作等内容, 都是中国率先提出的, 并且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为《公约》文本的形成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尽管各国国情及对“人权”的理解不同,在求同存异和相互理解下,公约的通过只用了五年的时间,这在联合国历史上十分罕见。

而中国同时也是《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第一批签署国和批准国,对公约的各项条款均高度认同,忠实履行公约规定的缔约国责任和义务,不断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生活、无障碍等权利。

121354846.jpg
1990 年10 月,康复国际亚太区第九届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首次承办有关残疾人工作的大型国际会议。

康复国际迎来“中国经验”

残疾人权利公约的成功通过和实施,离不开康复国际与中国的良好协作关系。中国拥有8500 万残疾人,在残疾人权利保护方面的经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具有示范性意义。

早在1990 年10 月,康复国际亚太区第九届大会即在北京举行,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首次承办有关残疾人工作的大型国际会议,来自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一千名代表参会。

当时的国家主席杨尚昆亲自出席在人民大会堂的开幕式。时任中国残联主席的邓朴方在开幕式上致辞道,“这次会议将会促进国际康复事业的发展,也将对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992 年10 月, 邓朴方因其在中国和国际残疾人事业中的杰出贡献,被授予以前康复国际主席名字命名的“亨利·凯斯勒奖”。

2014 年10 月,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波兰举行的康复国际代表大会上,以其社会影响力和个人魅力高票当选成为康复国际候任主席。2016 年10 月,她将赴爱丁堡出席世界康复大会,并在大会上正式就任。

中国残联高度重视康复国际主席履职工作,专门召开全面启动康复国际主席履职工作协调会,推进爱丁堡世界大会筹备,积极推动康复国际战略规划起草等工作。

张海迪认为,她之所以能够成功当选,是源自康复国际会员们以及整个国际社会对中国残疾人事业高度的认可和赞同——近年来,中国残联积极发展与康复国际等国际残疾人组织和国际机构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制定和认真做好履约工作。中国不仅成功举办北京残奥会、上海特奥会和广州亚残运会,并在上海世博会首次设立残疾人展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残疾人人权保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在国际残疾人领域展现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被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在担任候任主席的两年间,她已经多次参与了康复国际的会议,并且和各国的同事们、执委会的委员们讨论帮助发展中国家残疾人,以及如何建立非洲基金等问题,希望能帮助更多国家的残疾人,特别是贫困残疾人。

各方都对她领导康复国际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张海迪则表示,“康复国际不仅仅是我个人身份的问题,一个中国人担任康复国际主席的问题,重要的是大家怎么样来努力为千千万万,为上亿的残疾人提供更好的经验、提供更多的帮助。中国残疾人事业已经做出了我们应有的工作和成绩,我们将来一定让中国经验在国际残疾人事务中发挥更多的好的影响”。

今年9 月,张海迪在里约出席第15 届夏季残奥会期间,曾会见了康复国际现任主席曼斯贝肯。曼斯贝肯对海迪主席担任康复国际主席充满期待,希望届时能使得中国残疾人工作理念推广至国际,将康复国际搭建为国际残疾人事务的平台和桥梁。他尤其称赞中国“建立康复大学是一个伟大的构想”,是领先于欧美、对世界康复事业的新贡献。

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康复国际,与时代保持着密切同步。在近几年的实施项目中,更多着力于非洲残疾人预防艾滋病、残疾人防灾逃生、提高发展中国家残疾女性地位等项目实践上。今年10月的第23 届康复国际世界大会更是以“包容”为主题,围绕就业技能、独产生活、老龄与康复、休闲文化生活、无障碍与融合、残疾人防灾救灾等主题进行讨论。

张海迪谈起上任后的工作重点,表示将在前任基础上加强与其他会员组织的团结,将康复国际建设成“能为残疾人做更多实事的国际残疾人组织”,同时拓宽筹资渠道,提高执行委员会同事的能力,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推动社区康复工作,敦促联合国及其成员国将残疾人事务纳入联合国工作体系,严格实施《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并努力推动将残疾人事务纳入2015 年后的发展目标。

相信在崭新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力量”注入下,康复国际作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和影响必将得到充分发挥。国际残疾人事务的交流与合作则会空前加强,残疾人群体在康复和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将得到更有力的清除,最终得以真正平等地共享当代文明的丰硕发展成果。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