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记者 曲 辉
打开衣橱,你发现塞满收纳空间的衣服,中意的却总是那几件;出去下个馆子,满大街的风味和菜系让你眼花缭乱;闲时便在淘宝上乱逛,抱着买便宜货“即使错了也不心疼”的想法,囤下了大量弃置一边的库存。
解锁手机,里面装的几十个App,结果常点开的一屏就能装下;你承受着滚动式的信息轰炸,自己口若悬河、洋洋洒洒,在细节上大做文章,却怎么也抓不着重点;你得意穿梭于酒席派对,得空就一遍遍地刷着朋友圈,却在真正需要回应的时候门可罗雀、知交零落……
这些都是物质、资讯和关系满溢的时代病,我们都是面对各种过剩资源和选择时理性衰弱、手足无措的病人。
习惯了做加法的我们,拥有着对繁复的本能热爱,生怕遗漏掉了什么,被无情地落在后面……当这些让我们越来越不堪重负时,我们才意外发现,极简主义才是解决这一切的钥匙。
1983年,事业蒸蒸日上的乔布斯却过着极简主义的生活。一杯茶、一盏灯和
一套音箱就是他当时房间里仅有的几样常设物件。
超越艺术的法则
“极简主义”一开始是在艺术领域被提出,由美学理论家理查德·沃尔海姆于1965年发表的文章《极简艺术》中首次使用。其要旨是:不断地做减法,减少到只剩本质,抛弃不必要的细节而强调事物本身的美。
“极简主义”由绘画迅速蔓延至音乐、文学、建筑、产品、时装以及平面设计等领域,成为重要艺术思潮。德国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说过,“少即是多”;而建筑师彼得·沃克则称“物即本身”,都说出了极简的精髓。
极简主义的实践者,如建筑师彼得·沃克、产品设计大师菲利普·斯塔克、苹果科技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等,他们都追求表现形式的简约、明晰,“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去掉了大量繁琐无用的装饰,把事物质朴的本真状态给显露出来,哪怕是把钢筋水泥露在外面,反而这种创作带来了不一样的宁静美感。比如日本品牌无印良品也是遵循着这样的思维,去除一些不必要的加工颜色,在它那里,你所看到的只是商品最原始的本色。
电影《在云端》中,乔治·克鲁尼饰演的公司裁员专家是位空中飞人,他的行李
从来没有多余的物品,整个安检过程,57秒,绝无任何其他耽搁的必要。
乔布斯的启示
乔布斯主导研制出的苹果手机就是极简主义的一个典范,它的设计绝无什么多余的元素,留下的只是人们需要的东西。如此设计只是为了留下素材和功能本身,摒除感性的思维模式,坚决将极简主义进行到底。
“简单比复杂更难,但是这一切到最后都是值得的,因为一旦你做到了,你便创造了奇迹。”乔布斯把对事物专注的能力和对简洁的热爱归功于他的禅修。1972年,17岁的乔布斯因《禅者的初心》一书接触到了禅宗,禅修磨炼了他对直觉的欣赏能力,教他如何过滤掉任何分散精力或不必要的事情,在他身上培养出了一种基于至简主义的审美观。
《乔布斯传》中写道:还在很小的年纪,乔布斯就开始了严格素食主义,这反映了他的一种人生哲学:苦行和极简将使人更加敏锐。“他相信匮乏即是富足,自律产生喜悦。”
乔布斯生前拥有的物品非常少,每次发布会也只是身着黑色上衣和牛仔裤。我们从一张1983年的照片可以看到,当时事业腾飞的乔布斯一手握着茶杯,坐在一间异常空旷的屋子的中央。唯一的家具就是一盏台灯和录像机。“我当时单身,所需要的无非一杯茶、一盏灯和一套音箱,如你所知,这就是我的全副身家。”
这种极度削减的方式,使人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为数不多的物件上,这种环境令人心绪平静,也使感官更敏锐。宅如人,格调见修养抛开一切奢侈和华而不实保留最本真的空间属性。
乔布斯的极简倾向给互联网与商业界后辈的影响超乎想象,这其中包括风头正劲的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2016年3月1日,福布斯公布全球富豪榜单,马克·扎克伯格个人财富为446亿美元排名第六。一个拥有百亿美元身家的年轻富豪,他该拥有什么样的豪宅和跑车?答案是,一套小型公寓和一台2万美元的本田汽车。这就是扎克伯格。
科技新贵格雷厄姆·厄尔在拥有财富后一度放纵不已,直到他开始疑惑:为什么拥有了财富的自己比以前更加焦虑,财富好像正在成为他的新雇主,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照顾它们。格雷厄姆最终作出了改变,他卖掉了大房子,住进一间4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里,床可以折叠到墙上,餐桌是可伸缩的,他有6件白衬衫,10只浅碗……而作为一名终身创业者,他的最新项目便是设计这样精巧构筑的小型房屋——“支撑生活,而不是破坏生活”。
美国艺术家理查德·塞拉是世界著名的极简主义雕塑大师,其代表作“铜墙铁壁”
系列以神秘大气的形态给人以震撼的感知与吸引。
断舍离的风尚
不止是艺术和科技、商业,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极简”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来。除了极简范的生活用品受到追捧,极简的生活理念现在也变得越来越被推崇。
北极的灰色松鹤,为了度过漫长的阴暗冬天,它会反复叼取效果和虫子等食物储存起来。欧亚大陆的黑熊在发情期来临之前,也会造一个躲藏处,似乎谁贮藏物堆得最高有最有机会找到雌性配偶。但是人类是唯一无视实际需求而过分贮藏的物种。
四十三岁的纽约市民帕特里斯·穆尔就是个积攒狂,他平时收到的书报、广告、宣传单一概不扔,全部堆起来,日积月累甚至碰到了天花板,有一天这可怕的资料堆终于倒塌将他活埋,直到两天后邻居们听到他的呻吟才请人破门解救了他。别以为这就是积攒狂的运气谷底: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对美国兄弟在自家公寓堆满了报纸、圣诞树、钢琴,甚至还有一辆拆毁了的汽车。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两兄弟失踪了,从屋子里刨出了一个幸存者,至于另一个,已经被垃圾活埋后死去了十八天。
极简主义生活方式,首先是物质的理性消费,放弃不能带来效用的物品,控制徒增烦恼的精神活动,其次是简单生活,从而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对自身的再认识,对自由的再定义。
一群去非洲爬完乞力马扎罗山的登山者为了减轻负重,一路走,一路扔,等他们爬到山顶,打开背包,发现包里扔得只剩下水的那一刻,才恍然明白,原来生命所需是如此之少。很多东西,我们以为很重要,但除了失去时那一瞬间的不舍,对生活并没有丝毫影响。事实上,我们并非真正需要它们,更多的只是一种心理上的依赖。
日本经过几次经济危机,很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一位名叫近藤麻理惠的姑娘提出了“房间整理术”,倡导人们通过整理房间来整理自己的人生,令生活环境变得更有条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再整洁的房间,如果不断有新的物品进来,也会显得杂乱无章。为此,日本女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生活观念号召民众放弃一些物品,给房间和自己的生活“减负”。
“断舍离”强调,人们处理不要了的物品时,必须干脆利落地和它们“了断”,然后运用极简主义的思维,只保留“必要最小限度”的东西。比如,卧室内仅有一张床、一张桌。其他诸如书籍、衣物、生活用品等都通过各种方法处理掉。同时,山下英子和佐佐木还号召大家对物质的需求克制在小范围内,不买或者少买东西,避免冲动消费后带来的负罪感及物质浪费,让生活环境和人生都简单起来,这样才能省出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的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与“空灵”的禅宗思想中都隐含地包含了极简主义的朴素思想,而倡导勤俭朴实的生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然而在今天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却距离传统越来越远,中国游客在日本的“爆买”,网民“双11”的网购狂欢,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理想追求,败给了非理性的物质追求欲望。生活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现代性催生了欲望,挤压了宁静自在的内心。我们染上了各种“瘾”:上网成瘾、游戏成瘾、购物成瘾、看电视成瘾。
“断舍离”的反面是“断不了,舍不得,离不开”。 你要学会放弃,学会说“NO”,当有一天你能够真正舍掉那些痴缠自己的欲望的时候,或许你会和面对那么多奢侈品的苏格拉底一样发出“原来这个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东西是我不需要的”的感叹。
从扔东西做起
林语堂说:“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合适。”
就像极简主张并非简单的禁欲主义和苦行僧主义,而是把我们从各种压迫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生活。它并不否定物的作用,而是要更好地利用物,为生活本身服务。它关注生活本身,抵制物质对人的异化。这对于解决不良生活方式无疑是一剂良药。
网站“豆瓣”上有个叫“极简生活”的小组,已经拥有了数万名组员。这个小组创建于2012年1月26日,成员正各自在生活中践行极简生活模式。他们的宣言是:“极简生活方式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经济的、环保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
小组成员“热血”的极简生活,始于两年前的一次搬家经历。当她把所有的物品,从编织袋里取出来,摊在新家的地板上时,惊讶地发现“这一地80%都是些无用的东西”。经过整理,她扔掉了其中的2/3。
之后的两年里,她没有再增加过小家电、桌椅板凳等非消耗物品。“不是刻意忍住不去买,而是根本就不想买。我也意识到,人生活所需的物品其实很少,而且在物品少的情况下生活品质没有降低甚至会提高。”她说。
有人归纳了极简生活中购物的标准,也就是购物前提给自己的4个问题:我真的需要吗?有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代替?如果使用频率不高,是否可以租借?确定要购买的话,是我能承受的最好的吗?结果是,如果确定购买,那就反复使用,使物品最大化其价值。
不难看出,“极简主义”暗含的前提,是已经拥有或有能力拥有丰富的物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更能践行这一理念。相比经历过长期物质匮乏的父辈,年轻人没有匮乏感。他们的心态更为开放和多元,认为真正的节约,是珍惜善待喜爱的事物,而非舍不得丢弃。
留白,放慢与解压
马克·吐温曾有一句写给朋友的调侃,“抱歉我没有时间给您写一封简短的信,所以我写了一封长信。”
极简主义精神的体现不仅仅在于简化物品和人际关系,还在于给生活留白。极简主义生活方式能够节省出来很多闲暇时间去发展自我。而给生活留出足够的闲暇时间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和人格发展极其重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随波逐流,对于独立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专注是极简主义的要义之一,为了达成某个目标,而对其余干扰进行减省,使很多成功人士的习惯: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40岁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
迈克尔·乔丹从15岁开始从事篮球事业,至今已有29年。期间有很多机会从事很多行业,但他坚持只投身篮球运动。因为专注,使他成为NBA历史上最伟大的球星。就连近年来被热推的“工匠精神”,说的也是工匠在做产品的时候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放的下心境,专注信念。
有的人的空间永远像集市一般凌乱,各种物件杂乱无章的放着,那种看似忙碌的生活,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空虚。外在世界不过是内在世界的体现,生活的混乱正是源于内心的混乱。摆脱纠缠不清的种种,把这些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从物质追求“做减法”,到精神生活“释放解压”,首先要深入分析自己,首先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地追求,从而获得最大幸福。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心去做事。美国作家、哲学家梭罗就说过一句这样的话:“简化!简化!简化!只剩下两三件事,而不是成千上万件事。这会让你掌控一切。”
因为简单,所以清晰。如此,我们才能更加容易地看到生活中真正值得被注意的东西。所以,极简并不禁止我们的欲望,而是把我们从各种压迫中解放出来。我们需要设计属于自己精要人生,并成为自己人生的首席编辑。
当信息爆炸、物质过剩、环境污染、精神压力逐渐控制我们的生命时,只有及时找到自己最想要坚持的梦想,最希望过的生活,以简单到极致的“行囊”轻装上阵,去拥抱未来,才是最自由的人生状态。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