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甲骨文背后的三个人

2016年07月18日 来源:《三月风》

摘要:这些被称为“龙骨”的药材,是一些远古的龟甲和兽骨,通常由药店磨碎入药。历史就这样给了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机缘,让他看到了那块没被磨碎的“龙骨”。

文_张和勇

炎热的空气中突然想起了三个在夏天里死去的人。

第一个叫王懿荣,1900年8月15日,在北京府宅中投井自尽,50岁;第二个叫刘鹗,1909年8月23日,被流放到乌鲁木齐后中风当日而亡,52岁;第三个叫王国维,1927年6月2日,跑到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投水自尽,50岁。中国文化界都知道他们的分量和价值,他们死得很悲壮、很悲凉,又很可怜、很可惜。其实,他们的死和天气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碰巧都在夏天,又碰巧我在夏天里同时想起了他们。

同时想起他们的原因是因为甲骨文,这种连孔子都没见过的文字,第一个发现者是王懿荣,第一个研究推广者是刘鹗,第一个从甲骨文入手研究殷商史的人是王国维。这三个人在世时,王懿荣与刘鹗熟悉,而年龄最小的王国维从来没见过前两位。王懿荣,来自山东烟台的晚清科举翰林,是个大学问家、顶级的古文字和金石学者,曾任清廷国子监祭酒,主持皇家最高学府的工作。1900年,他受命为京师团练大臣,负责北京城的防卫。8月15日,慈禧和光绪帝逃出京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王懿荣带着妻子和守寡的大儿媳妇一同投入宅中深井自尽,又一次向历史证明了中华子孙的忠烈气节。就在他死的头一年(1899年)的深秋,他在家人买回的药中发现了一味被称为“龙骨”的药材有些奇怪,上面有人为的刻符,立刻引起了他的警觉。这些被称为“龙骨”的药材,是一些远古的龟甲和兽骨,通常由药店磨碎入药。历史就这样给了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机缘,让他看到了那块没被磨碎的“龙骨”,他立即嘱人到全城的药铺里收购这种有字的“龙骨”。这一举动,把原本一味很普通便宜的药材一下子变成了贵重的文物。甲骨上的字他虽不认识,但他凭着渊博的学识能够判断出,这是上古时期先人创造的一种文明,也许这就是历史记载的古人“举事必先决蓍龟”的实物。几经搜寻,王懿荣得到了1500多片(块)甲骨,可惜他还没来得及从中证实自己的兴奋猜想,甚至还没来得及仔细看过这些刻符,历史又把他推上了殉国的悲壮之路。甲骨文的发现,使得传说中的模糊历史有迹可寻了。

刘鹗,一百年前为人熟知的是他的那本小说《老残游记》,其实他是涉猎极广的杂家,喜欢算学、明于治水,他留下的《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论著至今仍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他主办报纸,善于经商,从进出口贸易到山西开矿挖煤都有他的身影。他一生推崇善行善为的太谷学派精神,结果却因从八国联军占领的清官方粮库太仓粟购粟赈济北京饥民,而被诬告为“擅散太仓粟”,袁世凯把他治罪发配到新疆,不到一年突发脑溢血客死西域。刘鹗乐于收藏,他在王懿荣死后从其次子手中买下了王懿荣收藏的甲骨文,他这样做既是帮助这位殉国的清官偿还债务,也是自己有志于研究甲骨文,后又多方收购达5000片之多。他通过研究,提出了甲骨文为“殷人刀刻笔文字”。他精选拓印一千多件甲骨文字,在1903年编印了一套极具研究价值的《铁云藏龟》,甲骨文在他的手中首次公开面世。

在说王国维之前,有一个人要交代一下,这个人是刘鹗的儿女亲家、追随末代皇帝的大学问家罗振玉。他同样知道甲骨文的价值,不但释读出了许多文字,还追寻到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河南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正是他的研究成果,激发了和他关系密切的王国维。王国维来自浙江海宁,布衣出身,博学笃志,一生生活简朴,做人做事严谨。他跟随罗振玉多年,去上海办过杂志,在浙江教过书,辛亥革命后,他又随罗振玉逃居日本四年多,回国后执教于北大、清华两大学府,还被举荐为下台的末代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他在史学、文学、中西方哲学、美学上都有很高的学术成就。他从甲骨文入手,开启了商代史的研究,也奠定了中国新史学的基石。1927年6月2日,他认真批改完清华大学国学院研究生的试卷,与同事研究了下一学期的招生工作后,便来到颐和园昆明湖边,静静地把自己的身体沉入湖中的杂草中……在他遗体的内衣口袋里有一张纸条:“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从药铺里买来的“龙骨”,经过他们三个人的手梳理出了一个文字背后的文明时代,在一百年前点燃了一支中华文明的火炬,照亮了中国文字、中华文明三千多年前的那段辉煌的道路。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里,再次向一百年前后在三个不同的夏日里离开人世的三位大学者致敬!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